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王建
  • 天山科其喀尔冰川末端降水化学特征及控制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3-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对内陆高寒山区的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夏季降水进行采样,在分析各离子浓度、电导率和pH值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富集因子及后向轨迹法,探讨区域降水的溶质来源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科其喀尔冰川末端大气降水的pH值介于7.15~8.52,整体偏弱碱性,阴、阳离子分别受HCO-3 和Ca2+支配,属于典型HCO3-Ca型。白天降水的电导率和总离子浓度较夜间分别偏高11.56%和9.40%,这可能是在山谷风或冰川风作用下,塔里木盆地内气溶胶物质随近地层风从山麓地带与平原区迁移到研究区后湿沉降所致。(2)降水离子主要来自地壳源物质补给,占总离子量的85.54%。其中HCO-3 、Ca2+和Mg2+主要受侏罗系沉积层和第四系黄土沉积层中碳酸盐岩(CaxMg1-xCO3)风化补给,Cl-、SO2-4 、Na+和K+主要受中亚与塔里木盆地因干旱而发育的盐湖(咸水湖)蒸发或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盐土风化补给。降水中仅有41.52%的Na+和96.22%的Cl-源自海洋源,且二者浓度之比为2.13:1,表明海洋源气团在长距离输送过程中明显地受到降水再蒸发作用和地表物质风蚀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海洋源补给量仅占降水总离子的4.87%。源自人类活动补给的溶质约是海洋源的2倍,以NH+4 、NO-3 和SO2-4 为主,可为高寒山区土壤形成和植被生长提供必要的氮、硫元素。(3)气团后向轨迹追踪表明,西风环流对天山南坡降水及化学组成影响非常显著,形成降水的频次和降水量平均分别占64.35%和53.04%,其降水的离子总浓度虽然仅为局地环流的69.91%,但NO-3 浓度平均为局地环流降水的1.42倍,间接表明塔里木盆地空气与水源质量可能受到中亚人类活动的影响。

  • 牛奶乳铁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纯化及定量检测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制备高纯度和特异性的牛奶乳铁蛋白多克隆抗体,为鉴定并定量检测牛奶样品中及奶牛乳腺组织中合成的乳铁蛋白提供试验材料。选用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初次免疫乳铁蛋白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每2周加强免疫1次,待血清达到抗体效价后,对兔进行心脏采血并分离血清,利用饱和硫酸铵法和蛋白A树脂纯化抗体,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分别用于鉴定纯化后抗体的纯度和特异性。测定纯化后抗体效价,并绘制抗体抑制曲线。最后利用所得抗体对市售液态奶、奶牛乳腺组织匀浆液、奶粉样品中的乳铁蛋白进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兔抗牛乳铁蛋白多克隆抗体纯度较高、特异性较强,抗体浓度为11.02 mg/mL,效价达到1:128 000;采用该抗体测定的乳腺组织样品中乳铁蛋白浓度为16.13 μg/g,液态奶中接近于0 μg/g,奶粉中为5.28 μg/g。总之,本试验采用经过饱和硫酸铵法和蛋白A树脂2步纯化后得到了纯度较高、特异性较强的兔抗牛乳铁蛋白多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牛奶等产品的乳铁蛋白鉴定。

  • 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作用区CO2通量观测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18-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冰川融水径流的发育和形成过程中,存在大量水化学侵蚀,尤其是K/Na长石及碳酸盐的水解作用,可能消耗水体中H+,促使大气CO2溶于水形成重碳酸盐,影响区域碳循环。2015-7-21~2017-7-18选取相对平坦开阔的西天山科其喀尔冰川表碛物覆盖区利用涡度相关法进行CO2通量监测,结果表明:大气CO2通量介于-17.99~3.59 g•m-2d-1之间,平均为-2.58 g•m-2d-1,说明研究区是一个显著的碳汇。净冰川区系统CO2交换量主要受大气CO2通量支配,但日内变化显著,白天因冰雪消融导致大气CO2沉降于融水中促进区域水化学侵蚀,而夜间因太阳辐射减少,冰雪消融减弱甚至停止,抑制了区域CO2沉降,甚至再生冰的形成引起溶解于液态水中的CO2释放。净冰川区系统CO2交换量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气温升高,大气CO2沉降量增加;当降水量小于8.8mm时,交换量随降水量变化不显著,而降水量大于8.8mm时,CO2沉降量随降水量增加而减少。净冰川区系统CO2交换量随日径流量的变率遵循:积雪消融期>积雪积累期>冰川消融前期>冰川消融后期>冰川消融峰期,意味着积雪消融存在时,系统CO2交换量随日径流量变率较大,可能是因积雪本身的阻尼作用或积雪期水文通道不发育,积雪融水较冰川冰融水汇集相对较慢,为可溶性物质化学反应提供充分时间,增强了CO2沉降。

