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高永
  • 乌珠穆沁沙地主要风沙环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厘清区域风沙运动环境和沉积物粒度特征是研究风沙流的关键,对地区风沙灾害的防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乌珠穆沁沙地的风况数据,研究沙地起沙风况和输沙势变化特征,同时结合沉积物粒径数据,揭示该地区风沙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乌珠穆沁沙地年均起沙风频率为33.8%,平均风速介于3.34~5.40 m·s-1之间,平均起沙风速介于6.46~8.49 m·s-1之间,沙地起沙风频率和风速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2)沙地整体年内起沙风频率和风速春季最高,起沙风向以西南方向为主,WSW风向频率最高。(3)沙地输沙势为19.2~193.7 VU,整体属低风能环境,风况多为锐双峰风况,沙地输沙势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全年沙物质整体向东、东北方向输移,春季是最主要的风沙活动期。(4)沙地整体以粗沙和中沙组分为主,南部和西部土壤粒径偏粗,东部偏细。沙地北部和东部沉积物分选性较差,粒径组分受外来影响较大。总体而言,沙地北部风沙活动最强,适宜人工建植或铺设沙障固沙。沙地东部栽植防护林,避免沙物质持续东移。

  • 低能高电荷态离子与H原子电荷交换X射线发射及天文应用

    分类: 物理学 >>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3

    摘要: 低能高电荷态离子与H原子电荷交换X射线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为天体环境中非平衡态等离子体的诊断和建模提供重要原子数据。本文利用半经典多通道Landau-Zener (MCLZ)方法计算了全裸和类氢的C、N、O离子与H原子电荷交换截面并与已报道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对于C5 + H碰撞体系理论计算的总截面和实验测量相差较大。同时我们也对比了太阳风离子速度(或能量)区间MCLZ方法和全量子分子轨道紧耦合(QMOCC)方法计算的态选择截面。我们发现对于俘获到n = 3的电荷交换,MCLZ方法态选择截面随碰撞能量升高而增加;而对于俘获到n = 4的电荷交换,MCLZ方法态选择截面随碰撞能量升高而减小;在低能端比QMOCC方法计算的结果小两个量级之多。最后,我们采用天文领域发展的Kronos程序包,通过Janev推荐的截面数据计算了1000 eV/u O8 + H电荷交换X射线谱、线强比及硬度比,并与MCLZ计算结果比较。我们认为MCLZ计算误差较大,会影响天体环境的准确建模。亟需发展更加准确的全量子理论。

  • 花魔芋软腐病原真菌分离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魔芋软腐病是魔芋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病害,也是限制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已有 报道魔芋软腐病主要由细菌引起,鲜有真菌引起魔芋球茎软腐发病的报道。为明确云南曲靖市花魔 芋(Amorphophallus konjac)软腐病的病原种类和侵染特征,该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云南 曲靖市的花魔芋病样进行了真菌的分离,通过形态学结合基于 ITS 与 LSU 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 对分离真菌进行鉴定,并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对鉴定出的病原真菌同魔芋软腐病原细 菌进行了双回接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鉴定了轮纹镰刀菌(Fusarium concentricum)、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 F. ambrosium 3 种镰刀菌,1 种毛霉属真菌(Mucor sp.),1 种根霉属真菌(Rhizopus sp.),1 种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和 1 种粉红螺旋聚孢霉属 真菌(Clonostachys sp.)。(2)统计分析发现,轮纹镰刀菌的相对丰度最高,为 45.45%。(3)柯 赫氏法则检测发现轮纹镰刀菌(F. concentricum)具有致病性。(4)轮纹镰刀菌和病原细菌胡萝卜 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双接种魔芋球茎发现软腐病发病更快,病变组织重量显著高 于单接种轮纹镰刀菌或果胶杆菌(P. aroidearum)处理。表明魔芋软腐病可能是由真菌和细菌复合侵 染引发。本研究可为魔芋软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西南地区 6 种魔芋属植物基于 cpDNA 序列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0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野生作物资源的遗传变异及分化机制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与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魔芋是我国西南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物,但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干扰,野生种群不断衰退。为评 估西南地区魔芋属(Amorphophallus)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探究代表性物种的系统发育 地位,该研究利用3 个叶绿体DNA(cpDNA)片段,分析了魔芋6 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重建了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野生魔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普遍较低, 虽然单倍型多样性(Hd)均值为0.428,但近一半群体只有1 个单倍型,6 个物种整体水平 上的单倍型多样性在0.704 到0.983 之间。(2)在6 个物种间检测到高水平的遗传分化,遗 传分化系数(FST)值在0.481 到0.967 之间。(3)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选取的27 个魔芋种 主要聚成三个分支:非洲分支、东南亚分支和东亚分支。疣柄魔芋(A. paeoniifolius)隶属 于东南亚区系,而东亚分支A 包含花魔芋(A. konjac)和西盟魔芋(A. krausei),东亚分支 B 由东亚魔芋(A. kiusianus)、滇魔芋(A. yunnanensis)和东京魔芋(A. tonkinensis)构成。 生境隔离与人为干扰造成了西南地区野生魔芋群体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魔芋属东亚支系的分 化可能与早期的快速扩张和生态适应有关。该研究为西南地区魔芋资源的合理保护、可持续 利用和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资料。

