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谭支良
  • 持续推进反刍家畜全生命周期营养工程的创新与发展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3-08-12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牛、羊等反刍家畜可为人们提供优质牛羊肉和奶类,是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食物消费需求的优 质蛋白来源,发展高质量草食畜牧业是践行“大食物观”的具体措施。而基于全生命周期营养需求特征的饲 草、饲料协同供给是实现反刍家畜产业节本增效、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要素。全生命周期营养工程是在 吸收传统反刍家畜营养与日粮配制技术原理,以及对生命和健康认识取得新突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精髓 在于依据系统整体营养调控理论,以动物全生命周期营养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理论为基础,对日粮配制方案进 行优化,并结合大数据、智能技术等而构建的精准营养理论和工程体系。与传统日粮优化配制技术相比,它 具有明显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文章在简述反刍家畜全生命周期营养理论内涵及其意义的基础上,提 出了我国反刍家畜全生命周期营养工程体系发展中存在的关键科技问题;对目前团队在反刍家畜特定阶段营 养调控理论、日粮配制,以及生命早期营养对后代的长期影响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做了概述。并以呼 伦贝尔农垦现代生态草原羊产业发展为例,从全生命周期划分、全日粮配方原则、全产业链发展等方面提出 了建设反刍家畜全生命周期营养工程、促进反刍家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 草食畜牧业乳肉功能性产品发展的战略思考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我国畜牧业历经 40余年快速增长,科技创新要素和全面小康社会新发展理念“双轮驱动”畜牧业步入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安全型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发展动物功能性产品是畜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在分析国内畜牧业行业和国内外草食畜牧业功能性动物产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草食畜牧业乳肉功能性产品研究的前沿科学和技术问题,同时围绕生物技术(遗传改良与生物合成)和非生物技术(饲养管理)对目前草食家畜乳肉功能性产品研发方面的实践探索做了简要介绍;以期在国家相关产业发展战略层面,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特点和消费需求,加大草食畜牧业高质量转型和乳肉功能性产品研发与产业化的支持力度,不断夯实草食畜牧业乳肉功能性产品调控理论和技术。唯如此则对于引导草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健康膳食,以及我国畜牧业新发展格局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L-茶氨酸对过氧化氢诱导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L-茶氨酸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山羊瘤胃上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采集42日龄的湘东黑山羊的瘤胃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分离、培养、纯化。对照组采用完全培养基,Ⅰ、Ⅱ、Ⅲ、Ⅳ组分别在完全培养基中添加800 µmol/L H2O2、4 mmol/L L-茶氨酸+800 µmol/L H2O2、8 mmol/L L-茶氨酸+800 µmol/L H2O2和16 mmol/L L-茶氨酸+800 µmol/L H2O2,每组3个重复。培养12 h后,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Bax和Bcl-2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L-茶氨酸能显著提高H2O2损伤的瘤胃上皮细胞存活率(P<0.05),显著增加S期细胞比例(P<0.05),显著降低Bax基因和蛋白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量(P<0.05),显著提高Bcl-2和Bax基因和蛋白表达量的比值(P<0.05)。结果提示,L-茶氨酸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有效地保护由H2O2导致的瘤胃上皮细胞损伤;体外条件下,培养液中添加的L-茶氨酸浓度高于8 mm/L时能有效发挥抗凋亡作用。

  • 限饲对妊娠中期母羊血液生化指标及内脏脂肪组织脂肪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限饲对妊娠中期母羊血液生化指标、内脏脂肪组织(VAT)脂肪酸组成及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妊娠湘东黑山羊16只,妊娠时间(45±3) d,体重(29.86±3.07) kg,随机分配至对照组(C组,100%妊娠营养需求)和限饲组(R组,60%妊娠营养需求),每组8只,试验期为妊娠45~100 d。妊娠101 d时,检测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瘤胃网膜、肠系膜和肾周脂肪组织中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和能量感知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R组与C组相比:1)血液胰高血糖素、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液瘦素、脂联素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P<0.05)。2)网膜脂花生四烯酸、棕榈油酸、亚油酸、二十碳三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系膜脂豆蔻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肾周脂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二十碳三烯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3)网膜脂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的催化亚基α2(AMPKα2)基因表达有上调的趋势(0.05展开 -->

  • 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测中国泌乳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精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评估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测中国泌乳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组成的精度,分析影响模型预测精度的原因。本研究选择了3个经典的奶牛瘤胃VFA模型,分别为MUR模型、DIJ模型和BAN模型。试验数据来自我国主要科研团队的18篇论文,包括14篇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和1篇未见刊的英文文章,论文数据含动物饲粮、体重、干物质采食量、饲料添加剂、VFA各组分比例。采用预测误差均方(MSPE)和一致性相关系数(CCC)2种分析方法对3个经典的奶牛瘤胃VFA模型的估算精度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BAN模型乙酸比例估算精度最高(决定系数=0.140,P=0.007),预测误差均方根为6.8%,误差主要来自整体偏差的偏离(47.8%)。3个模型无法预测丙酸、丁酸、其他酸比例。总之,BAN模型预测乙酸比例的精度是3个模型中最高的,但预测精度仍然偏低,误差来源于整体偏差的偏离,迫切需要利用更多数据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VFA化学计量学预测模

