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孔凡磊
  • 低铁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揭示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为玉米耐低铁能力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以耐低铁玉米品种‘正红2 号’和不耐低铁玉米品种‘川单418’为材料, 采用重度[10 μmol(Fe3+)·L-1]、中度[30 μmol(Fe3+)·L1]和轻度[50 μmol(Fe3+)·L1]3 种低铁胁迫及对照[100 μmol(Fe3+)·L1]的铁营养液处理3 叶1 心玉米幼苗, 分析低铁胁迫对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营养液铁浓度降低, 两个玉米品种幼苗的根长、根体积、根系活力、干物质、铁含量、铁积累量、相对吸铁能力均显著降低, 但根系麦根酸分泌量增多, 铁素向地上部转移分配能力增强, 铁素的生理效率提高, 这是玉米适应低铁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玉米幼苗的铁素积累量与根长、根体积、根干重、根系活力等根系性状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耐低铁玉米品种在中度和重度低铁胁迫下根长、根体积、根干重、根系活力均较不耐低铁玉米品种高, 是其铁素吸收积累量高的重要原因。根系麦根酸分泌量与铁素茎叶分配率呈正相关, 铁素茎叶分配率与铁素生理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增加根系麦根酸的分泌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铁素的茎叶分配率, 从而提高铁素生理效率; 耐低铁玉米品种在中度和重度低铁胁迫下麦根酸分泌量增幅高于不耐低铁玉米品种, 是其铁素生理效率高的主要原因。

  • 秸秆还田与旋耕对川中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机播质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 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 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 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 个处理, 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 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 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 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 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 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 土壤容重、含水量, 增加了毛管孔隙度, 出苗率提高9.9%, 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 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cm 土壤容重降低2.0%~12.1%, 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 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 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 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 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 秸秆还田与旋耕对川中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机播质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 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 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 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 个处理, 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 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 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 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 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 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 土壤容重、含水量, 增加了毛管孔隙度, 出苗率提高9.9%, 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 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cm 土壤容重降低2.0%~12.1%, 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 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 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 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 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 硅、磷配施对玉米苗期生长及氮磷钾积累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正红2 号’和‘正红115’玉米为材料, 采用砂培方式, 设置3 个纯磷水平[1.0 mmol·L1(正常磷水平,P1.0)、0.1 mmol·L1(中度缺磷, P0.1)和0.01 mmol·L1(重度缺磷, P0.01)]和3 个纯硅水平[1.5 mmol·L1(Si1.5)、0.75mmol·L1(Si0.75)和0 mmol·L1(Si0)], 通过对玉米苗期干物质、叶面积、根系形态和氮磷钾含量的测定分析, 研究硅、磷配施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磷和钾养分积累与利用的影响, 为磷、硅肥合理配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缺磷抑制玉米苗期生长, 降低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和叶面积, 减少磷和氮、钾的吸收以及干物质积累量, 这种效应随磷浓度的降低而增强; 玉米通过提高根冠比, 增加磷、氮在根系中的分配率, 提高氮、磷、钾的干物质生产效率来适应低磷环境; 低磷胁迫对‘正红115’根系生长和磷吸收积累量的影响大于‘正红2 号’, 但‘正红115’在低磷条件下大幅度提高磷在根系中的分配率。在正常磷(P1.0)条件下加硅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 增加磷和氮、钾积累量, 提高其在地上部分配率, 增加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 在中度缺磷(P0.1)条件下加硅也可增加玉米的磷和氮、钾积累量, 促进根系和地上部生长, 缓解低磷胁迫; 在重度缺磷(P0.01)条件下, 增施硅对玉米根系生长和干物质积累无显著的改善作用, 但会增加根系中磷、钾素积累量。由此表明, 硅和磷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和配合效应, 生产上硅和磷应配施。

  • 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夏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玉米品种‘正红505’为材料, 设置4.50 万株·hm2、5.25 万株·hm2、6.00 万株·hm2、6.75 万株·hm2、7.50 万株·hm2 5 个密度处理, 研究种植密度对川中丘陵夏玉米茎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种植密度的增加, 株高、穗位高、节间长、茎节长粗比逐渐增加, 茎粗、茎粗系数、节间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逐渐减小, 除穗位高外, 其余各性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其中, 当种植密度增加到7.50 万株·hm2 时, 第1、3、5 茎节的外皮穿刺强度分别较4.50 万株·hm2 显著降低27.10%、22.78%和30.80%。在本试验设置的密度范围内, 玉米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先增后减, 在6.00 万株·hm2 处获得最大值, 与4.50 万株·hm2 相比, 6.00 万株·hm2 显著增产12.02%。随种植密度增加, 玉米穗长、穗粗、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降低, 有效穗数和秃尖长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 茎秆压碎强度与外皮穿刺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且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分别与茎粗、茎粗系数、节间粗、节间干重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而与株高、节间长和茎节长粗比呈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中, 茎秆农艺性状与茎秆压碎强度的相关性更好。单株产量与茎粗、茎粗系数、节间粗、节间干重、单位茎长干物质重、茎秆压碎强度和外皮穿刺强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节间长和茎节长粗比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茎粗系数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对茎秆压碎强度的影响最大。综上所述,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茎秆性状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群体产量, 茎粗系数和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可以作为评价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农艺指标。

