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杨永辉
  • 卫星降水产品评价研究的演进脉络与前沿进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卫星遥感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全球降水准确定量观测提供新的手段,应用卫星降水产 品的前提是进行地区的适用性评价。为了解卫星降水产品评价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以 Web of Sci⁃ ence 数据库核心合集中 1998—2020 年 752 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和网络分析的方法 剖析卫星降水产品评价研究的演变趋势、合作关系和研究热点,以此来了解该领域的前沿进展。 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论文发文量和引文量不断增长,且 2015年开始高被引论文显著增多。美 国、中国和德国是该领域的主要发文国家,美国和中国占到世界总发文量的76.2%,中国科学院是 全球该领域发文量最大的学术机构,占到发文总量的11.6%。基于卫星降水数据在复杂地形区的 多时空尺度评价、极端降水事件分析、大尺度干旱评价等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典型的研究区 包括青藏高原、拉普拉塔流域等。基于卫星降水数据在无资料地区的水文过程模拟、结合人工智 能方法进行气候变化模拟、气象预报和预测等是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和热点。

  • 基于开放域对话系统的自动化评测方法研究

    分类: 计算机科学 >> 计算机科学的集成理论 提交时间: 2019-04-01 合作期刊: 《计算机应用研究》

    摘要: 开放域对话系统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基于该类系统的自动化评测依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目前各类评测方法需要大量标注数据和评测准确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长短期记忆网络和注意力机制判别问题-回复对是否为真实对话的评测模型。该模型基于连续的对话语料进行建模,解决了目前基于参考回复的评测模型需要大量标注数据的弊端。在Cornell和Reddit数据集上,该模型分别取得了57.2%和71.8%的准确率,与现有的几种评测模型相比准确率有明显提升。

  • 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入渗、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结构、水分入渗过程等的作用机理, 采集田间长期定位耕作措施(常规耕作、免耕、深松)试验中的原状土柱(0~100 cm)及0~10 cm、10~20 cm、…、90~100 cm 环刀样、原状土及混合土样,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进行了0~100 cm 土层土壤入渗过程和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分析了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从土柱顶部开始供水(恒定水头)到水分全部入渗到土柱底部的时间为: 常规耕作>免耕>深松; 土柱土壤入渗速率和累积入渗量为: 深松>免耕>常规耕作; 土柱累积蒸发量为: 常规耕作>免耕>深松。土壤的饱和导水率表现为: 0~10 cm 和50~60 cm 土层, 免耕>深松>常规耕作;20~50 cm 和60~100 cm 土层, 深松>免耕>常规耕作。随土层的加深, >0.2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10~20 cm)再降低的趋势。在0~40 cm 土层和80~100cm 土层, 均以深松处理>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在60 cm 以上土层, 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 免耕>深松>常规耕作, 而60 cm 土层以下土壤有机碳显著降低, 均低于4 g·kg1, 且在70 cm 以下土层, 常规耕作>免耕>深松。综上, 耕作措施能够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 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土壤蓄水保墒; 深松更利于水分就地入渗, 而免耕则更利于有机碳的提升和水分的储存, 其作用深度在0~60 cm 土层

  • 我国农业用水安全的分区及发展对策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针对我国农业用水区域差异特点, 选择水资源状况、农业用水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等4 个方面的10 个指标, 采用聚类分析方法, 以2013 年为基准年对我国农业用水进行分区, 为我国农业用水 安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按照省级行政单元农业用水可划分为8 类地区, 第1 类地区包括江西、湖南、湖北等3 省, 农业用水量和粮食产量分别占全国农业用水量和粮食产量的13.3%和12.5%; 第2 类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安徽、四川、重庆、广西等6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上述2 个指标分别为23.6%和20.3%; 第3 类地区是海南省,上述2 个指标分别为0.9%和0.3%; 第4 类地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辽宁、山西、陕西、甘肃等7 省, 以占6.8%的水资源量、19.2%的农业用水量, 生产了33.7%的农业产值和32.4%的粮食; 第5 类地区包括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3 省(自治区), 以占6.9%的水资源量、12.0%的农业用水量, 生产了20.5%的粮食; 第6 类地区包括宁夏、新疆、西藏、青海等4 个省(自治区), 农业用水量、粮食产量分别占16.2%和3.2%;第7 类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江苏、浙江等4 省, 农业用水量和粮食产量占全国比例分别为19.5%和10.2%; 第8 类地区包括天津、上海、北京等3 个直辖市,农业用水量与粮食产量最低,分别占全国比例为1.1%和0.6%。第4 类和第5 类地区合计农业用水量和粮食产量占全国比例分别为31.2%和52.9%, 是我国农业水资源管理特别关注的地区。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农业用水分区对策, 第1 类地区以节水为主; 第2 类地区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为主; 第3 类地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第4 类地区在挖掘本地区节水潜力的前提下, 通过外流域调水或水权交易增加水资源总量; 第5 类地区以提高农业用水保障程度为主; 第6 类地区以保护水资源和水源涵养为主; 第7 类、第8 类地区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益为主。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农业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HYDRUS-1D 模型的华北低平原区不同微咸水利用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的模拟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华北低平原区深层地下水的不断超采不仅造成淡水资源的枯竭, 还引发了地面沉降、土壤盐渍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微咸水在农业上的利用已成为缓解水资源危机的研究重点。为了研究不同咸水灌溉模式的可持续性, 本文以华北低平原区的河北省南皮县为例, 利用Hydrus-1D 模型, 基于8 种不同微咸水灌溉方案, 模拟2008—2013 年6 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 2 m 土体水盐通量变化。模拟结果表明, 土体剖面盐分积盐区主要集中在下层土壤(100~200 cm); 上层土壤(0~100 cm)溶液盐分浓度大部分时间保持在2 g·L-1 左右, 能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但土壤剖面盐分浓度在冬小麦灌浆末期出现峰值且随灌水盐分浓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土体盐分充分淋洗的关键在于降雨强度, 7 月份降雨强度是土体脱盐与否的主要影响因素; 同时, 在丰水年型夏玉米播种后结合出苗水适当灌溉洗盐对土体达到有效脱盐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水文年型、土壤剖面盐分的动态分布特征以及结合夏玉米出苗水的洗盐淡水用量3 方面因素对土壤盐分迁移的影响, 提出华北低平原区两种适宜的微咸水灌溉制度: (1)冬前浇灌小于2 g·L-1 的冬小麦越冬水, 春后在冬小麦拔节期浇灌一次2~4 g·L-1 微咸水; (2)冬前不灌越冬水, 春后分别在冬小麦拔节期和灌浆期浇灌2 g·L-1 微咸水。两种灌溉制度年均结合夏玉米出苗水的洗盐淡水用量和总耗水量分别为60~70 mm 和250~260 mm。本文结果旨在为华北低平原区微咸水利用的节水潜力及其可持续性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