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条件性恐惧记忆再巩固模型下,预期错误被证明是引发记忆不稳定的必要条件,但其在不同强度恐惧记忆下的作用尚不明确。对于高强度可能导致的提取无效,缺乏相应的探索以寻找解决办法,而应激(stress)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值得探索。本研究考察人类被试中,预期错误在不同强度恐惧记忆下的作用,以及提取之后施加外源性应激对于消退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较弱的恐惧记忆,单个预期错误提取后消退可显著抑制恐惧自发恢复;而对于较强恐惧记忆,单个预期错误不能提取恐惧记忆进入再巩固,已消退的记忆还会复发;且在该种情况下,如果在提取后施加外源性急性应激,会进一步增大恐惧恢复。 |
行为振荡是个体心理加工过程的周期性动态变化在行为上的表现。通过高时间分辨率的行为采样方法,行为振荡研究为探索视觉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各种不同的注意任务中都发现存在行为振荡现象。大量行为振荡证据表明,注意过程存在两种主要的节律成分:反映注意抑制的α节律(8~13 Hz)和反映注意转移的θ节律(4~8 Hz)。这些结果有助于揭示注意的时间动态结构,也为序列搜索理论和平行搜索理论之间的争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振荡的节律特征会受到一些潜在因素(如任务难度、线索有效性)的影响。行为振荡和神经振荡在某些任务中表现出相同的节律成分,提示两者涉及了相似的心理过程。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各种不同的注意控制过程以及多模态交互任务,深入探索其行为振荡特点,以更好地揭示注意的动态加工过程。 |
不显著结果(如,p > 0.05)在心理学研究中十分常见,容易被误解为接受零假设的证据,并可能导致分组匹配研究的错误推断或者忽视被小样本的不显著结果掩盖的真实效应。但国内目前尚无实证研究对不显著结果的普遍性及其解读进行调查。本研究调查500篇中文心理学实证研究,统计其摘要中出现与不显著结果相关的阴性陈述的频率,判断并统计基于阴性陈述的推断准确性,并使用贝叶斯因子对不显著结果中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重新评估。结果表明,36%的摘要提及不显著结果,共包含236个阴性陈述。其中,41%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出现偏差(如,解读为支持了零假设)。对包含t值的研究进行贝叶斯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仅有5.1%的不显著结果可以提供强证据支持零假设(BF01 > 10)。与先前对国际心理学期刊的调查结果相比(30%的摘要包含阴性陈述;70%的阴性陈述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有误),中文心理学期刊中报告不显著结果的比例以及对不显著结果的解读正确率均更高。但国内研究者仍需进一步加强对不显著结果的认识,推广适于评估不显著结果的统计方法。 |
submitted time 2020-10-17 Hits12161, Downloads2341, Comment 0
人类对感觉阈限附近的视觉刺激的知觉不总是一致的。为探究这种视知觉不一致的现象及其神经机制,一些研究者关注刺激前脑内自发alpha神经振荡(8~13 Hz)对视知觉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刺激前alpha振荡能量的降低能提高被试的探测击中率,但不能提高知觉精确度;而刺激前alpha振荡的相位能预测被试能否成功探测刺激。刺激前alpha能量被认为调控了视皮层的基础活动强度;alpha能量的降低反映了皮层基础活动的增强,进而提高了对较弱刺激的探测率。刺激前alpha相位则被认为调控了皮层兴奋和抑制的时间;大脑在刺激呈现时的不同状态(兴奋/抑制)决定了最终的知觉结果。 |
submitted time 2020-01-14 Hits2081, Downloads1161, Comment 0
核等值流程包括:预平滑、估计分数概率、连续化、等值、评估等值结果。该方法兼具线性等值与等百分位等值的优点,各环节扩展性与包容性较强;采用平滑与连续化处理,可降低等值随机误差;等值差异标准误等其所特有的概念为结果评估提供可靠的工具。连续化与带宽选择方法等因素均可影响其表现;基于核等值的新方法为等值发展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未来可关注核等值体系的扩充与完善、流程的更新、等值方法的结合和比较等方向。 |
submitted time 2020-01-13 Hits9630, Downloads1765, Comment 0
