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丰富的时代,如何抵御美味食物线索带来的食物渴求,并限制饮食从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学者为了探讨节食成功的原因,创建中国食物图片库,考察限制性饮食的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成功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脑机制差异;开展了特质食物渴求及中国特色的辣食渴求的认知神经研究。对推进饮食行为研究的理论发展,也为肥胖、饮食失调等健康干预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明的精神疾病。大量文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紊乱和思维异常等症状与感觉门控功能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感觉门控是指在充满刺激的环境中,从外界的感觉信息中过滤无关的感觉信息然后执行与注意力相关的认知过程,以对显著的刺激做出反应。研究感觉门控的经典范式是震惊反射的前脉冲抑制。研究发现多巴胺D2受体可以参与调控前脉冲抑制的过程,但是多巴胺D2受体参与调控前脉冲抑制的机制仍不清楚。探讨多巴胺D2受体参与调控感觉门控即前脉冲抑制的关键脑区、神经环路及分子机制,有利于促进对精神分裂症感觉门控功能的深入研究。 |
拖延是指尽管预见到拖延会带来不利后果, 人们仍自愿推迟开始或完成某一计划好的任务。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超过40%的学生承认自己存在学业拖延,部分学生还会形成特质性拖延。严重的拖延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业、工作和生活,甚至还会危害到人们的身心健康。鉴于目前对于拖延产生的核心机制、形成的关键期以及发展认知神经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本项目拟从拖延的时间决策理论出发,首先系统探明拖延决策的核心机制,尤其是远期价值评估、延迟折扣和自我控制能力等在拖延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机制和神经基础;其次结合行为-环境变量-脑的多模态数据,从发展角度探究拖延形成的关键期(敏感期)、影响因素以及发展认知神经机制;最后从行为干预和脑的可塑性角度出发,试图制定各关键年龄阶段拖延预防与干预的临床方案。本研究的开展对于把握拖延形成的认知机制、神经基础及其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对于拖延行为的预防和干预也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
不显著结果(如,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0%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70%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有误),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以及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正确率均更高。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
submitted time 2020-10-17 Hits12118, Downloads2324, Comment 0
冲突适应是重要认知控制现象,反映了认知控制的动态过程。然而,目前为止对于冲突水平上的差异能否诱发冲突适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字母Flanker的变式,通过改变目标-分心物的一致性操纵冲突水平,探究冲突水平的变化对认知控制调整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的反应时间随冲突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且先前试次的一致性影响当前试次的干扰效应,无冲突和低冲突、无冲突和高冲突、低冲突和高冲突条件之间均出现了典型的冲突适应。本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冲突的有无,冲突水平的变化也能诱发冲突适应,支持更大的冲突驱动更强的认知控制,而且冲突诱发的认知控制的功能可能通过注意聚焦实现。这一发现为冲突监测理论的注意调节机制提供了直接的支持证据,对于促进冲突适应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价值观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直是该领域争论的焦点所在。近些年来,研究者开始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导致价值观稳定性差异的机制问题。已有的神经反应证据表明,当某种价值观是基于道义主义的绝对规则来进行认知建构的,或与自我概念在表征上存在一致性时,其更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状态;若非如此,便可能会在外界影响(如他人劝说)下发生重要程度上的改变。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认识价值观稳定性与可变性关系的认知神经加工模型,并探索价值观长效改变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以促进理论研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实践和应用。 |
催产素被誉为“爱的荷尔蒙”,与依恋有着密切关系。以往研究已证明不同来源的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内源性催产素水平越低,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越差;外源性催产素增强了依恋回避个体的人际适应性,但降低了高依恋焦虑个体的人际适应性;A、G等位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的人际适应性有关。此外还借助依恋理论和社会显著假说解释了上述影响,不安全依恋者的防御性排斥、环境因素和个体差异调节了催产素的效应。未来应比较催产素受体基因与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关系的差异,催产素影响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性别差异问题,并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研究催产素对不安全依恋者人际适应性的影响,以增强催产素研究的生态效度。 |
submitted time 2019-09-25 Hits12135, Downloads1479, Comment 0
非安全依恋可塑性是借助认知启动技术(例如安全依恋启动)使非安全依恋个体长期处于敏感和支持性的环境中, 从而唤醒个体积极的依恋经历, 使其对依恋关系形成新的认知图式, 最终实现非安全依恋个体内部工作模型的重构。本项目针对非安全依恋个体的认知加工缺陷, 采用安全依恋启动的方法探索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及相应的神经生理基础。项目拟从单次安全依恋启动对非安全依恋个体认知加工缺陷的改善效应、多任务条件下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以及重复安全依恋启动效应的追踪研究三方面开展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 研究手段采用行为—生理—脑成像的技术, 从安全依恋启动的性质、方式和时间三个维度上系统地探究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的发生机制与神经基础。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为安全依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提出的依恋图式重构理论是对安全基地图式理论的印证与发展, 对重复安全启动效应的检验及追踪研究试图为非安全依恋可塑性研究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研究成果对于非安全依恋人群的干预训练、提升依恋安全感、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价值。 |
submitted time 2019-09-01 Hits5710, Downloads1140, Comment 0
成为母亲对女性而言是人生经历的特殊阶段,她们在这个阶段发生的生理和心理的适应性改变对其自身和子代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母性应激是阻碍母亲适应性改变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母性应激会破坏人类母亲和雌性哺乳动物的母性行为、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这种影响与糖皮质激素、催产素、催乳素等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失常;母性环路、边缘系统及前额叶皮质等神经环路对刺激的神经反应改变以及神经发生、树突和突触重塑的可塑性变化有关。 |
submitted time 2019-08-27 Hits3526, Downloads1253, Comment 0
外貌吸引力对亲密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高外貌吸引力个体被认为具有更多的社会理想特质和更优良的基因,因此被视为具有更高的配偶价值,从而有效地促进亲密关系的建立。然而在亲密关系发展中,由于不匹配的外貌吸引力引起低外貌吸引力伴侣采取一系列的伴侣保留、嫉妒、侮辱和性强迫行为,从而加速亲密关系的破裂。也有研究指出高外貌吸引力男性可能不具有良好的基因,而女性也不会在繁殖高峰期偏爱高外貌吸引力男性。“美的就是好的”的看法正在受到质疑,研究结果也已引发了诸多争议和分歧,相关的直接证据亦有待进一步夯实。 |
submitted time 2019-07-22 Hits2661, Downloads1011,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