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植物》是我国植物学领域的综合性专业学术刊物,刊登国内外植物学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原创性研究论文。优先报道喀斯特石灰岩地区和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中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聚焦野生植物,重点刊登全球气候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环境退化与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育及可持续利用、农业及食品质量安全与植物化学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基因发掘利用以及能源植物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新成果。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录用定稿文章网络首发,全文同步上网,免费全文下载。封面附论文照片。
关键词: 羊开口; 野牡丹属; 一氧化氮抑制活性;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11053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为探明羊开口中的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 柱层析和反相高效液 相色谱(RP-HPLC)等技术,对羊开口的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与纯化,基于质谱(MS) 和核磁共振(NMR)波谱数据的综合分析,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此外,利用脂多糖(LPS) 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 释放一氧化氮(NO)的模型,评估了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 果表明:(1)从羊开口中分离并鉴定了19 个化合物,分别为1,6-二-O-没食子酰-β-D-葡萄 糖苷(1)、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三醇-9-O-β-D-吡喃葡萄糖苷(2)、(-)-表儿茶素 没食子酸酯(3)、香草醛酸4-O-β-D-葡萄糖苷(4)、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5)、6-O- 没食子酰基葡萄糖(6)、3′-O-甲基鞣花酸-4-O-α-L-鼠李糖苷(7)、3,3′,4-O-三甲基鞣花酸 -4-O-α-L-鼠李糖苷(8)、3,3′,4- O-三甲基鞣花酸-4′-O-芸香糖苷(9)、3,3′-O-二甲基鞣花 酸-4-O-β-D-葡萄糖苷(10)、原儿茶酸(11)、原儿茶醛(12)、β-D-吡喃葡萄糖氧基苯乙 腈(13)、1-O-苯甲酰肌醇(14)、2α-羟基乌苏酸(15)、熊果酸(16)、木栓酮(17)、 α-香树脂醇(18)、harprogenin-28-β-D-glucopyranosylester(19)。除了化合物6、10、18 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12 对LPS 诱导RAW 264.7 细胞释放NO 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 50 值为18.2 μmol·L-1。该研究为羊开口的抗炎作 用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鸢尾属; 临界点干燥法; 花粉形态; 分类学意义; 扫描电镜;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9031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为研究鸢尾分类群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潜在意义,以鸢尾属3 个亚属的31 个分类群的花粉为试验 材料,采用临界点干燥法进行材料制备,对供试材料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 明:(1)31 个分类群的花粉均为异极单粒花粉,具远极沟,花粉大小中等或大,扁球形、近扁球形或圆球形;远极 沟膜光滑或具纹饰膜;花粉外壁具半覆盖层或无覆盖层,外壁纹饰通常为不同类型的异型网状,少数为芽孢状-杵状。 (2) 在大苞鸢尾、矮鸢尾和囊花鸢尾花粉粒中发现具环状远极沟的花粉;在胡氏鸢尾的花粉粒上发现双极沟现象,这 在鸢尾属中为首次报道。(3) 系统聚类分析显示:在平方欧氏距离为10 时,31 个鸢尾分类群的花粉聚为西伯利亚 鸢尾型、德国鸢尾型、短旗鸢尾型、紫苞鸢尾型、燕子花型和琴瓣鸢尾型6 类,参试分类群基本按照形态分类学 的亚属、组和系的关系聚类。6 个类型中,德国鸢尾型的花粉粒最大,紫苞鸢尾型的花粉粒最小。短旗鸢尾型花 粉无覆盖层,外壁纹饰为芽孢状-杵状。琴瓣鸢尾型花粉为近扁球形,远极沟具纹饰膜。(4) 3 个亚属花粉形态可能 的系统发育趋势为无附属物亚属较有髯鸢尾亚属更原始,紫苞鸢尾系是所研究种类中最原始的类群,野鸢尾亚属和冠 饰鸢尾组可能是无附属物亚属向有髯鸢尾亚属过渡的中间类型。(5)临界点干燥法和2,2-二甲氧基丙烷(DMP)直 接法是适宜鸢尾属植物花粉材料制备的方法。该研究结果反映出31 个鸢尾属分类群花粉形态既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差异 性,孢粉学特征可作为属内划分亚属、组和系的辅助手段,提供可靠的孢粉学依据。