  • 苜蓿鲜草部分替代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体重、胎次、产奶量相近,处于泌乳中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以苜蓿鲜草替代基础饲粮中50%和75%苜蓿青干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各试验组乳体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葡萄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Ⅰ组奶牛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经济效益均有所增加,其中试验Ⅱ组净增收益最高,为9.06元/(头d)。综合得出,苜蓿鲜草可以部分替代奶牛饲粮中苜蓿青干草而不影响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 苜蓿鲜草部分替代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体重、胎次、产奶量相近,处于泌乳中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以苜蓿鲜草替代基础饲粮中50%和75%苜蓿青干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干物质采食量和产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各试验组乳体细胞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苜蓿青干草对奶牛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胆固醇、葡萄糖、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Ⅰ组奶牛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Ⅱ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经济效益均有所增加,其中试验Ⅱ组净增收益最高,为9.06元/(头d)。综合得出,苜蓿鲜草可以部分替代奶牛饲粮中苜蓿青干草而不影响生产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且能增加经济效益。

  • 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系统:19 kPa以下排气压力不影响发酵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排气压力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特征的影响。选用3只体重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利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系统,选用6种发酵底物进行48 h体外发酵,研究9、14和19 kPa 3种排气压力对总产气量、甲烷产量、产气参数、干物质消失率、发酵液pH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等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底物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参数影响显著(P0.05)。由此可见,排气压力由9 kPa增至19 kPa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特征无影响。

  • 植物乳杆菌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发酵底物,分析不同添加水平的[0(对照)、0.25×107、0.50×107和0.75×107 CFU/mL]植物乳杆菌对发酵底物体外发酵产气量(1、2、4、6、12、24、36、48 h)、产气参数、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浓度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玉米秸秆发酵初期产气速率和产气量(1~24 h)(P<0.05),以添加0.75×107 CFU/mL效果最为理想;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后期(36~48 h)产气量(P<0.05),而以添加0.25×107 CFU/mL效果最为理想。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的增加,2种底物体外发酵液NH3-N浓度均呈现显著的线性增加效应(P<0.05)。不同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对2种底物体外发酵NDFD、DMD、发酵液VFA(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和戊酸)浓度以及pH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试验结果推断,添加植物乳杆菌能促进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及其氮代谢,同时对维持pH的稳定平衡具有积极作用,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0.75×107和0.25×107CFU/mL。

  • L-茶氨酸对过氧化氢诱导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通过建立过氧化氢(H2O2)诱导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模型,研究L-茶氨酸对H2O2诱导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比率及其凋亡通路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选取42日龄湘东黑山羊的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培养于含5%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中,待细胞密度达到60%~70%时,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培养基中无额外添加物的对照组、添加800 µmol/L H2O2的Ⅰ组、添加800 µmol/L H2O2+4 mmol/L L-茶氨酸的Ⅱ组、添加800 µmol/L H2O2+8 mmol/L L-茶氨酸的Ⅲ组和添加800 µmol/L H2O2+16 mmol/L L-茶氨酸的Ⅳ组,每组3个重复。作用12 h后,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比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通路关键基因半胱氨酸天冬氨酸-3(Caspase-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8(Caspase-8)、半胱氨酸天冬氨酸-9(Caspase-9)、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和凋亡酶激活因子(Apaf-1)的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通过膜联蛋白-V(annexin V)/碘化丙啶(PI)联合染色结果可知,与Ⅰ组相比,各L-茶氨酸添加组(Ⅱ、Ⅲ和Ⅳ组)细胞晚期凋亡比率显著降低(P<0.05),且细胞晚期凋亡比率随L-茶氨酸添加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2)通过PCR检测结果可知,与Ⅰ组相比,各L-茶氨酸添加组Caspase-3、Caspase-9、Apaf-1基因的表达量皆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L-茶氨酸对H2O2引起的山羊瘤胃上皮传代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该结果可为今后研究反刍家畜瘤胃氧化应激损伤机制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

  • 奶牛内毒素的产生、影响和防控技术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内毒素也称为脂多糖,是革兰氏阴性细菌死亡后或快速繁殖时细菌细胞壁破裂后释放的一种物质,在动物机体中普遍存在,过量时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应激。本文介绍了奶牛内毒素产生的原因和作用机制及其对奶牛采食量,血液中蛋白质、氨基酸,乳中乳蛋白、乳脂的影响,减少奶牛内毒素的途径,为降低内毒素对奶牛生产的影响提供参考。