特征注意(feature-based attention)是个体根据特定的特征维度或特征值分配视觉注意资源的能力。在注意焦点内,特征注意会增强对注意特征具有反应选择性的神经元活动,并抑制对干扰特征具有反应选择性的神经元活动。大量研究表明,特征注意的调制作用可以扩散到注意焦点以外,具有全局性的特点,但这种全局性调制作用是增强机制还是抑制机制仍然存在争议。这可能是由于两种机制在时间进程等属性上存在差异,在视觉信息加工中可能扮演着不同角色。相对而言,全局性抑制作用可能更易受实验设计和实验参数的影响。后续研究应该探究全局性抑制机制在什么条件下发挥作用,以及进一步对全局性的增强机制和抑制机制进行分离。 |
Schizophrenia是指患者出现行为异常、感知觉异常、无法理解现实等症状的一种精神疾 病,其中文诊断名翻译为“精神分裂症”,意为“心智分裂的疾病”。然而,这一诊断名并不能准确 地反映疾病本身的情况,也存在严重的污名化问题。本文认为,Schizophrenia需要新的中文诊断名。 近年来,周边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动Schizophrenia诊断名的变更,日本将Schizophrenia的诊断名从“精神 分裂症”更改为“统合失调症”,韩国将诊断名从“精神分裂症”更改为“调弦病”,中国的香港和 台湾地区,则均将诊断名从“精神分裂症”调整为“思觉失调症”。研究表明,Schizophrenia诊断名 的更改带来了诸多益处。中国大陆医学界可以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更名运动中学习经验,推动 Schizophrenia新中文诊断名的命名工作。本文倡议将Schizophrenia的诊断名从“精神分裂症”更改为 “思觉失调症”。 |
submitted time 2019-10-20 Hits4469, Downloads1548, Comment 0
时频分析是相对较新的一种分析技术,由于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并且可以进行跨物种的比较,具备独有的优势。然而,目前来看,在大部分脑电研究中并未进行时频分析,没能进一步深挖在任务反应中不同频段能量的深层含义。因此,对时频分析及其结果报告的再次解读具有其价值。并且,通过发文数量对比,再次强调了时频分析在认知过程研究中的相对稀缺性及其重大意义。从时频分析的意义出发,着眼于结果呈现与解读,以向研究者提供另一种思路来进行脑电研究。 |
三个实验分别探讨了无意识和有意识自我欺骗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认知模糊程度与动机强度对两种自我欺骗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自我欺骗存在无意识和有意识两种形式;实验2的结果发现,随着认知模糊程度的降低,无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明显减少,而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加;实验3的结果发现,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有意识自我欺骗人数显著增多,无意识的自我欺骗并无显著变化。结果提示,自我欺骗具有现实存在性,且有两种不同形式;两种形式的自我欺骗具有不同的产生机制。 |
submitted time 2019-09-22 Hits4661, Downloads1060, Comment 0
已有动物和人类研究均表明, 通过记忆的再巩固更新机制能有效削弱新形成的条件性恐惧记忆(1天), 并且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然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往往在形成相当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治疗, 且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一次习得对多个线索的恐惧。因此找到针对多线索创伤记忆的有效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未有人研究远期恐惧记忆的再巩固更新机制是否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为探究远期恐惧记忆(>7天)的再巩固更新机制是否同样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 以皮肤电作为恐惧反应指标, 多个线索作为条件刺激进行恐惧习得, 习得14天后给被试单独呈现一个线索进行恐惧记忆提取, 10分钟后进行消退训练, 在第15天对不同线索进行自发恢复测试。结果显示:未提取线索的自发恢复程度显著高于提取线索。说明远期记忆(14天)的再巩固更新机制同样存在线索选择性特点, 并确认了提取消退作为一种行为手段对远期恐惧记忆再巩固进行干预的有效性, 对临床干预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submitted time 2018-12-04 From cooperative journals:《心理学报》 Hits4781, Downloads1234, Comment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