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2000—2020 年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 水源涵养时空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时空性、生态性和整体性原则,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20年5期研究数据,利用 RSEI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汾河流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及水源涵养量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二 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RSEI良好级面积增幅较大(23.6%),优级增加了1.9%,主要分布于汾 河流域西部和东部地区。(2)2020年水源涵养总量为228.9108 mm,相比于2000年增加了23108 mm,主要分布于上 游水源地,中下游的中部地区水源涵养量较低。(3)RSEI和水源涵养量二者的正相关性区域面积占78.42%,负相关 性区域面积占21.58%,总体呈现出正相关性。汾河流域20 a来生态环境持续变好,良好和优面积逐年增加,差和较 差面积逐年下降,中等级呈现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高,上游水源地的水源涵养量明显增 加,中下游中部地区较低;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水源涵养正相关性区域面积比例最大,水源涵养能力提高能够促进 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也能促进当地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存在21.58%的区域二者关系呈现 负相关,主要与二者的主导因素有关。

  •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 影响因素探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黄河流域66个中心城市(市、地区、州、盟)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面板数据,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2008、2013、2018年为时间节点,对黄 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1)2008年黄河流域95%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中度协调及以上等级;2013年黄河流域60%以上的中心城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调整为高度协调等级,流域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匀分布规律;2018年黄河流域88%以上的中心城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处于高度协调及以上等级。(2)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聚类情况逐年调整,流域内上游省(区)冷点显著区不断缩聚,呈组团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中部等地区;中下游省(区)热点显著区持续向河南省中部、山东省西部等地区移动并聚拢。 (3)政府对于旅游业扶持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力度及近3 a节能环保支出年均增长率依次 是影响黄河流域2个系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出租车保有量等驱动 因子的影响效应呈现先缓升后减弱的态势,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esearch and develop⁃ ment,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表征的科技素质教育要素对黄河流域2个系统协调 发展的影响较不显著。本研究探寻了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黄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理论参考。

  • 宁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为了研究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空间错位程度,定量分析其空间错位关系,以宁夏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错位理论与模型,综合利用熵权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 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重力模型以及ArcGIS空间可视化表达方法对研究区2011 2018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8年宁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分别由0.2868和0.2395增加至0.4716和0.3525,旅游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从重心转移来看,旅游经济系统重心转移差异不大,而生态环境由南向北发生转移趋势,且两者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从空间错位程度来看,研究区各地市空间错位程度均较高,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整体来看,宁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空间错位主要是因旅游区位和旅游资源差异造成的,各地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发挥资源优势, 挖掘潜力,通过采取差异化的空间矫正策略达到区域旅游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对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的思考

    分类: 水利工程 >> 环境水利 提交时间: 2021-09-01

    摘要: 水是黄河的命脉,河湖生态环境健康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实现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全面复苏是当下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采用熵权模型,通过流域河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实现了对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演变特征评价,分析了黄河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目标与格局,从而提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的思路。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系统正在由无序发展向有序发展转变;(2)黄河干流统一调度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对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具有良好推动作用;(3)应协调上下游、左右岸、水域陆域,以生态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目标,持续促进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的全面复苏。

  • 中国湖泊微生物组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3-22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我国湖泊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被认为是世界上湖泊生态类型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样化的湖泊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和资源,但迄今人们对其结构和功能尚知之甚少。通过大规模的湖泊微生物组分析和比较基因组研究,可揭示我国湖泊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维持机制,阐明典型湖泊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组成,探索极端环境条件下湖泊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发现新的微生物功能和代谢途径,并通过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驱动地球元素循环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环境转录组成和蛋白组,揭示微生物驱动湖泊生态系统中关键元素循环的过程、机制及其环境调控机理。这些研究结果的获得,将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促进地球科学与生物学间的交叉与融合,推动学科持续发展,而且将为我国湖泊微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及湖泊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 中国湖泊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湖泊是地表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文章主要基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开展的全国性湖泊调查和典型湖泊长期监测获取的第一手数据,重点阐述了我国五大湖区典型湖泊的生态环境状况,系统呈现了中国湖泊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与保护成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湖泊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我国湖泊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与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工作,保障湖泊与流域水安全,支撑湖泊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

