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3D数字骨科技术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3D数字骨科技术进行辅助治疗的50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术前行薄层CT扫描获取骨盆二维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计算机辅助分析髋臼骨折情况并进行模拟复位,快速成型技术制出与实体1∶1大小的骨盆模型。根据模型对髋臼骨折做出明确的诊断、分型,指导手术治疗。结果 术中所见骨折及移位情况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及快速成型模型非常相似,术前模拟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骨折复位情况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解剖复位41例,复位满意9例;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优32例,良12例,可6例,优良率88%。结论 CT扫描三维重建、计算机辅助分析和模拟骨折复位,快速成型技术能直观、精确地显示髋臼骨折的立体形态和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对髋臼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
submitted time 2017-12-27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Hits2103, Downloads1329, Comment 0
为了研究氮肥投入及豆科作物间作对蔗田碳汇的影响, 通过2 年(2012—2013 年)的大田试验, 采用投入产出平衡法(即将作物生育期内的碳投入与碳产出进行量化分析), 探讨2 个蔗田施氮水平[300 kg·hm?2(减量施氮)和525 kg·hm?2(常规施氮)]和4 种种植模式(甘蔗单作、大豆单作、甘蔗||大豆1 行︰ 1 行间作及甘蔗||大豆1 行︰ 2 行间作)下蔗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和输出特征。结果表明, 两种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 2 间作模式碳输入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 1 间作模式。2012 年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 2 间作模式碳输出量显著低于甘蔗单作和甘蔗||大豆1︰ 1 间作模式, 2013 年差异不显著; 甘蔗收获后, 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两种间作模式土壤碳截存量均显著高于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与平衡分析表明, 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 2 间作模式净碳固定量2012 年为2 956.35 kg·hm?2, 2013 年为872.59 kg·hm?2。减量施氮处理甘蔗||大豆1︰ 2 间作模式下农田固碳潜力大于其他处理, 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 该模式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 |
submitted time 2017-11-06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Hits962, Downloads551,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