  • 天山科其喀尔冰川区复杂下垫面CO2通量贡献区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1-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大气湍流交换过程中CO2有效源(汇)区域即CO2通量贡献区,在冰川作用区不仅受到水化学侵蚀强度的影响,还受区域微气候的影响,另外,动态的下垫面和复杂地形也增加了实际监测的不确定性。为了评估冰川区CO2通量监测结果的空间代表性,在西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冰川表碛区利用涡度协方差观测系统进行观测,同时,结合基于KM足迹模型基础上开发的ART Footprint Tool足迹软件对通量贡献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积雪积累期主风向以NW为主,风向频率占53.31%;积雪消融期和冰川消融初期NW向主风减少,偏北的NNW风逐渐增多,但冰川消融峰期后又逐渐过渡为NW向风。②积雪积累期雪冰融水几乎消失,但大气CO2通量平均为-0.07 g•m-2•d-1,尤其是白天为-0.88 g•m-2•d-1,仍呈没收现象,是由于白天较强辐射下,少量积雪融水引起可溶性物质淋溶过程中水化学反应没收大气CO2所致;而夜间冰川消融峰期CO2通量值平均为0.33 g•m-2•d-1,呈释放CO2现象,这可能与夜间区域降温及降水过程中溶解的CO2因地表蒸发返回大气所致。③通量贡献率80%以上的各期0.5h数据占比依次为:积雪积累期(95.80%)>积雪消融期(93.28%)>冰川消融峰期(86.13%)>冰川消融初期(81.88%),而足迹最远点分布距离顺序与前者几乎相反,但均分布在主风向下的冰川中流线上,说明对CO2通量监测值有显著影响的贡献区比较集中,也意味着冰川末端及两侧山脊草地CO2通量变化的影响可以忽略。④白天在大气稳态条件下,贡献区解释的CO2通量为(78.55±2.08)%,略高于夜间的(77.72±1.41)%,但显著低于非稳定条件下白天(89.86±0.22)%和夜间(89.45±0.57)%的解释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O2通量贡献区比较集中。

  • 新疆克里雅河上游主要离子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09-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以克里雅流域上游河水为研究对象,收集克里雅站2004—2013年及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前水文数据,结合气温、降水等资料,使用多元相关统计方法和水化学图示法等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克里雅河河水的离子化学组成和变化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 克里雅河河水矿化度变化在203~1 081 mg·L-1,平均值518 mg·L-1,相对世界河流平均水平偏高;② 河水阳离子Na++K+含量最高,主要阳离子浓度依次为(Na++K+)>Ca2+>Mg2+,河水阴离子以HCO3-为主,主要阴离子浓度依次为HCO3->SO42->Cl-;③ 夏季河水离子浓度受流量控制最为明显,即流量越大(小),矿化度越小(大);丰水期克里雅河河水以地表径流补给为主,枯水期河水几乎全部来自地下水,由于不同时期汇流路径的不同,河水离子浓度出现随流量的年内变化;④ 河水离子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其中蒸发岩的风化影响最大。

  • 不同硒源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硒源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45头产奶量、胎次、泌乳日龄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硒的基础饲粮,无机硒(SS)组饲喂基础饲粮+0.3 mg/kg亚硒酸钠,有机硒(SO)组饲喂基础饲粮+0.3 mg/kg蛋氨酸硒羟基类似物。试验期91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84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硒对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及乳成分没有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SO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各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SO组有机物、粗蛋白质及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饲粮添加不同硒源对泌乳中期荷斯坦奶牛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但与对照组相比,硒添加组的抗氧化性能和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提高,而且SO组的效果明显优于SS组。

  • 青藏高原高寒区阔叶林植被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为明晰青藏高原高寒区阔叶林植被碳储量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标准样地实测数据,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区(青海和西藏两省区)阔叶林植被的碳储量、固碳速率和固碳潜力。结果表明:2011年青藏高原高寒区阔叶林植被碳储量为310.70 Tg,碳密度为89.04 Mg?hm-2。6类阔叶林型(栎林、桦树林、杨树林、其它硬阔林、其它软阔林和阔叶混交林)中,阔叶混交林的碳储量最大,杨树林碳储量最小;其它硬阔林碳密度最大,其它软阔林碳密度最小。空间分配上碳储量和碳密度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凋落物层>草本层>枯死木层。不同龄级碳储量和碳密度总体表现为随林龄增加逐渐增大的趋势。阔叶林碳储量从2001年的304.26 Tg增加到2011年的310.70 Tg,年均固碳量为0.64 Tg?a-1,固碳速率为0.19 Mg?hm-2?a-1,不同林型固碳速率表现为其它软阔林最大,其它硬阔林最小;不同龄级表现为成熟林最大,幼龄林最小。阔叶林乔木层固碳潜力为19.09 Mg?hm-2,且不同林型固碳潜力表现为栎林最大,桦树林最小。三次调查期间阔叶林碳储量逐渐增加,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森林保护工程的开展使阔叶林自然生长健康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