关键词: 三脉水丝梨; 叶绿体基因组; 水丝梨属; 金缕梅科; 基因组系统学;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12006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三脉水丝梨(Sycopsis triplinervia)是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水丝梨属(Sycopsis) 的一种常绿灌木。由于水丝梨属的系统发育地位仍存在争议且与假蚊母属(Distyliopsis)、 蚊母树属(Distylium)等近缘属之间的亲缘关系尚不明确,该研究对三脉水丝梨的叶绿体基 因组进行了测序与组装,并结合公共数据库中金缕梅科其他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数据,开展 了比较基因组分析和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三脉水丝梨基因组大小 为159 375 bp,共编码133 个基因,包括8 个rRNA 基因、37 个tRNA 基因、87 个蛋白编 码基因和1 个假基因。(2)在其基因组中共检测到33 个散在重复序列、39 个串联重复序 列和82 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3)密码子偏好以A/U 结尾,共包含9 个最优密码子 且密码子偏好主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4)与近缘种相比,三脉水丝梨的叶绿体基因组整 体较为保守。从水丝梨属中筛选到的15 个高变异区域具有潜在用于分子鉴定的价值。(5)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金缕梅科为单系类群,金缕梅属(Hamamelis)、白缕梅属(Parrotiopsis)、 水丝梨属、假蚊母属、波斯铁木属(Parrotia)和蚊母树属6 个属形成了一个强力支持的单 系分支,几个属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中三脉水丝梨与该分支中的其他类群互为姐妹 群。然而,水丝梨属、波斯铁木属、假蚊母属和蚊母树属均非单系。该研究为金缕梅科的系 统发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参考。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11036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为更全面了解和认识广西薹草属的物种多样性,该文基于野外调查、馆藏标本研究 和文献资料查阅对广西薹草属物种多样性进行系统整理,发现并报道了广西薹草属20 个新 记录种,即滨海薹草(C. bodinieri Franch.)、大庸薹草(C. dayuongensis Z. P. Wang)、穿 孔薹草(C. foraminata C. B. Clarke)、贡山薹草(C. gongshanensis Tang & F. T. Wang ex Y. C. Yang)、亨氏薹草[C. henryi (C. B. Clarke) T. Koyama]、季庄薹草(C. jizhuangensis S. Yun Liang)、长穗柄薹草(C. longipes D. Don)、鄂西薹草(C. manciformis C. B. Clarke ex Franch.)、 锈果薹草(C. metallica H. Lév.)、榄绿果薹草(C. olivacea Boott)、圆坚果薹草(C. orbicularinucis L. K. Dai)、尖叶薹草(C. oxyphylla Franch.)、朝芳薹草(C. phoenicis Dunn)、 拟三穗薹草(C. pseudotristachya X. F. Jin & C. Z. Zheng)、远穗薹草(C. remotistachya Y. Y. Zhou & X. F. Jin)、横纹薹草(C. rugata Ohwi)、华疏花薹草(C. sinodissitiflora Tang & F. T. Wang ex L. K. Dai)、希陶薹草(C. tsaiana F. T. Wang & Tang ex P. C. Li)、东方薹草(C. tungfangensis L. K. Dai & S. M. Huang)、武夷山薹草(C. wuyishanensis S. Yun Liang)。这 些新记录种在广西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广西薹草属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也为该属后续的研究 与利用提供更加全面的本底资料。
关键词: Biomod2 模型; 外来入侵植物; 潜在分布; 环境因子; 国家公园;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11022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入侵,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 胁。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正面临着喜旱莲子草扩散传播的风险,因 此,准确掌握其分布情况并开展动态监测至关重要。该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收集数据,采用R 语言的 Biomod2 程序包建立物种分布模型,分析喜旱莲子草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当前及未来气候模式下的 空间分布及关键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喜旱莲子草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适生区分为低、 中、高和非常适宜适生区,当前时期的高度适宜面积约为180.75 km2,主要集中于鹦哥岭、吊罗山及黎母 山片区。