  • 青稞秸秆对生长期藏绵羊体增重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用青稞秸秆替代燕麦干草作为唯一粗饲料来源,研究其对生长期藏绵羊体增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18只4~5月龄健康河谷型藏绵羊,随机分为2组,即:青稞组(青稞秸秆300 g/d+精料300 g/d)和燕麦组(燕麦干草300 g/d+精料300 g/d)。试验期4周,第1周为预试期,第2~4周为正试期。正试期结束后,按公母各占1/2原则,各组分别选取6只羊屠宰采样。结果发现: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的体重、日增重、脾脏重和脾脏指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青稞组与燕麦组藏绵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溶菌酶含量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P>0.05),但青稞组中溶菌酶含量有高于燕麦组的趋势(P=0.083);青稞组与燕麦组血清、胸腺和脾脏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来看,与燕麦干草相比,饲喂青稞秸秆不会降低生长期藏绵羊的体增重及免疫性能,且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溶菌酶)含量的潜力,可作为藏绵羊的粗饲料来源。

  • 妊娠后期营养限制对母羊胃肠道葡萄糖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研究妊娠后期营养限制对母羊胃肠道葡萄糖转运载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20只同期受孕的湘东黑山羊,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自由采食)和限饲组(40%采食量限制),每组10只。预试期15 d(妊娠81~95 d),正试期39 d(妊娠96~135 d)。正试期结束后,屠宰并采取瘤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以及盲肠的黏膜样品,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Na+-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Na+-葡萄糖共转运载体3(SGLT3)、易化葡萄糖转运载体2(GLUT2)和易化葡萄糖转运载体5(GLUT5)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限饲组与对照组相比,SGLT1基因表达量在瘤胃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母羊妊娠后期营养限制对胃肠道中葡萄糖转运载体基因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引起母羊机体内葡萄糖转运的改变。

  • 哺乳动物消化道味觉受体和味觉感应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味觉受体自从被发现以来,人们因对其浓厚的研究兴趣增加了研究的强度和深度,人们对哺乳动物感知味觉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包括味觉感知过程的分子基础及其功能等方面。这不仅对人和动物的日常饮食调控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为治疗某些疾病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本文综述了味觉受体和味觉感知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加深对味觉受体分子基础的认识,促进对味觉感知过程的理解,为哺乳动物营养平衡和健康饲养提供重要参考。

  • 印记基因对哺乳动物胚胎和胎盘发育的调控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印记基因在调控哺乳动物的众多生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生命形成初期,印记基因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决定等位基因的表达和沉默,调节着胚胎和胎盘的生长发育。印记基因在胎盘和胚胎中的表达紊乱与胎儿生长受限、发育停止以及甲状腺脱毒症等密切相关,因此深入探索印记基因对胚胎和胎盘发育的调节机理对于哺乳动物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出生缺陷以及后期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印记基因的主要特点、性腺中印记的擦除、重建与表观遗传修饰及印记基因调控哺乳动物胚胎和胎盘发育的最新研究进展。

  • 山羊羔羊回肠细菌群落定植与消化功能的发育性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山羊羔羊回肠细菌群落定植与消化功能的发育性变化。选用44只湘东黑山羊羔羊,随机选择4只在1、7、14日龄(非反刍阶段),28、42(过渡阶段)和56、70日龄(反刍阶段)屠宰取样。采集回肠食糜测定乙酸含量,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总细菌数量和部分功能性细菌(普雷氏菌属、甲烷菌、纤维降解菌和淀粉降解菌)占总细菌百分比。结果表明:14日龄开始在回肠食糜中检出乙酸,日龄增长显著提高了其含量(P﹤0.05),56~70日龄增长最快;日龄增长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P<0.05或P<0.01);日龄增长极显著提高了总细菌数量和甲烷菌(最早检出在7日龄)、普雷氏杆菌和栖瘤胃普雷氏菌占总细菌百分比(P<0.01);纤维降解菌(琥珀酸丝状杆菌和黄色瘤胃球菌)和淀粉降解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均在28日龄开始检出。综合得出,山羊羔羊回肠纤维降解消化能力是在28日龄建立之后逐渐完善的,7日龄即可检出大量甲烷菌定植,之后逐渐趋于稳定。

  • 不同培养方法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生长及角蛋白18表达量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培养方法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生长及角蛋白18(CK18)表达量影响。采集42日龄山羊的瘤胃上皮组织,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对其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阶段的细胞形态,检测第5代山羊瘤胃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山羊瘤胃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经0.25%胰蛋白酶+0.02%乙二胺四乙酸消化获得的原代培养山羊瘤胃上皮细胞于2 d开始贴壁生长,5 d细胞开始明显增多,10 d细胞数量达到最大。2)经组织块法获得的原代培养山羊瘤胃上皮细胞于4 d开始“爬出”组织块,8 d细胞开始明显增多,14 d细胞数量达到最大。3)经免疫荧光染色显示2种方法获得的细胞胞浆内CK18阳性表达且细胞纯度后者明显高于前者。4)组织块法获得的细胞CK18表达量显著高于酶消化法(P<0.05)。综合得出,与酶消化发相比,应用组织块法可成功获得纯度更高的山羊瘤胃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