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环境数据生成的大数据方法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资源环境监测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保障,地面调查和遥感监测是资源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其衍生的众源地理数据给资源环境地面调查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云端资源环境数据产品的指数级增长,大幅提高了数据的透明度和置信度。众源地理数据和云端资源环境数据产品的云端专业服务的蓬勃发展,将使现有的资源环境数据获取途径、管理方式以及分析方法被更加高效的大数据方法所替代;公众的参与,实现了公众对资源环境监测与管理的参与;契合了资源环境服务于全人类共同利益与福祉的本源,同时避免了业务数据调查过程中的投入过大、不确定性高的弊端。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大数据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是国家和全球的新型战略资源。作为大数据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球大数据,正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新的前沿领域,在推动地球科学的深度发展以及重大科学发现上意义重大。文章在分析地球大数据特点的基础上,介绍了正在开展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剖析了专项目标、科学内涵,并对地球大数据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进行了分析。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集成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空间科技等领域交叉融合前沿科学技术,为地球大数据服务地球科学发展带来新的前景。

  • 科学大数据——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基石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作为人类的新型战略资源,大数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高地。其少量依赖因果关系、主要依靠数据相关性发现知识的新模式,使得其成为继经验、理论和计算模式之后的数据密集型科学范式的典型代表,带来了科研方法论的变革,正成为科学发现的新引擎。科学大数据作为大数据的重要分支,具有不可重复性、高度不确定性、高维性及计算分析高度复杂性的内部特征,以及在数据内容、数据体量、数据获取、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外部特征,这给科学大数据的处理技术与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科学认知科学大数据,建设科学大数据基础设施,建立科学数据研究中心,以及构建科学大数据学术平台等建议。

  • 对地观测大数据开放共享:挑战与思考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19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对地观测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正面临从对地观测“数据大国”向“数据强国”转变的历史新机遇,文章阐述了当前对地观测大数据的发展态势,总结了国际对地观测数据开放共享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我国对地观测数据开放共享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对我国对地观测大数据的开放共享给出了3个方面的建议:①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夯实对地观测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②制度和技术并重,构建良好的数据共享生态系统;③创新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服务模式,促进学科交叉、知识发现与综合应用。通过加强数据开放共享工作,以期能够释放我国对地观测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充分发挥对地观测大数据的战略性作用,有效提升我国对地观测大数据的国际竞争力。

  • 2013—2018年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7-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荒漠河岸带植被在维护极端干旱区生态稳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干旱区荒漠河岸带植被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及其变化过程,对生态保育恢复及输水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流域内的荒漠河岸带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Landsat8 OLI、Sentinel-2A等数据构建植被覆被数据与典型监测断面植被指数时序数据,分析2013—2018年荒漠河岸带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地下水位数据分析荒漠河岸带植被对生态输水的响应。结果表明:2013—2018年间,塔里木河下游植被面积呈持续的增加趋势,其中灌木面积恢复最大。胡杨和草本距离河岸较近,沿河岸带植被恢复的区域分布位于距离河道1.0km和2.5km的范围,而灌木林恢复区域在双通道输水措施和地下水上升的影响下,沿河岸11km范围内的灌木均呈现不同程度增加。通过对不同生态断面的3种主要植被的长势分析表明,当地下水埋深大于-5.75m时,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出现明显改善。

  • 2000-2016年中亚天山植被变化及气候分异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1-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本研究利用MODIS-NDVI产品生成中亚天山2000-2016年植被覆盖度,利用线性回归法和偏相关法分析了中亚天山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亚天山植被生长及变化趋势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性,纬度分区上,中天山和北天山西部植被覆盖度较高的草原、农田和森林在2000-2016年呈现退化趋势;南天山和北天山东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荒漠、草原和灌丛在同期表现出改善趋势,而中国境内的东天山与境外的西天山相比具有较低的植被覆盖度以及总体改善的变化趋势。中亚天山气候在2000-2016年显示出“暖湿化”特征,温度升高幅度(5.9%)远大于降水增加幅度(1.3%),温度、降水与植被覆盖度的显著相关比例为18.0%和42.6%,降水是中亚天山植被变化的主要气候驱动因素。以巴音布鲁克草原为代表的东天山部分草原受到过度放牧的影响而退化严重,建议加强植被退化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力度。

  •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遥感云用户行为认证方法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8-05-20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遥感云服务平台中不可信用户的入侵现象,结合遥感云用户行为特点和贝叶斯网络算法设计了一种用户行为认证方案。该方案论述了遥感云平台用户的行为认证机制,并且根据用户行为特点建立了用户行为认证集,结合贝叶斯网络算法预测特点和用户行为属性建立了用于认证等级预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把该模型中分析得出的用户行为属性的权重信息应用到用户等级预测算法中,使该算法针对遥感云用户认证更安全准确,从而实现对用户行为认证等级的预测。仿真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可信用户,有效保证遥感云服务平台的安全性。

  • 基于空间信息认知人口密度分界线——“胡焕庸线”

    分类: 能源科学 >> 能源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12-26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胡焕庸线”是我国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呈北东—南西走向延伸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其形成和发展与自然条件诸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密切相关,更与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相关。面向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三大问题。文章基于空间信息和相关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提出了“胡焕庸线”应该破及其依据、“胡焕庸线”可以破及其理由、破解“胡焕庸线”的科学思路3点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破解“胡焕庸线”的4点建议,即:(1)多方并举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三业”联动铸就西部大发展新模式;(2)打造中国绿色新能源基地,构建耗能密集-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3)“群”“带”结合走西部城镇化之路,挖潜革新促东西部均衡发展;(4)打造以人为本环境吸引各路人才,构建利益均沾机制保障创新供给。

  • 安徽省森林碳储量现状及固碳潜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研究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和BIOME4模型方法,拟阐明安徽省不同林龄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现状,以及现有自然环境条件下顶极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研究发现: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总碳储量为714.5 Tg C,其中植被碳402.1 Tg C、土壤碳312.4 Tg C。从幼龄林至过熟林的生长过程中,森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密度和植被碳密度都呈现增长趋势。但土壤碳密度从幼龄林至近熟林阶段呈增加趋势,近熟林以后出现减少趋势。安徽省幼龄林和中龄林占森林总面积的75%,若幼、中龄林发展到近熟林阶段,将增加125.4 Tg C。BIOME4模拟显示:当森林发展到气候顶极森林时,安徽省森林生态系统将增加245.7 Tg C,即总固碳潜力,包括植被固碳153.7 Tg C,土壤固碳92 Tg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