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农业种植意愿的影响——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福州茉莉种植户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因城市用地侵占和种植成本增加等原因, 福州茉莉花种植面积锐减, 严重威胁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持续性。保证茉莉种植可持续性的根本在于花农种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农户访谈获取花农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对茉莉种植意愿的数据,使用描述统计法对调查农户的社会经济特征进行分析, 使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法分析花农社会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获取信息手段、对茉莉花用途的认识深度)和经济特征(当前茉莉单位面积收益、种植者收入在熟悉人群的位置、种植者希望茉莉花单位面积收益)与其种植意愿的关系, 找出影响农户种植意愿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花农群体呈老龄化趋势, 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 获取信息方式较落后单一; 对茉莉花的综合认知水平整体不高, 一半以上的花农打算继续种植茉莉花; 花农掌握信息能力和对茉莉单位面积收入的预期是影响花农是否愿意继续种植的两个主要因素。保证茉莉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 提高茉莉种植补贴、通过政策倾斜吸纳青年人才经营茉莉产业, 建立种植业的可持续机制; 推动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农户的合作, 稳定种植业收入; 充分利用茉莉种植业的多功能性, 发展旅游业、休闲农业等多种产业模式;借鉴传统种植技术原理, 研发高效的生产设备, 提高茉莉种植的生产效率, 以降低劳动强度和增加农户收入;加强对花农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知识普及和传统种植技术培训, 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开设中小学生农业文化遗产文化课和遗产地教育实践课, 增进他们对于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的感情与保护意识。

  • 闽西南崩岗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选取福建省长汀县黄泥坑崩岗群内2 处典型崩岗及附近一无崩岗山坡(对照区), 采样并测定了63 份 0~20 cm 土壤样品Cu、Zn、Ni、Pb、Cr、As、Cd 含量, 运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进行重金属来源辨识, 并应用Han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以福建省背景值和国家二级标准作为参比, 对研究区重金属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Zn(105.56 mg·kg-1)>Pb(67.21 mg·kg-1)>As(61.47 mg·kg-1)>Cu(22.33 mg·kg-1)>Cr(17.12 mg·kg-1)>Ni(5.24 mg·kg-1)>Cd(0.80 mg·kg-1), Pb、Cd 含量表现为崩岗区>对照区, Cu、Zn、Ni、Cr、As、Cd 含量与之相反。1 号崩岗Zn、Pb、As 和Cd 平均值分别是福建省背景值的1.12 倍、2.82 倍、8.68 倍和13.33 倍, 2 号崩岗这4 种元素平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11 倍、1.36 倍、11.22 倍和16.67 倍, 对照区该4 种元素平均值分别是背景值的1.58 倍、1.60 倍、5.14 倍和14.44 倍; 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比较得出, 崩岗区和对照区As 平均值分别超标1.92 倍和2.70 倍, Cd 平均值分别超标2.31 倍和2.60 倍。从集水坡面到沟道末端, 崩岗区Pb、Zn、Cd 含量呈增加趋势, Cu、Cr 含量基本维持稳定, Ni含量有所降低; 从坡面上部到下部, 对照区Cu、Zn、Ni、Cr、Cd 含量呈增加趋势, Pb 含量略有降低; As 含量在研究区的分布无明显变化。Cu、Ni、Cr 主要来源为成土母质, Zn 主要来源于禽畜养殖, Cd、As 的主要来源包基岩风化稀土开采, Pb 主要来源于基岩矿化、煤炭燃烧及汽车尾气排放等复合污染源。以福建省背景值为参比时, Cd 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达到“极强风险”, As 为“较强风险”, 其余均为“轻微风险”; 以国家二级标准为参比时, Cd 属“较强风险”, 其余均为“轻微风险”。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现为2 号崩岗>对照区>1 号崩岗。研究区Cd、As 污染已较为严重, 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 水氮添加对内蒙古多伦县退耕还草地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内蒙古多伦县退耕还草地为研究对象, 调查了施肥[N10: 10 g(N)m2a1]和加水(180 mma1)对其植被生物量、生产力和分配方式的影响, 并与围封草地作比较。结果发现: 1)施肥使退耕还草地地上生物量增加近1 倍; 加水使退耕还草地地上生物量提高17%~37%, 但未达到统计显著性; 2)无论施肥还是加水都没有显著影响退耕还草地地下生物量, 加水使其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提高35%~90%; 3)施肥降低了退耕还草地根冠比和地下、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比(BNPP/ANPP), 而降水增加对两个指标无显著影响; 4)施肥使退耕还草地禾草类植物比例增加, 生物量均匀度降低; 加水处理后, 退耕还草地的杂类草生物量提高128%, 而优势种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的地上生物量对加水处理不敏感; 5)水肥处理后,退耕还草地总生产力、根冠比和生物量远小于围封草地。表明水氮添加对退耕还草地生物量的影响主要在地上部分, 且与物种组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