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 基于RWEQ模型的疏勒河流域防风固沙功能价值评估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2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疏勒河流域地处西北内陆,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与经济社会活动强度增加,导致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土地沙化等问题,影响区域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疏勒河流域处于北方防沙带中心,开展其防风固沙价值评估对于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基于修正风蚀方程模型(RWEQ)对20082018年疏勒河流域防风固沙功能及其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 20082018年疏勒河流域防风固沙总量为43.927104~129.530104 tkm-2,防风固沙量呈上升趋势。(2) 20082018年疏勒河流域防风固沙价值快速增加,其多年平均价值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减少土地损失价值(99.46%)、保持土壤肥力价值(0.47%)、保持土壤有机质价值(0.04%)、减少交通运输经济损失价值(0.03%)。(3) 流域防风固沙功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防风固沙能力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草地、耕地等植被覆盖率较高区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为未利用地区域。(4) 相较社会因素,自然指标因子对流域防风固沙功能价值影响更大。研究结果可为确定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及补偿标准提供依据。

  • 疏勒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特征,了解其空间匹配状况是实现生态资源有效配置和推动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基于多源数据,在InVEST模型、ArcGIS和GeoDA软件的支撑下,分析疏勒河流域产水服务、固碳服务、食物服务供需特征和空间匹配状况。结果表明:(1)除产水服务外,疏勒河流域其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均大于需求,但不同区域和生态系统服务间存在差异。(2)疏勒河流域综合服务供需比为0.063,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比由高到低依此为:固碳服务(0.1854)、食物服务(0.0078)和产水服务(-0.0043)。(3)产水服务和固碳服务空间匹配类型都主要以低高型空间错位和高低型空间错位为主,食物服务空间匹配类型主要以低低型空间匹配为主,其中产水服务的空间匹配错位现象最严重。

  • 土地整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参数优化与实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4-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定量研究具体区域土地整治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本研究以庆阳市土地整治子项目为例,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的局限性对其参数进行相应优化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土地整治前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通过尺度推演,将宏观大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市场因素修正、特殊生态系统类型价值当量的制定以及针对区域内部差异的NPP修正,降低了当量因子法应用到具体尺度上的局限性,使其更具合理性。② 基于优化参数的实证得到,土地整治前后4 a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88×108元减少到2.76×108元,减少了4.31%。在一级分类体系下,只有调节服务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1.84×107元,其余服务均相对增加;在二级分类体系下,多项服务较土地整治前均有所增加,且食物生产服务的增加量最大为8.35×106元,原料生产、生物多样性以及4项调节服务均相对减少。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更符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参数优化后的方法可用于坡耕地转变为梯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为区域内部残丘陵、沟谷、坡地等地貌类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整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可提供参考。

  •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兰州市土地利用 多功能性评价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3-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本文运用改进TOPSIS法对兰州市1995—2015年土地利用多功能及功能障碍度进行评价,以阐明基于可持续利用的兰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时序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表明:(1)兰州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呈现不断上升态势,功能协调性经历先下降后上升,功能日趋多元化,功能重心由社会功能变为经济功能。(2)经济和社会功能均进入快速提升阶段,而生态功能经历不断下降后缓慢上升过程。(3)经济和社会功能障碍度随时间均在下降,而生态功能障碍度不断上升,并且成为障碍度最大的土地功能。兰州市今后应重点提升生态功能,关注经济、社会功能中的短板单项功能——农业生产和文化休闲功能,提高土地利用功能间协调性,实现土地多功能利用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