  • 播期对川中丘区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川中丘区主推玉米品种‘正红505’和‘成单30’为材料, 15 d 为间隔, 从3 月26 日至5 月25 日设置5个播期, 研究播期对川中丘区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以期为本区域玉米的适期播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随播期推迟, 玉米的生育期尤其是播种到吐丝期缩短, 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减少, 收获指数降低; 早播有利于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 晚播的产量形成需要更多地调运花前积累的光合产物; ‘正红505’的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 ‘成单30’的产量随播期推迟先略升高后降低, 早夏播(5 月10 日播种)与春播(4 月10 日)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 但夏播(5 月25 日播种)与‘正红505’一样因生育期缩短、干物质积累减少、收获指数降低而较春播显著减产; 早春播‘正红505’产量较‘成单30’高, 夏播‘成单30’产量高于‘正红505’, 表明‘成单30’耐夏播能力较‘正红505’强。播期对‘正红505’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较‘成单30’大, 生产上更应注意适期播种。该地区春播适宜的播期相对较宽, 生产上应解决耕作制度与机械化生产的矛盾; 夏播应注重耐夏播品种的选择, 并争取在5 月中上旬完成播种。

  • 硅磷配施对低磷土壤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玉米品种‘正红2 号’和‘正红115’为材料, 通过2014 年和2015 年的田间小区定位试验, 研究低磷土壤条件下, 硅磷肥配施对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面积指数, 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分配,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探讨施硅及硅磷配施的增产效果。结果显示,与对照(不施磷肥和硅肥)相比, 施磷、施硅和硅磷配施处理均可提高玉米拔节期和吐丝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 增加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 降低灌浆期和成熟期叶片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和灌浆期茎鞘的干物质分配比例, 提高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和收获指数, 降低秃尖长度, 增加穗长, 最终提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 其中施用磷肥增加或降低上述指标的效应明显大于施用硅肥, 硅磷配施增加或降低上述指标的效应又明显大于单施磷肥或单施硅肥, 硅和磷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和配合效应。2014 年和2015 年玉米籽粒产量均与拔节期、吐丝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 与单施磷肥相比, 硅磷配施处理分别增产1 288.57 kg·hm2(2014 年)和1 313.61 kg·hm2(2015 年), 且2015 年的增幅明显大于2014 年, 硅、磷表现出稳定的增产效应。综上所述, 在四川丘陵低磷土壤条件下, 合理进行硅磷肥配施, 既能提高玉米生育前期物质生产能力和干物质积累量, 又能改善生育后期干物质在玉米各器官中的分配, 促进籽粒灌浆结实, 最终提高籽粒产量。

  • 氮肥对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花后物质生产及叶片功能特性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不同耐低氮性玉米品种花后物质生产及叶片功能特性, 采用大田试验, 以玉米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和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为试验材料, 在6 个氮水平下研究花后物质生产及叶片功能特性。结果表明:施氮可显著提高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光合速率, 延缓花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全氮含量的下降,抑制生育后期叶片C/N 值的增加, 从而提高玉米的最终产量。耐低氮品种‘正红311’花后干物质积累、叶片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显著高于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 ‘正红311’较‘先玉508’平均提高30.5%、9.2%、35.0%和8.8%。两品种吐丝后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 耐低氮品种‘正红311’平均较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提高4.85%。两品种吐丝后叶片氮含量差异不大, 但‘正红311’和‘先玉508’吐丝成熟期叶片全氮含量分别下降31.5%和34.9%, ‘正红311’降幅低于‘先玉508’。两品种花后叶片C/N 值差异显著, ‘先玉508’较‘正红311’平均提高5.95%。与低氮敏感品种‘先玉508’相比, 耐低氮品种‘正红311’花后叶片光合速率更高、叶面积指数更大, 而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全氮含量降幅与C/N 值增幅更低, 延缓了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 延长了叶片的功能期, 增加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施用氮肥可有效提高‘正红311’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 延缓其生育后期叶片C/N 值升高, 而‘先玉508’需要较高的施氮水平才能维持其花后叶片光合速率和全氮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