  • 沙区光伏设施干扰下近地表输沙通量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了揭示沙区建设光伏电站后沙尘运移特征和形态发育及演变过程,本文定量分析了主要风向(光伏板面向正南,风向为W,即光伏设施排布方向与风向夹角为0°)条件下,库布齐沙漠200 MWp光伏电站腹地区域光伏板不同位置输沙特征、地表风蚀状况和流场分布规律。结果显示:① 光伏板不同部位输沙率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不同风速下平均输沙率板间(1.17 g·cm-2·min-1)>板后(0.86 g·cm-2·min-1)>板前(0.65 g·cm-2·min-1)。0~30 cm垂直断面上,不同部位90%以上输沙率集中分布在0~8 cm高度范围内,95%以上输沙率集中分布在0~11 cm高度范围内,挟沙气流中输沙率随高度的分布均符合指数规律递减[WTBX](R2≥0.98)。② 沙粒平均跃移高度表现为板前>板后>板间,且与风速正相关。风沙流通量系数分析表明,板间和板后风沙流集中在近地层,而板前风沙流有向高层移动的趋势。③ 光伏板不同位置摩阻风速表现为板前(0.5620~0.596 0 m·s-1)>板后(0.331 2~0.436 0 m·s-1)>板间(0.3252~0.3632 m·s-1)。而且板前干沙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位置,土壤可蚀性增加,综合作用下导致板前发生强烈掏蚀现象,观测期风蚀深度可达12.44 cm。研究可为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内风沙危害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 西鄂尔多斯天然荒漠灌丛光合生态适应性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4-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探究西鄂尔多斯地区荒漠灌丛的光合生态适应性,以4种天然荒漠灌丛半日花(Helianthemum songaricum)、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为研究材料,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野外原位测定荒漠灌丛日光合动态和季节动态规律。结果表明:① 不同季节灌丛光合作用适宜的温度存在差异,高温环境使灌丛净光合速率最适温度升高,低温环境使其降低。② 不同季节4种灌丛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导度日变化曲线趋势为“双峰形”,胞间CO2浓度日变化曲线趋势为“W形”,但不同季节各指标平均日变化趋势表现各异。③ 不同季节灌丛净光合能力表现为:沙冬青>霸王>红砂>半日花,说明沙冬青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④ 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几乎保持同步状态,表明4种灌丛叶片气孔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敏感。⑤ 水分是限制荒漠灌丛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为了保证荒漠植物的群落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在夏、秋季需对沙冬青、半日花、红砂和霸王进行水分管理。

  • 导风板倾角对板后风沙流输沙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通过野外试验探究了流动沙丘中上部导风板板后作用区风速特性和输沙量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角度导风板对板后风速增加的区域有所不同,作用区内最大风速一般出现于板后1.5 m,45°导风板对于板后1.5 m处风速加速效果明显,板后3.0 m处则是25°导风板加速效果较为明显,而在板后4.5 m处影响效果明显的导风板角度为35°。导风板可以有效的提高板后输沙总量,其中30°~45°区间的中等角度导风板对于输沙量的提升具有明显效果,45°导风板对于板后1.5 m处输沙量提升效果较高,而40°导风板对于板后3.0 m处输沙量提升效果较高,在板后4.5 m处则是30°导风板提升效果较高。