(2)参与模型预测的各类因子中,气候因子对喜旱莲子草生境适宜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11 个 环境变量中,年均温变化范围(bio7)、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最暖月最高温度(bio5)和最暖季度降 水量(bio18)是影响喜旱莲子草生境适宜性的关键环境因子。(3)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预测下,喜旱莲 子草总适生区变化趋势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势,但质心变化均呈现向东移趋势。与温和可持续发展情景 (SSP126)相比,在高排放、极端气候加剧情景(SSP585)下,喜旱莲子草的适生区扩张更为迅速。综 上结果表明,当前气候下喜旱莲子草的潜在适生区域主要集中在国家公园的边界区域。未来全球极端气 候增多及环境剧烈变动将增加其在国家公园内的扩散风险。持续开展喜旱莲子草的动态监测,掌握其入 侵和扩散态势,是有效管理并预防喜旱莲子草在国家公园大面积扩散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番茄红素β-环化酶; 番茄红素ε-环化酶; 基因克隆; 表达量分析; 花色; 类胡萝卜素;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10032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类胡萝卜素是秋石斛重要的花色素之一,秋石斛花朵中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过程 未见报道。因此,该文以黄花秋石斛品种‘金童’花芽为材料,克隆了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 下游分支上的两个关键合成酶基因DhLCYB、DhLCYE,对其进行序列分析。利用RTqPCR 测定了其在不同花色秋石斛品种花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特征,并利用靶向代谢组学 技术研究了其中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且分析了色素组成和含量与花色及基因表达之间的 相关性。结果表明:(1)克隆到了DhLCYB 和DhLCYE 基因的转录本,它们编码的氨基 酸序列与同属的铁皮石斛、鼓槌石斛同源蛋白一致性最高。作为番茄红素的两个环化酶, DhLCYB 和DhLCYE 在蛋白质三维结构上十分相似。(2)DhLCYB 和DhLCYE 在不同秋 石斛品种花发育不同阶段表达特征各异,DhLCYE 在黄色花中表达量比紫红色花高且与叶 黄素和α-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正相关。DhLCYB 在不同花色品种中表达没有明显的规律,但 其在S1 时期的表达量与花药黄质、紫黄质等LCYB 催化分支途径的β, β-类胡萝卜素类代谢 物显著正相关。(3)从秋石斛花中共鉴定出48 种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类4 种,叶黄素 类44 种;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在黄色品种中高于紫红色品种。(4)15 种类胡萝卜素及其衍 生物、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花色的色相a*显著负相关,与b*值显著正相关。本研究为秋石 斛花色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育种思路。
关键词: 热形态建成; 高温诱导的下胚轴伸长; HY5; SAURs; 转录调控;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10006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SAUR(SMALL AUXIN UP RNA)基因家族是促进下胚轴伸长的重要下游基因,然而在高温诱导的 下胚轴伸长中SAURs 受调控的分子机制尚有很多不明之处。热形态建成被定义为高等植物在最适温度和逆 境高温之间的温和高温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形态变化。其中,高温诱导的下胚轴伸长是研究得最为透彻的 一个。该研究以拟南芥Col 野生型,hy5 突变体,35S::HY5-HA/Col-0 过表达植物和烟草为材料,采用NPA 处理实验,定量RT-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的方法探索了高温调控SAUR1/2/3/4 的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热形态建成信号转导通路中生长素处于HY5(ELONGATED HYPOCOTYL 5)的下游。(2)在20 ℃和29 ℃中HY5 抑制SAUR1/2/3/4 的转录。(3)在常温和高温中HY5 与SAUR1/2/3/4 的启动子区染色质含有E-box 的部分结合,且这些结合被高温所抑制。(4)HY5 对SAUR1/2/3/4 的调控 依然需要生长素的参与。综上认为,高温通过影响HY5 与SAUR1/2/3/4 启动子染色质的结合强度来调控这 四个基因的转录,并且此调控过程需要生长素。该研究为高温调控下胚轴伸长下游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了 新的见解。
