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弹道式放散性冲击波和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介入治疗足底筋膜炎的预后分析
霍修林; 王克涛; 张晓莹; 杨倚天; 曹福羊; 杨静; 袁维秀; 米卫东
目的:比较气压弹道式放散性冲击波和超声引导下类固醇激素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疼痛门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冲击波组(A组)和超声组(B组)。比较两组治疗前(T0)与治疗后1周(T1)、1月(T2)、3月(T3)、6月(T4)晨起第1步数字量表疼痛评分(NR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超声下足底筋膜的厚度,末次随访时记录2组患者的疗效、复发率和满意度。结果最终A组纳入39人,B组纳入38人。治疗前两组患者NRS评分相近,治疗后早晨第1步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周(T1)、1月(T2)B组晨起第1步NRS评分均低于A组(P<0.01),治疗后3月(T3)、6月(T4)B组晨起第1步NRS评分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AOFAS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A组高于B组(90.44±13.27 vs 75.76±21.40,P<0.05);A组、B组有效率分别为92.31%、76.32%,A组高于B组(P<0.05);A组复发1例(2.56%),B组复发8例(21.05%),B组复发率高(P<0.05);A组、B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13±2.67、6.63±3.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气压弹道式放散性冲击波中长期疗效和患者满意度优于超声引导下激素注射组,在疼痛医学、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治疗上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submitted time 2018-06-15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Hits958, Downloads530, Comment 0
针对采用单CPU CT图像重建时间长,采用CPU集群重建成本及能耗高的问题,提出了CPU多线程+GPU的异构重建模型。这种模型采用CPU多线程流水线模式,将整个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处理阶段,相邻的两个阶段之间以循环缓存连接,上一阶段完成一次计算任务后将数据放到循环缓存里,然后继续下一次的计算任务,下一阶段探测到循环缓存里有数据后,从缓存里取出数据开始计算。各个任务是并行处理任务的,针对某一耗时瓶颈模块再采用GPU并行加速,充分发挥CPU和GPU的计算资源。CPU多线程+GPU模型相对于CPU多线程模型加速16.45倍,相对于串行CT图像重建加速20.5倍以上。将CPU多线程+GPU模型重建的图像与CPU串行程序重建的CT图像相比较,数据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满足实验设计要求。提出的图像重建模型采用成本较低的GPU显卡就实现了性能大幅提升,大大降低了CT图像重建系统的成本及功耗,而成本及功耗的降低会引起CT医疗诊断费用的降低,最终惠及广大病患。 |
submitted time 2018-04-17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计算机应用研究》 Hits968, Downloads551, Comment 0
抗菌肽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不容易引起抵抗性,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对抗微生物感染的多功能工具。然而,因天然抗菌肽存在抗菌活性低、稳定性低、溶血性高等问题,使其较难应用于临床,所以研究人员对抗菌肽进行改良设计以期获得更高抗菌活性、更低溶血活性的新型抗菌肽。另外,天然抗菌肽作为一类免疫效应因子而被发现,其表现出的抑菌、免疫调节、内毒素中和等作用,使得研究人员对抗菌肽在抗炎作用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本文就抗菌肽的药物设计方法及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submitted time 2017-11-21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Hits904, Downloads594, Comment 0
抗菌肽因其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不容易引起抵抗性,被认为是先天免疫系统对抗微生物感染的多功能工具。然而,因天然抗菌肽存在抗菌活性低、稳定性低、溶血性高等问题,使其较难应用于临床,所以研究人员对抗菌肽进行改良设计以期获得更高抗菌活性、更低溶血活性的新型抗菌肽。另外,天然抗菌肽作为一类免疫效应因子而被发现,其表现出的抑菌、免疫调节、内毒素中和等作用,使得研究人员对抗菌肽在抗炎作用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本文就抗菌肽的药物设计方法及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submitted time 2017-11-21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Hits773, Downloads457, Comment 0
稀土三价钐离子掺杂不同基质发光材料由于在照明、显示器件、激光等许多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三价钐离子的能级结构、荧光物质发光性能的影响因素及三价钐离子掺杂不同基质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和发光性能,提出了稀土荧光物质在户外领域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对荧光物质/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化学性能稳定、转光效率高的荧光物质/聚合物复合材料兼备聚合物和荧光物质二者的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复合材料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 |
submitted time 2017-03-26 Hits2141, Downloads1658, Comment 0
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成为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特色表征技术,是基于正电子在材料中与微观缺陷的捕获湮没机制近年来正电子湮没多参数测量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新型功能材料微观结构研究中的应用.本文综合正电子湮没寿命谱及多参数测量技术,针对近年来材料辐照改性、辐照损伤等复杂微观缺陷结构的研究,以二元Fe-Cu合金辐照损伤缺陷及微量Cu析出物的微观结构研究为基础,综合论述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在Fe-Cu合金复杂微观缺陷结构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submitted time 2017-03-26 Hits1688, Downloads1200, Comment 0
有机-无机杂化膜兼具高分子膜和无机膜的特点,可克服常规分离膜遭遇的渗透性与选择性能间的trade-off问题,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膜材料研究表明,应用正电子湮没寿命谱和正电子湮没符合多普勒展宽能谱等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能从微观尺度对聚合物-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杂化膜PDMS-MIL-101(Cr)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随着MOFs添加量的增大,交联位置处的空位和聚合物基体的自由体积的尺寸都变小,MOFs进入了聚合物的自由体积.杂化膜的正电子湮没符合多普勒展宽能谱显示,MIL-101(Cr)亚纳米粒子的加入使得正电子在聚合物基体PDMS氧原子上的偏向湮没效应减弱,部分正电子与来自MIL-101(Cr)亚纳米粒子中金属原子的电子发生湮没,表明MOFs进入自由体积后与PDMS中的氧原子形成键,遮挡了自由体积周围的部分氧原子 .结果表明,应用正电子湮没谱学技术从微观尺度上表征有机-无机杂化膜的微观结构是非常有效的实验分析方法. |
对稀土铕离子掺杂聚合物基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分析归纳,介绍了稀土离子配位数及离子簇的存在对发光性能的影响机制,同时列举了聚合物基荧光复合材料在农业、生物医学、防伪鉴别等方面的应用.针对实践应用对物理性能的要求,提出了传统方法制得的材料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具有综合特性的方法进行了展望.认为针对不同应用制备镶嵌荧光物质的前体作为复合材料两相的桥梁,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
submitted time 2017-03-24 Hits2066, Downloads1552,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