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刘长仲
  •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绿色型豌豆蚜性蚜分化规律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明确豌豆蚜随光周期变化时的种群繁殖策略以及性蚜分化规律, 在4 个光周期(8L∶16D、10L∶14D、12L∶12D 和14L∶10D)条件下, 研究了绿色型豌豆蚜经光周期连续诱导2 代后(G1 和G2), 后代(G3)中的性蚜分化情况。结果表明: 兰州地区豌豆蚜性雌蚜均为无翅型, 而雄蚜均为有翅型。光周期对豌豆蚜性蚜分 化有显著影响(P<0.05)。在14L∶10D 光周期条件下, 豌豆蚜后代中无性蚜分化; 在12L∶12D、10L∶14D 和 8L∶16D 3 个光周期条件下均有性蚜分化, 而且随着光照时间的变短, 豌豆蚜G3 中雄蚜所占百分比逐渐减小,性雌蚜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在12L∶12D 光周期条件下, 雄蚜比例最高(30.39%), 而性雌蚜比例最低(55.67%);在10L∶14D 光周期条件下, G3 中胎生蚜比例最高, 而性蚜比例最低; 在8L∶16D 光周期条件下, 无雄蚜分化,而性雌蚜比例最高(90.76%)。在同一短光照条件下, G1 产仔日龄对G3 中性蚜分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 同时性蚜分化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序, 即先产性雌蚜, 后产雄蚜, 由性雌蚜向雄蚜过渡过程中伴随产生胎生蚜。表明绿色型豌豆蚜性蚜产生的临界光照时长介于12~14 h, 相对较长的光照条件下有利于雄蚜产生, 而光照时间越短性雌蚜比例越高。说明光周期变化是豌豆蚜生殖模式转变和性蚜分化的重要因子, 而且豌豆蚜亲代经历光周期处理时间的长短影响后代中性蚜的分化。

  • 温度对红色型豌豆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世代累积效应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探明温度对红色型豌豆蚜的世代累积效应, 为利用生态措施防治豌豆蚜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在人工设置的5 个温度条件下(12 ℃、17 ℃、22 ℃、25 ℃和28 ℃)调查了红色型豌豆蚜连续3 代的生长发 育、繁殖力及生命表等。研究结果表明: 红色型豌豆蚜在12 ℃时F2 代的若虫期较F0 和F1 代分别缩短16.0%和6.8%, 而22 ℃和25 ℃下若虫期在3 代间无显著差异; 12 ℃时世代历期在F2代较F0 和F1代分别缩短10.5%和12.4%, 17 ℃、22 ℃和25 ℃条件下世代历期在3 代间差异不显著。在12 ℃下红色型豌豆蚜F2 代平均产蚜量较F0 和F1 代降低; 而在持续高温25 ℃条件下后代繁殖力下降幅度最大, F1 和F2 代平均产蚜量较F0 代分别下降49.3%和50.9%, 22 ℃下F1 和F2 代产蚜量与F0 代无显著差异。连续饲养红色型豌豆蚜, 其成蚜体重在12 ℃和25 ℃下受影响最小, 体重在3 代间无显著差异; 22 ℃下F1 代成蚜体重显著高于F0 和F2 代, 12 ℃时体质量增长率有随代数增加逐代增长的趋势。随世代数增加红色型豌豆蚜在12 ℃和25 ℃条件下净增殖力(R0)降低、平均世代周期(T)缩短; 25 ℃时F1 和F2 代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都较F0 代显著增长。表明在连续较低温或较高温胁迫下, 红色型豌豆蚜后代繁殖力下降, 体重无明显变化, 但发育历期缩短, 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增长, 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这可能是其种群数量上升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