网约车场景中声誉和面孔可信度对女性信任判断的影响以及直觉性思维的调节作用
李庆功; 王震炎; 孙捷元; 师妍
以58名女性为研究对象,用网约车场景来考察声誉和面孔可信度对其信任判断的影响,并探讨直觉性思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声誉和面孔可信度会影响女性在选乘网约车时的信任判断,她们更愿意信任声誉良好和面孔可信度高的司机;相比低直觉性思维女性而言,声誉对高直觉性思维女性的信任判断影响较小,而面孔可信度对高直觉女性的信任判断影响较大。 |
submitted time 2020-02-12 Hits2603, Downloads1188, Comment 0
酵母来源α-1,2甘露糖转移酶Alg11的异源表达、纯化和活性分析
李庆猛; 李盛陶; 王宁; 高晓冬
糖基转移酶Alg11作为N-糖基化途径中一个重要蛋白,功能为催化将甘露糖转移到底物DPGn2M3(Dolichyl-pyrophosphate-GlcNAc2Mannose3)上进而生成DPGn2M4和DPGn2M5这两种多萜醇寡糖前体的反应。在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酿酒酵母Alg11的蛋白质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了去除跨膜域的蛋白Alg1145?548并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进而对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进行了产量最大化的优化,最终得到了纯化蛋白。以PPGn2(Phytanyl-pyrophosphate-GlcNAc2)为底物,利用体外表达的重组蛋白Alg1ΔTM和Trx-Alg2以酶法合成出Alg11的天然底物类似物PPGn2M3。用纯化的Alg1145?548蛋白催化转糖基反应,并通过液质联用(LC-MS)的方法检测产物,证实Alg1145?548蛋白具有催化PPGn2M3生成PPGn2M4和PPGn2M5的糖基转移酶活性。产物PPGn2M5通过不同的甘露糖苷酶酶切反应,验证了两个新加上的甘露糖以α-1,2糖苷键的形式连接到底物PPGn2M3上。底物特异性实验表明Alg1145?548可以特异性识别底物PPGn2M3,而其他N-糖基化中间体类似物如PPGn2和PPGn2M1无法被识别,且底物中的脂肪链结构也对酶的识别具有重要作用。Alg11的底物特异性保证了多萜醇寡糖前体的有序合成,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
submitted time 2018-03-22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Hits2382, Downloads1305, Comment 0
西藏飞蝗是青藏高原本地特有物种,为青稞和牧草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危害范围有扩大蔓延趋势。研究并明确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适生区域,对制定该虫的早期监测、预警及控制措施意义重大。近年来最大熵理论在物种适生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西藏飞蝗的分布信息和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对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用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 test)筛选主导环境变量及其适宜值。两次模拟的AUC值分别为0.996和0.993,预测结果与实际拟合度很高。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四川的甘孜州,西藏的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及拉萨市,中适生区则以高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散,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海拔、8月份平均雨量、1月份平均雨量、等温性、12-2月份的平均温度是影响西藏飞蝗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 |
submitted time 2018-01-09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生态学报》 Hits534, Downloads380, Comment 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腐胺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s, HSF)增殖、迁移、凋亡的影响。方法将体外HSF分为腐胺组和对照组,以含腐胺浓度分别为0.5,1,5,10,50,100,500,1000μg/ml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设为腐胺组,不添加腐胺设为对照组。经对照组及不同浓度腐胺组处理的HSF培养24 h后,再以四哩化合物电子藕联显色法(MTS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用吸光度值表示),Transwell迁移实验测定细胞的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 FCM)Annexin V/PI标记法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1)细胞增殖能力(MTS)测定结果显示,0.5,1,5,10 μg/ml腐胺组HSF的吸光度值较对照组升高(P<0.01),并且1μg/ml时达峰值(0.754士0.024);500,1000μg/ml腐胺组HSF吸光度值较对照组降低(P<0.01);50,100μg/ml腐胺组HSF的吸光度值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 (2)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1 μg/ml腐胺组穿过微孔膜的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且达到峰值309士21;50 μg/ml及以上浓度腐胺组HSF穿过微孔膜的数目较对照组减少(CP |
submitted time 2017-12-07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Hits626, Downloads357, Comment 0