  • 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综合研判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进而引发了决策者对我国何时达到生态环境质量拐点的疑问。“何时达到拐点”直接关系到面向“百年强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部署。文章在重新界定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衡量指标体系和预测分析框架,研判了我国不同领域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出现的时机。结果发现,2025年前后,我国基本能够实现以常规监测指标衡量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但实现公众感知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要到2035年前后,实现考虑新型污染物等新因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拐点则要到2050年前后。面向“百年强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既要做好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规划,也要做好针对当前难以解决以及未来潜在的新的生态环境风险,前瞻布局,打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持久战准备。在此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外,还要发挥科技在解决我国生态环境“瓶颈”和“难点”中的重要作用。

  •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吐鲁番市高昌区为例,利用1990、2000、2010年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于格网尺度,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研究期内高昌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主导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格局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8年高昌区三大主导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空间格局表现为农产品主产区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城市化地区用地面积波动增长,生态功能区用地面积则呈现减少趋势。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空间集聚性中部高于北部和南部,2018年北部的空间集聚性增强。(2)19902018年高昌区生态环境高质量区和低质量区在减少,较高质量区以及较低质量区在增多。中部有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趋势,而北部和西南部有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但总体退化趋势略小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趋向于良性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期内高昌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定量分析,以期为协调高昌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以克拉玛依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准确了解生态环境时空变动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选择 典型的干旱绿洲城市克拉玛依市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 2001、2006、2011 年和 2016 年 4 个时期的遥 感影像,通过计算遥感生态指数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从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级划分、变动特 征及重心转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遥感生态指数呈现波动性变化,整体水平不 高,均维持在0.35上下波动,其中主要以低、较低等级的生态指数为主。(2)研究区生态指数等级变 化主要表现为一个等级的变化,越级变化的较少,不同等级遥感生态指数区域面积在不同时间段 的变化量、动态度差异显著。(3)低生态指数到高遥感生态指数的生态位表现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生态位数值均较小,最大值仅 0.3677,不同等级生态指数生态位的提升还有很大空间。(4)不同等 级遥感生态指数的重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移,其中高生态指数区域的空间移动性大,平均距 离为 42.60 km,低生态指数区域在空间上相对稳定。该研究探寻了人类活动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时 空变动规律,对干旱区绿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近 30 a 台特玛湖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有明确的指示意义。基于台特玛湖地区 1988—2017 年 Landsat 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气象站观测数据,运用均值法、线性趋势分析法、 Pearson 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分析了近 30 a 来台特玛湖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 植被 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土地覆 被以草地为主,草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林地呈上升趋势;植被 NDVI 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 升趋势较缓;植被 NDVI 整体偏低,仅在台特玛湖湖区周围水分条件比较好的地区稍高;植被 NDVI 与气温和降水具有一定相关性;生态输水对该地区的植被状况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 中国东部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与发展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3个东部超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高速发展伴随的高强度人类活动给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多维生态环境数据,分析了 3 个超大城市群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4 个维度 20 年来的生态环境演变历程,评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环境政策和举措的成效。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3个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用地稳中有增,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污染排放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实施对城市群生态保护和大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的防治作用显著。研究讨论了超大城市群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应的保护发展对策,为超大城市群后续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 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遥感评价及驱动因子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9-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通过对2000年、2010年和2019年3期Landsat系列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使用地理探测器中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交互作用分析法对RSEI的8个影响因子(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高度、经济密度、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进行影响程度的定量探测,进而揭示出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和2019年乌鲁木齐市RSEI均值分别为0.21、0.21、0.23呈增加趋势,研究期内乌鲁木齐市生态变好的面积大于变差的面积,说明乌鲁木齐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转好的状态;(2)近20 a研究区8个影响因子中单因子热度指标对RSEI的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最强;(3)研究区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多种影响因子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考虑多因子交互作用情景下人口密度,绿度指标和干度指标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键驱动力。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了解生态环境状况及掌握其变化规律,不仅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 新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耦合态势分析及预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战略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贡献作用,旅游与经济的发展都以生态环境为主要依托,因此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构建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新疆2008—2017年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综合实证研究,并利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未来五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8—2017年新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状态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中2008—2010年为生态超前型,2011—2017年为经济超前型;三大系统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从时间维度上看,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从协调等级上看,整体从初级协调逐步演变到中级协调;未来几年内,新疆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小幅增长的趋势,在2021年达到良好协调水平。

