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杨舒雯
  • 妥善应对现于新冠肺炎疫情中“心理台风眼效应”的建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心理台风眼效应”描述了民众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非理性恐慌心理和行为,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纾及其团队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发现并命名的现象。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查身居5类疫情不同风险地区(极低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中风险地区、中高风险地区和高风险地区)的人群对于武汉市疫情的安全担忧和风险知觉,又发现了“心理台风眼效应”,即:国外受测者反而比国内受测者对武汉市疫情表现出更多的安全担忧或害怕;随着所处地区风险水平的升高(从极低风险地区到极高风险地区),民众对武汉市疫情的风险知觉反而降低。也就是说,在空间上越接近高风险地点的民众心理越平静,越远离高风险地点的民众反而更对高风险地点的风险感到恐慌。基于“心理台风眼效应”的研究发现,提出4条有针对性的防范建议。

  • 环境和生态意识催生的社会许可问题:缘起与应对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民众的环境和生态意识不断提高, 参与保护环境行为的积极性也不断增强。因此, 项目开发方要想在某地能够顺利地实行一些可能会引发环境问题的项目, 除了必要的法律许可外, 还应获得并维持当地居民的同意与支持, 即社会许可。没有获得社会许可的项目开发面临着多种风险并往往为此付出很大的经济代价。虽然, 社会许可在矿业、化学工业等相关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 但是近年来这一概念才逐渐受到了心理学家的重视。本文回顾了社会许可的概念起源、测量范式, 以及获得和维持社会许可的途径,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社会许可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政策建议。最后, 针对社会许可测量和获得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为未来社会许可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和展望。

  • 跨期选择的变易程度正向预测中华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亚非欧美大洋洲18国跨国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跨期选择是对不同时间点的得失的权衡与选择。伊索寓言《蚂蚁和蚱蜢》假借群居型昆虫的跨期选择偏爱暗喻投资未来的慢策略比只顾眼前的快策略更利于生存。用跨期选择领域通用的语言解读这一寓言便是:选择大而迟选项的蚂蚁比选择小而早选项的蚱蜢更可能扛过严冬而生存下来。为了探索何种跨期选择策略更有助于我们扛过疫情, 本研究调查了亚非欧美大洋洲这5大洲18个国家共计26355名受测者对混合得失双结果的跨期选择偏爱, 测量了人们平时和疫时跨期选择偏爱的变易程度(2类变易的程度指标), 以及人们自评的扛疫成效。跨文化比较结果的主要发现是:不同通货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1)和不同时期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2)能联合预测中国/新加坡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 不同时期的选择变易程度(指标2)也可以单独预测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尼日利亚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 这2类选择偏爱变易的程度指标不能预测其他文化圈国民的自评扛疫成效(或者预测方向和假设相反)。基于易经“穷则变, 变则通”的要旨和跨国比较的发现, 我们认为:面临历史危机时善于变通的特长抑或成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竞争优势; 在应对危机时, 与中国文化距离越相近的国家或民族抑或也能越受益于类似的竞争优势。

  • 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心理台风眼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安全科学技术 >> 公共安全 提交时间: 2020-07-14

    摘要: 恐怖主义已在许多国家成为现实。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办的中国-亚欧博览会也不例外地受到国际反恐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受心理台风眼效应的启发,我们在2018年4-6月期间调查了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约2034名居民,考察这些居民距乌鲁木齐的空间距离与他们对中国-亚欧博览会安全担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们居住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越远,人们越担忧中国-亚欧博览会的安全,即,居住在中国-亚欧博览会所在地的居民,其对安全的担忧处于心理台风眼的中心,是心理最平静的。我们将这一新发现解读为“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的心理台风眼效应”。并对其国际反恐实践和研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讨论。

  • 基于微博大数据分析的未成年期遭受性侵对女性受害者心理影响的研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应用技术 提交时间: 2018-05-21

    摘要: [背景]童年性经历对一个人身心的不利影响是持久的。然而,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微博大数据心理计算模型来探究儿童期有性虐待经历的成年人(CSA组)与无此经历的成年女性(对照组)在社会态度、幸福感、心理健康在内的心理特征的差异。[方法]本研究在新浪微博上收集了46名受害者(全部是女性)和46名非受害者(与CSA组别的性别匹配),爬取所选用户的全部微博,采用微博大数据计算模型来计算其在各项心理特征的得分。[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态度、幸福感、特别是心理健康方面,两者存在显著差异,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两组在微博行为特征上存在差异。与非受害者相比,受害者在抑郁、压力等健康特征得分较高,在生活满意度、自我接纳等心理特征得分较低,但都未达到心理疾病诊断等阈限临界值。[局限]基于微博大数据模型与用心理测量量表测的的社会态度、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无法完全等同,不同完全替代严格的心理测量。[结论]童年期性情经历对成年女性对心理特征有负面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足以达到患心理疾病的阈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