中华猕猴桃为中国特有果种, 由于其独特的口感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近年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在引种过程中, 由于缺乏合理的布局规划和适生性分析, 出现了品种单一化、易感病虫害等问题。近年来四川、陕西、贵州、重庆和湖北等猕猴桃主产省份相继开展了猕猴桃气候适宜性区划的研究, 但目前的研究多未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对猕猴桃种植分布的影响, 且伴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 已有的研究结果已不能完全适应实际生产的需求。本文运用生态位模型软件MaxEnt, 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尺度范围中华猕猴桃适生区分布及其变化的可行性, 以利于科学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基于当前数据和IPCC AR5提出的3种气候情景以及中华猕猴桃的分布信息, 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预测了中华猕猴桃的适生区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 test)筛选主导环境变量。结果表明, 基于当前和未来情景构建的中华猕猴桃地理分布模型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均达到“极好”的标准, 说明模型预测结果可用于本研究。当前气候条件下, 中华猕猴桃的高适生区主要在四川、陕西、重庆、湖北、贵州、浙江、湖南、安徽、河南、江苏和甘肃等省份, 面积达1.01×106 km2。中适生区则以高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散, 包括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等地, 面积为6.79×105 km2。RCP2.6和RCP4.5排放情景下, 中华猕猴桃高适生区的分布、面积及中心点位置都有所不同, 面积均呈增加趋势, RCP8.5排放情景下, 高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RCP4.5和RCP8.5排放情景下, 中华猕猴桃高适生区中心点均有向北移动趋势。MaxEnt模型对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华猕猴桃适生区的准确模拟与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对该果树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submitted time 2017-11-29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Hits1891, Downloads1298, Comment 0
为明确四川稻区白背飞虱迁入种群虫源地分布及迁飞路径,运用HYSPLIT 4.8平台和ArcGIS对2012年四川17个站点5-7月白背飞虱灯诱高峰日进行了轨迹模拟、虫源地分析,并运用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白背飞虱主要迁入高峰日的虫源地进行风场分析。结果表明:(1)早期5-6月迁入四川盆地的白背飞虱主要降落于川南和川东地区,川南早期虫源主要来自越南和老挝北部和云南南部、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川东主要集中在重庆南部、湖南西部以及湘鄂渝交界处,少量来自广西西北部地区,7月白背飞虱的迁飞因受到西南、偏南及东南气流的影响,其虫源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南及湖北。(2)白背飞虱迁入四川盆地的路径主要有4支,第一支,白背飞虱随西南或偏南气流由云南经贵州西部迁入川南,或再经贵州东北部和重庆迁入川东;第二支,白背飞虱随偏南气流由广西经贵州中部迁入川南,或经贵州东北和重庆迁入川东;第三支,由湖南经重庆随东南或偏南气流迁入川东;第四支,由云南随偏南气流迁入川西。(3)由于特殊地形地势的影响,四川盆地白背飞虱的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是由东南向西北发生发展;四川稻区白背飞虱主要迁入峰集中在7月份,早期5-6月高峰数较少,且集中在川南和川东地区,总体上迁入峰变化表现为由东南至西北依次减少,以上对四川稻区白背飞虱监测预警有重要意义。 |
submitted time 2017-04-11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生态学报》 Hits708, Downloads406, Comment 0
采用硅烷A-187为前驱体,制备了一种应用于2024铝合金基体表面的无铬硅烷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表面分析系统(XPS)、中性盐雾试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硅烷膜的表面/截面形貌、成分及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无铬硅烷水解液处理后的2024铝合金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能,中性盐雾时间168h,无腐蚀产物产生;除硅烷膜层的阻挡作用外,硅烷膜对基体铝合金的防护作用更多的是来源于膜层中的缓蚀组分对基体的缓蚀作用。 |
submitted time 2017-03-31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Hits32424, Downloads1335, Comment 0
采用钛酸盐,锆酸盐为主盐,开发了一种应用于2024铝合金表面的无铬钛锆转化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EDS)、中性盐雾试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转化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及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无铬钛锆转化膜由微米级的微小颗粒组成,膜层均匀平整,无明显缺陷;无铬钛锆转化处理后的2024铝合金,经中性盐雾168h,无腐蚀产物产生;钛锆转化膜具有较低的腐蚀电流和一定的钝化能力,可有效的提高铝合金的耐蚀性能。 |
submitted time 2016-11-08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Hits1472, Downloads970,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