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概念与保护——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传统知识不仅是地方社区内居民与自然环境长期适应中所积累的经验智慧, 也是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性存在, 对遗产系统具有支持作用。因此, 传统知识的传承保护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归纳分析当前相关国际公约及研究中对于传统知识的定义及内涵, 结合农业文化遗产特征将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定义为“农业文化遗产内, 居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 围绕农业所积累的与生计维持、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持精神信仰等多个方面密切相关的知识、创新及实践”, 可分为生计维持类传统知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类传统知识、传统技艺类传统知识、文化类传统知识及自然资源管理类传统知识5类。文章通过梳理农业文化遗产与传统知识的相关关系, 以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为例, 结合遗产地实地情况, 针对当前传统知识保护中所存在的实物载体遭到破坏、传承存在危机、受到旅游业冲击及保护措施相对低效等问题, 提出加强保护意识、将传统知识保护纳入遗产系统保护规划、开展传统知识的调查编目、加强传承记录工作及充分利用现有制度对传统知识进行保护等措施, 以期为农业文化遗产中传统知识的保护提供建议参考。

  • 黄骅市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 研究其开发适宜性及其开发模式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 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科学引导土地开发利用, 对未利用地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确定开发分区, 也是推动国土科技创新的重点。在此背景下, 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例, 将未利用地做宜耕、宜建和生态风险三重评价, 并结合权衡模型和遗传算法对上述三重评价进行耦合分析, 确定开发分区, 进而解决多开发方向之间的权衡问题, 为全国未利用地开发提供示范。研究表明: 1)黄骅市未利用地宜耕开发可分为4个等级, 主要为N级(不适宜)宜耕未利用地, 集中在市东部沿海; 2)宜建开发可分3个等级, 主要为J3级(低适宜)宜建未利用地, 集中分布在市中部和西部; 3)生态风险区可分为5级, 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 主要为中低和中高生态风险未利用地; 4)黄骅市未利用地资源可分为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三种重点开发区, 其中, 耕地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 建设用地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黄骅镇周围, 生态用地重点开发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研究结果可为破解土地供需两难提供科技支持。

  • 联合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特征与景观资源利用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福建尤溪联合梯田是一个持续了1 300多年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然而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景观生态系统正面临不可持续的威胁。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原理和方法, 分析联合梯田景观指数和空景观间格局, 研究景观资源现状, 并提出景观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对策。结果表明: 1)林地和耕地是联合梯田的景观优势类型, 分别占总景观面积的67.93%和20.40%。林地的景观破碎度(0.05)和斑块数目(83个)较低, 体现森林覆盖度较高且分布较集中。耕地的斑块数目(1 369个)、斑块密度(1 327个km2)、边缘密度(89.91 mhm2)、景观破碎度(0.75)和景观形状指数(50.85)均最大, 体现耕地面积破碎化、形状多样化及边界复杂的特征。2)联合梯田形成“水源林-聚落-梯田-复合景观”的垂直立体分布格局, 具良性生产功能、宜居功能、水土保持功能和美学功能。3)联合梯田发育了丰富的景观资源, 但仍存在较多景观资源破坏及未能深刻挖掘利用的问题, 使联合梯田文化遗产地陷入“景观资源闲置-遗产地贫困-人口流失-梯田生态景观破坏-景观资源消失”恶性循环。4)未来应重点恢复与改造梯田景观, 建立相应的补偿机制, 发展生态农业、第二产业, 发展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和生态旅游, 促进梯田景观复兴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

  •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分析与解读——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2017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理的报告全面、客观、务实,不回避面临的困难、问题和挑战,却又凝心聚力、催人奋进。采用词云图等方法,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定量指标和重点区域作了梳理和分析,三大特点:(1)“改革”的笔墨最重,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83次;(2)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民”和“群众”分别被提及40次、28次;(3)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政府依然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砥砺前行。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视角来看,政府工作报告给学科提出了若干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咨询问题,主要包括:“一带一路”、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空间治理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精准扶贫和创新驱动发展等,亟待开展扎实和深入研究,为国家相关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是中科院作为高水平科技智库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光荣使命,也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保持快速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动力。

  • “中欧班列”运输组织策略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中欧班列”是欧亚大陆货物运输新的渠道和基础设施“互通”的重要举措,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运输合作平台。文章在阐释“中欧班列”运营的战略意义和存在问题后,提出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新的运输方式,指出“中欧班列”在我国对外贸易运输中的地位与作用有限,只适用于远离东部沿海港口的中西部地区以及国际大通道沿线地区,且在合理的地域范围内运输适宜的货物,才能盈利。最后,作者提出构建轴-辐组织模式,打造关键货物集散枢纽,统筹规范组织“中欧班列”,以降低“中欧班列”的运输成本,从而产生规模经济。

  • 全球航运战略支点识别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随着贸易与战略物资运输对远洋海运依赖程度的加深,航运安全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问题。在此背景下,航运战略支点建设成为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和深化全球贸易联系的重要途径。文章界定了航运战略支点的科学内涵,设计了识别方法并在全球范围内识别了航运战略支点,以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依据。研究发现,航运战略支点存在战略枢纽、战略通道与战略海域的结构性与空间性分异。目前,全球存在44个战略枢纽,分别成为各区域航运网络组织的控制中枢;存在7个战略通道,集束全球主要的航线与货运量并控制着战略性物资的全球运输;加勒比海、地中海、东南亚-太平洋三大航运战略海域,成为重要航区与经济区之间联系的必经之地。这些航运战略支点对我国的战略物资运输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影响。

  • “一带一路”建设与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研究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总体方略,是我国长期和顶层的国家战略。“四大板块”是“十一五”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而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近年来中央提出的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文章在阐明“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及区域影响的基础上,重点从战略功能、空间影响、相互作用方式等方面深入分析和论述了“一带一路”建设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的逻辑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点以及进一步完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