  • 喀什城市圈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效应研究综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城市群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城市群总体格局形成起到了引领作用,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关注位于丝绸之经济带结合点的喀什城市圈,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以中文核心期刊和EI、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通过分析核心关键词、研究热点、研究机构和团队总结了国内外在喀什城市圈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研究喀什城市圈研究非常薄弱,主要体现在研究重点集中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探讨,从城市人口集聚、城市经济增长、城市空间扩张三个层面初步揭示了城市圈城镇化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单要素的胁迫作用;并从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环境等单要素角度深入研究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限制作用。未来需加强喀什城市圈的研究和建设,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城市圈形成发育中资源环境交互胁迫效应方面的研究。

  • 鄂伦春族的视空间工作记忆能力优势: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以鄂伦春族和汉族的高中生为被试, 采用简单存储任务和复杂广度任务, 并且引入材料复杂性变量, 考察鄂伦春族和汉族的高中生在视空间工作记忆能力上的差异, 探讨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对视空间工作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鄂伦春族学生在4个视空间工作记忆任务上的表现均显著好于汉族学生, 材料呈现的结构、数量和路径均不影响鄂伦春族学生在视空间工作记忆能力上的优势。整个研究表明, 鄂伦春族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态变量, 影响其后代的视空间工作记忆能力。

  •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节目策划的转型与变革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现代化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为媒体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已经悄然步入了新媒体时代。以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单一,选择面也较为狭窄,但现如今受众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供选择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电视节目想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获得受众的关注,就必须结合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受众对于电视节目提出的新要求,以创新带动转型,以转型实现变革。本文主要立足于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对电视节目策划的转型与变革展开分析,旨在为促进电视媒体领域的优质发展指引明确的方向。

  • “三生”空间视角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分异 机制的地理探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5-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土地三生功能视角,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20002020年西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且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工具、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征与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三生空间地域分异显著;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呈生产、生活空间增加,生态空间缩减的变化趋势。(2)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2000年的0.22720升至2010年的0.22724后降至2020年的0.22699,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相对稳定。(3)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呈东南较高、西北次之,中部较低的格局特征,生态环境质量格局演化的冷、热点区主要聚集于东南和西北部,与区域内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具有趋同性。(4)生态用地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自然因子内部以及自然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的交互协同作用共同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效果。

  • 中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保护建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西北干旱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的最关键自然因素。文章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从用水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解析了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气温以 0.32℃/10 年的速率升高,降水以 9.32 mm/10 年的速率增加;冰川加速萎缩,冰雪融水径流增加,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山区来水量增加约 110×108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增加。近 10 年来,水资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用水效率不断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不断增强,生态系统健康向好发展。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问题依然突出,极端气候水文事件强度加大,生态环境仍然脆弱,未来需要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 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与机理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索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复杂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 过运用熵技术支持下的变异系数法和多目标模糊隶属度函数分别对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测度,构建综合指数,基于改进的 Tapio 脱钩分析模型分析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 耦合关系并用阈值分析法分析其静态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哈萨克斯坦综合城镇化的高值主要分布于西部的石油开采区及中部与东北部的工业区,低值主要分布于以农业经济为特点的南部 和北部的部分区域。(2)生态环境综合水平高值分布于以服务业为主导、生态环境保护响应度较高 的努尔苏丹市和阿拉木图市,低值则主要分布在碳排放相对活跃的西部油气开采区。(3)2000— 2015 年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耦合关系主要为强解耦、弱解耦、强负解耦、衰退性解耦和扩张负解耦状态;总结归纳耦合机理发现,生态环境保护响应度、所处城镇化阶段、农业用水总量和国际外部经济环境是影响哈萨克斯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主要驱动因素。

  • 干旱区水电站建设运营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水力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然而水电站建设和运营周期长,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过程还不明确。尤其是干旱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往往难以修复。本文以我国干旱区典型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为例,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及陆地遥感产品,应用缓冲区分析、趋势性分析等方法,监测2000—2021年水电站周边生态环境并分析其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1年龙羊峡水电站周边土地利用的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草地面积相对占比轻微上升,其他类型土地利用占比轻微下降。(2)2000—2021年,龙羊峡水电站周边湿地面积显著增加。(3)龙羊峡水电站周边区域近20 a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高值区域面积占比增大。(4)水电站周边区域植被固碳能力提升,随着湿地面积增速放缓,植被生产力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