  • 内蒙古森林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选取森林雪灾相关的气象、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孕灾环境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综合评估内蒙古森林雪灾风险程度的地区差异,利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层次分析法建立并计算森林雪灾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指数,构建出内蒙古森林雪灾风险区划模型。内蒙古森林雪灾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分别占全部森林雪灾风险区的77.18%、0.05%,且均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中等风险区占全部森林雪灾风险区的6.01%,主要位于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赤峰市及兴安盟,分别占中等风险区总面积的0.61%、36.50%、9.11%和5.99%;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占全部森林雪灾风险区的16.76%,主要位于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兴安盟等地。内蒙古森林雪灾风险呈现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轻的趋势,与森林、积雪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 沙区光伏电场的风沙流输移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乌海市晟辉能源技术公司沙区太阳能光伏电场为研究对象,对光伏矩阵内光伏板的前沿、后沿及光伏阵列行道处风沙输移情况进行观测,研究沙区光伏电站的风沙流输移规律。研究表明:① 各观测点输沙量均随着高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光伏板前沿、后沿、行道处各观测点输沙量随高度增加的最佳拟合方程均为多项式函数,且R2均大于0.95,拟合结果可信。② 光伏板前沿、后沿处风沙流结构特征值大于1,风沙流呈非饱和状态,地表表现为风蚀。电场矩阵行道处风沙流结构特征值均小于1,风沙流为饱和状态,地表表现为堆积。由于光伏板对风沙流的导向作用,导致光伏板下方形成气流加速区,光伏板下方出现掏蚀现象,因此光伏板下方为场区内部风沙防治的重点区域。③ 光伏矩阵内部各观测点的输沙量均低于旷野处,且随着深入电站内部输沙量逐渐降低。沙区光伏电站控制沙害的关键位置为电站迎风边缘处。

  • 基于MODIS数据的2001—2016年内蒙古积雪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积雪融水是干旱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积雪分布变化的监测对区域雪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灾害防治至关重要。基于内蒙古地区2001—2016年MOD10A2积雪数据对研究区进行分带提取,分析不同海拔高度积雪年内年际变化特征,结合气温和降水气象因素,分析其分布变化原因。研究表明:积雪面积、积雪覆盖率年内分布呈单峰形,10个海拔带的积雪期为9月到次年5月,峰值出现在冬季,积雪覆盖率增减的临界高度在952~1 114 m;不同高程带的积雪面积在春季、夏季、秋季整体上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年际变化规律,冬季整体上表现出“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规律;积雪面积受降水量和气温相互的影响,其中海拔高度可能起到间接作用。内蒙古地区春季、冬季积雪覆盖率均与冬季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各季节积雪覆盖率基本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 西鄂尔多斯高原5种荒漠灌丛土壤 碳排放特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06-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进一步厘定西鄂尔多斯高原地区5种天然荒漠灌丛土壤碳排放的主控因子,估算灌丛土壤碳排放量并阐明不同灌丛土壤的碳排放特征,选用5种典型荒漠灌丛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壤碳通量ACE(automated soil CO2exchange station)监测系统分别测定了5种灌丛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湿度及碳排放量。结果表明:①5种灌丛土壤碳排放速率日动态总体呈现不对称钟形单峰曲线特性,峰值在11:3013:30。5种灌丛生长季土壤碳排放速率均显著高于非生长季,其中半日花灌丛(Helianthemum songaricum Schrenk)比其他灌丛高0.76~1.67倍。土壤年均碳排放量沙冬青灌丛为8090.63 kghm-2a-1、四合木灌丛7868.16 kghm-2a-1、霸王灌丛7287.40 kghm-2a-1、半日花灌丛8375.69 kghm-2a-1和红砂灌丛7618.47 kghm-2a-1;②在3种未来气候情景(低排放情景B1、中等排放情景A1B和高排放情景A2)下,5种灌丛土壤碳排放量将比基准情景高达8.30%,其中霸王灌丛变化最为明显。不同类型灌丛地土壤碳排放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可为全球环境变化下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碳平衡估算提供数据基础和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