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苏彦捷
  • 从动作模仿到社会认知:自我-他人控制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 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 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 SOC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 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 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SOC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 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SOC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SOC的调节。此外, SOC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 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 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 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第三方惩罚是一种特殊的利他行为, 在维护社会规范和人类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对遵守社会规范行为及其认知机制进行了大量探讨, 而第三方惩罚这一维护社会规范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尤其是认知控制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1)借助不同技术方法来探究认知控制在第三方惩罚中的具体作用; (2)从发展的视角, 在认知控制发展的关键阶段来考察其作用随年龄的发展变化, 用以解释第三方惩罚这一利他行为的发展轨迹, 完善对第三方惩罚的认知基础的理解, 并构建第三方惩罚决策的心理模型。

  • 学龄前儿童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心理理论和共情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当他人对个体进行资源上的自私、公平或慷慨分配后, 个体倾向于以同样的分配方式对待第三个无关个体, 这一现象为资源分配模式的传递效应。研究考察自我绝对利益受到影响时这一效应在学龄前儿童中的表现以及其中可能的社会认知机制。118名4~6岁儿童被随机分到实验条件或对照条件中。实验条件下被试与匿名同伴合作完成拼图游戏后得到同伴分配的1个(自私)、3个(公平)或5个(慷慨)代币(共6个), 之后再作为分配者与另一匿名接受者完成同样的游戏; 而对照条件下被试只扮演分配者完成拼图和分配游戏。结果发现, 公平条件下公平分配比例与对照条件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而自私条件下自私分配模式比例和慷慨条件下慷慨分配模式比例分别高于对照条件下相应比例; 在慷慨条件下传递者比非传递者拥有更强的二级心理理论与(认知)共情能力。这提示学龄前儿童会传递自私和慷慨分配模式, 心理理论和共情更强的学龄前儿童更有可能传递慷慨分配模式。

  • 视觉正常的自闭症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特点及其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6-19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视网膜上物象对应的外在注视点之间的距离, 即双眼注视点间距(distance of binoculars point of regard, DBPR)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个体上存 在异常的表现, 而 ASD 个体伴随较高的斜视发病率, 可能会对其双眼注视点间距产生影响。 研究采用正弦曲线平滑追踪任务范式, 探索视觉正常的 ASD 儿童在动态刺激加工过程中 DBPR 的鉴别意义。 结果发现, ASD 儿童 DBPR 过大且具有跨任务类型的稳定性, 且与斜视 无关。 DBPR 在大振幅、 快速度的条件下具有优良的鉴别力, 并与自闭症行为量表总分以及 感知觉维度显著正相关。 结果表明, 双眼注视点间距具有良好的鉴别价值。

  • 视觉正常的自闭症儿童双眼注视点间距的特点及其意义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6-18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视网膜上物象对应的外在注视点之间的距离, 即双眼注视点间距(distance of binoculars point of regard, DBPR)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个体上存在异常的表现, 而 ASD 个体伴随较高的斜视发病率, 可能会对其双眼注视点间距产生影响。研究采用正弦曲线平滑追踪任务范式, 探索视觉正常的 ASD 儿童在动态刺激加工过程中DBPR 的鉴别意义。 结果发现, ASD 儿童 DBPR 过大且具有跨任务类型的稳定性, 且与斜视无关。 DBPR 在大振幅、 快速度的条件下具有优良的鉴别力, 并与自闭症行为量表总分以及感知觉维度显著正相关。 结果表明, 双眼注视点间距具有良好的鉴别价值。

  • 从动作模仿到社会认知:自我―他人控制的作用

    分类: 心理学 >> 心理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SOC 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 SOC 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SOC 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 SOC 的调节。此外,SOC 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