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张建国
  • 基于改进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超分辨率算法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9-01-28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针对现有卷积神经网络图像超分辨率复原算法中的映射函数容易出现过学习、损失函数的收敛性不足等问题,通过结合现有的视觉识别算法和深度学习理论对其提出改进。首先将原有SRCNN网络层数从3层提高到13层,并提出一种自门控激活函数形式Swish,代替以往网络模型常用的Sigmoid、ReLU等激活函数,充分利用Swish函数的优势,有效避免了过拟合问题,更好的去学习利用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图像之间的映射关系指导图像重建。然后在传统的网络损失函数中引入Newton-Raphson迭代法的理论,进一步加快了收敛速度。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改善图像的清晰度,并在主观的视觉效果和客观的参数评价指标上有了进一步提高。

  • 醋糟菌糠对3 种作物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研究醋糟菌糠作为一种生物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为解决食用菌菌糠对环境污染及其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 对玉米、高粱、糯玉米3 种作物基施醋糟菌糠后不同生育期的土壤脲酶、 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 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 1)醋糟菌糠显著提高了作物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在作物整个生育期, 加入醋糟菌糠的土壤细菌数量比对照提高32%~54%; 放线菌数量在成熟期提高明显, 玉米田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幅最大, 为101%; 真菌数量变化总体趋势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醋糟菌糠的施入增加了作物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的活性。种植高粱、玉米和糯玉米土壤的脲酶活性增长率分别为239%、189%和185%; 3 种作物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抽穗期最高, 最大增长率为40%; 3 种作物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在不同生育期变化趋势不同,玉米各生育期土壤蔗糖酶活性变化较为稳定, 其增长率分别为38%、28%、48%。3)醋糟菌糠的施入增加了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含量, 不同生育期3 种作物的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增幅为58.10~407.67 mg·kg1, 微生物氮含量增幅为11.98~27.55 mg·kg1。由此可见, 醋糟菌糠的施用可以增强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性, 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同时该研究也为醋糟菌糠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 甘肃省森林碳储量现状与固碳速率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针对森林碳平衡再评估的重要性和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库量化分配的不确定性,该研究依据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中甘肃省各森林类型分布的面积与蓄积比重以及林龄和起源等要素,在甘肃省布设212个样地,经野外调查与采样、室内分析,并对典型样地信息按照面积权重进行尺度扩展,估算了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612.43 Tg C,其中植被生物量碳为179.04 Tg C,土壤碳为433.39 Tg C。天然林是甘肃省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其值为501.42 Tg C,是人工林的4.52倍。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植被碳密度均表现为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同一龄组天然林植被碳密度高于人工林。天然林土壤碳密度从幼龄林到过熟林逐渐增加,但人工林土壤碳密度最大值主要为近熟林。全省森林植被碳密度均值为72.43 Mg C?hm–2,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别为90.52和33.79 Mg C?hm–2。基于森林清查资料和标准样地实测数据,估算出全省天然林和人工林在1996年的植被碳储量为132.47和12.81 Tg C,2011年分别为152.41和26.63 Tg C,平均固碳速率分别为1.33和0.92 Tg C?a–1。甘肃省幼、中龄林面积比重较大,占全省的62.28%,根据碳密度随林龄的动态变化特征,这些低龄林将发挥巨大的碳汇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