关键词: 昆明山海棠; 雷公藤属; 化学成分; 松香烷型二萜; 细胞毒性;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10005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为探究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中具有细胞毒性的松香烷型二萜类 成分,该文采用硅胶、小孔树脂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对昆明山海棠乙酸乙酯 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及质谱等技术鉴定其结构;并通过CCK-8 法评价化合物对 SH-SY5Y 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W1990 人胰腺癌细胞、4T1 小鼠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 结果表明:(1)从昆明山海棠中分离得到10 个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雷酚内 酯(1)、异雷酚新内酯(2)、triptobenzene I (3)、triptotin A (4)、triptotin B (5)、triptobenzene N (6)、triptobenzene M (7)、雷公藤酚F (8)、triptobenzene A (9)、对醌21 (10)。其中,化合 物4、5、6、7 为首次从昆明山海棠中分离获得。(2)化合物1 对SH-SY5Y 人神经母细胞 瘤细胞表现出细胞毒作用,其IC50 值为(1.10±0.03) μmol‧L-1;化合物1、7、8 对SW 1990 人胰腺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其IC50 值分别为(0.47±0.02) μmol‧L-1、(9.26±1.39) μmol‧L-1 和(4.81±0.77) μmol‧L-1;化合物7、8、9 对4T1 小鼠乳腺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 其IC50 值分别为(3.98±0.73) μmol‧L-1、(0.79±0.05) μmol‧L-1、(2.12±0.08) μmol‧L-1。 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昆明山海棠的化学成分,为昆明山海棠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全氟辛酸; 全氟辛烷磺酸; 全氟/多氟化合物; 环境化学; 植物; 相互作用;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10002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是典型的全氟/多氟化合物(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PFAS),因具有优良的表面 活性和极高稳定性等理化特性而应用广泛,但在其生产、使用及废弃过程中通常因进入环 境而造成污染。土壤是PFAS 的重要汇,土壤中的PFAS 在被植物吸收、转运及积累后通过 食物链在生物中富集并产生危害,并且PFAS 在环境中具有高持久性,因此其在土壤-作物 系统造成的污染风险和潜在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对植物吸收积累PFAS 的 机制和效应的认识尚不系统。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表明,PFAS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 及基因表达会产生影响,反过来植物通过对PFAS 的吸收、转运与富集也将对其环境化学 行为产生影响。该文简要介绍了PFAS 的理化性质、用途及危害,以及从植物影响PFAS 在 土壤中的分布、植物从土壤中吸收PFAS 并在植物中转运积累、不同植物种类及作物品种 对PFAS 吸收积累的差异、PFAS 对植物代谢及生长发育的影响和植物响应PFAS 胁迫等方 面系统地阐述植物吸收积累PFAS 的机制和效应。该文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植物与PFAS 间 的互作关系,并为PFAS 污染土壤的治理和利用提供基于植物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天名精; 化学成分;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新化合物;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9023
提交时间: 2025-03-19
摘要:为研究天名精(Carpesium faberi)植物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Rp-C18 柱层析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手段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 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表明:从天名精全草乙酸乙酯部位浸膏中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 合物,分别鉴定为4α,10α-二羟基-1β(H),5β(H)-11(13)-烯-8,12-愈创木酚(1)、吐叶醇(2)、 (R)-4-((2S,4S)-2,4-二羟基-2,6,6-三甲基环己基)丁基-3-烯-2-酮(3)、carpespene F(4)、 4-((1R,2S)-3,3-二甲基-2-(3-氧代丁基)环丁基)正戊基-4-烯-1-乙酸叶醇酯(5)、carpespene I (6)、4β,10β-二羟基-5α(H)-1,11(13)-二烯-8α,12-愈创木酚(7)、木犀草素(8)、(+)-丁香 脂素-O-β-D-葡萄糖苷(9)、2-甲氧基-4-(2-丙烯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0)、山奈酚 3-O-β-D-葡萄糖苷(11)。其中,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4、6、7为愈创木型倍半 萜,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成果为天名精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理 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