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李东
  • 太阳黑子本影振荡的多波段观测

    分类: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合作期刊: 《天文学报》

    摘要: 基于多波段的观测数据, 研究了黑子本影振荡在太阳大气不同高度或温度的振荡特征. 目标黑子发生在2017年9月15日, 位于活动区12680. 多波段的观测数据包括AIA (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的极紫外成像及IRIS (Interface Region Imaging Spectrograph)的紫外光谱和成像. 在太阳黑子的本影位置, AIA 1700\;{\AA}\lk光变曲线的振荡周期约为(4.2$\pm$0.8)\;min, 而AIA 1600\;{\AA}、171\;{\AA}和193\;{\AA}光变曲线的振荡周期约为(2.8$\pm$0.3)\;\lk min. IRIS 的Mg II h和k谱线及远紫外成像(2796\;{\AA})都表现为(3.1$\pm$0.5)\;min的准周期振荡, 而谱线Si IV 1393.76\;\lk{\AA}的振荡周期约为(2.9$\pm$0.4)\;min. 观测结果说明黑子本影的振荡周期随着太阳大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 \lk较短的周期可认为是3\;min振荡, 很可能与黑子本影上方的慢磁声波有关, 它起源于温度极小区并向上传播到日冕. 较长的周期可解释为光球的5\;min振荡, 与太阳的P模振荡有关.

  • 动态高兴表情评价中的表征动量效应和参照依赖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0-10

    摘要: 已有的表情面孔研究大多使用静态面孔图片材料,对动态表情研究相对不足。然而,在生活中人们的表情往往是动态的。为了探究动态表情的情绪加工特点,本研究通过三个包含了动态和静态高兴表情图片材料的实验,考察了动态高兴表情的强度变化方向和总体平均表征对情绪三维度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平均表征越高的动态表情面孔会得到更高的唤醒度评分。以与动态表情最后一帧表情强度相同的静态表情为对比条件,从强到弱变化的动态表情会获得更低的效价评分和更高的优势度评分,而从弱到强变化的动态表情则获得更高的效价评分,即出现了表征动量效应。相对于从弱到强,从强到弱变化的动态表情所产生的知觉表征动量效应更大。此外,知觉者会基于实验中所见过的表情图片形成内部参照标准,进而影响当前表情图片的情绪评价,内部参照标准越低,目标表情图片所得情绪评分越高,反之亦然,表现出参照依赖效应。这些加工特征提示今后研究者采用表情材料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动静差异以及材料间的影响。

  • 第一印象中面孔-人格知觉和语音-人格知觉的异同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人们会根据陌生人的面孔线索或语音线索迅速地对其人格特质进行主观推断而形成第一印象。面孔-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在维度结构和内在机制上具有相似性; 在对具体人格特质和维度的敏感性, 以及具体的认知机制方面又具有各自的特异性。未来研究可以基于同一批被知觉者开展面孔-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的直接比较, 并着力探究二者的过程特点, 以及人格知觉第一印象形成时面孔和语音知觉的跨模态整合效应。

  • 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 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 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 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 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 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 我国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资料的利用 提交时间: 2022-09-02

    摘要: 科学数据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其开放共享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并非单一的开放共享行为,其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涉及的各管理要素及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构成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其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探讨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的实施路径,即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科学数据合作共享、开展数据四性检测工作等。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联动、多要素运行有序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提升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水平,为科学数据提供真实保障,为科研诚信、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科学数据客观真实地记录了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其开放共享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科学研究的内在要求,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并非单一的开放共享行为,其涉及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涉及的各管理要素及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构成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其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功能定位及相互关系,探讨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系统的实施路径,即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实施科学数据合作共享、开展数据四性检测工作等。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联动、多要素运行有序的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生态,提升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水平,为科学数据提供真实保障,为科研诚信、科技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触觉的情绪功能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8

    摘要: 触觉是个体探知外部世界的重要感觉通道,其情绪功能在维系社会联结、促进人际沟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触觉的情绪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通过触觉动作本身直接传递情绪信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锐化社会评价的方式促进个体对跨通道情绪信息的加工。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触觉情绪信息由无髓鞘C纤维介导,经脊髓丘脑束通路投射于岛叶(头面部触觉情绪信息的传导路径尚不明确),并在杏仁核、内侧前额叶、后颞上沟等“社会脑”网络的核心区域被精细加工。未来还应对触觉情绪的人际依赖性、文化独特性、操作标准化,及其在神经水平上与感觉-辨识系统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做深入探究。

  • 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研究: 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目的地居民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对旅游业的行为态度不仅影响着游客的感知和 体验,也对目的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旅游支持态度与亲环境行为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亲旅游行为的概念,表达居民促进旅游业在当地更好发展的行为意向。以社会表征理论研究框架为基础,构建“社区关系—效益感知—行为态度”模型,实证考察了社区关系对亲旅游行为的影响,探讨了旅游效益感知的中介作用和旅游事件依恋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社区关系对目的地居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感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又对亲旅游行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居民对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感知在社区关系与亲旅游行为之间存在多重链式中介作用,传统的中介模型低估了旅游效益感知的影响作用。旅游事件依恋正向调节了社区关系与旅游社会效益感知、环境效益感知的关系。研究结论为揭示旅游介入情境下社区关系、效益感知与亲旅游行为之间的影响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于目的地社区旅游开发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空间贫困分异特征、减贫需求与扶贫对策研究——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具有自然环境恶劣、社会发展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贫困现象普遍的显著特征。依据空间贫困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和TOPSIS模型,研究了和田地区空间贫困等级、致贫原因及其障碍度指数,并提出了相应的扶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一级贫困区包括和田县(0.528 0)、民丰县(0.466 3);二级贫困区包括皮山县(0.387 1)、于田县(0.378 8)、和田市(0.371 5)、策勒县(0.348 3)、墨玉县(0.325 7);三级贫困区包括洛浦县(0.221 3)。(2)和田地区排序前五的减贫需求包括:生产资料(86.8%)、资金(85.5%)、住房(74.3%)、教育培训(67.0%)和饮水(64.7%)。针对研究区的空间贫困分异特征以及减贫需求,从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实施转移就业行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与金融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渤海围填海发展趋势、环境与生态影响及政策建议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5-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年以来萎缩速率更高达141km2/a;渤海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也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1397km减少为2014年的561km,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由54.92%下降为16.18%。围填海导致多种危害,如:海洋潮波和水动力条件变化,近岸和近海沉积环境与水下地形变化,加剧近岸水环境与底泥环境污染,潮滩湿地面积减损与生态功能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地减损和群落破坏,侵占和破坏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加剧海岸带自然灾害风险、诱发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等。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和优化围填海管理体制,建立陆海协调与联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控制围填海规模与速度,推进和优化保护区建设;开展已围填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和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强化已围填区新增土地资源的监管和集约优化利用;加强基础观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公众、利益相关方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滨海湿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