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施肥措施对洞庭湖区旱地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应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 研究了洞庭湖区非粮食作物棉花-油菜轮作下, 农民习惯施肥(TF)、配方施肥(NPK)及有机肥和化肥不同配比模式[有机肥来源氮占配方肥总氮量的50%(50%OM)、30%(30%OM)和10%(10%OM)]的作物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化, 以期为相应作物种植制度下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施肥量及有机无机肥配比下,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棉花和油菜的产量, 且以50%OM 处理产量最高, 各处理产量的顺序为50%OM>30%OM>10%OM>NPK>TF>CK(不施肥对照); 当有机氮施用量占总氮量的50%时(50%OM 处理), 棉花和油菜产量分别比NPK 处理高24.52%、29.57%, 比习惯施肥(TF)处理分别高46.03%和49.07%。同时, 施用有机肥各处理作物产量的年际变化均不到20%, 明显小于NPK、TF 和CK处理, 即施用有机肥不仅能促进旱地作物高产, 同时也能保证其稳产。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 且以50%OM 处理效果最好, 与试验前比较的增加幅度分别达57.5%、38.2%、65.1%和48.1%; 土壤有效磷含量有随施入磷素量的增加而增加趋势; 而CK 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则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Y)随试验年限(X)的变化均可用方程式Y=aX+b 来表示。在洞庭湖区肥力较高的旱地土壤中, 合理的有机肥和化肥施用比例对保障非粮作物高产稳产和耕地地力提升尤为重要, 且本试验条件下当有机肥来源氮占总施氮量的50%时能获得最佳效果。

  • 不同施肥方法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氮素流失的影响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保障粮食安全, 减少稻田生态系统氮肥投入, 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氮素流失成为重要的农业和环境措施。本研究在位于湖南岳阳的农业部岳阳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开展为期1年的早稻、晚稻田间试验, 比较了不施肥(T1)、尿素常规施肥(T2, 施N 280 kg∙hm2、P2O5 165 kg∙hm2、K2O 120 kg∙hm2)、控释肥常规施用(T3, 施N 230 kg∙hm2、P2O5 165 kg∙hm2、K2O 120 kg∙hm2)、高量控释肥侧条施用(T4, 施N 230 kg∙hm2、P2O5 138 kg∙hm2、K2O 120 kg∙hm2)、中量控释肥侧条施用(T5, 施N 180 kg∙hm2、P2O5 123 kg∙hm2、K2O 120 kg∙hm2)及低量控释肥侧条施用(T6, 施N 140 kg∙hm2、P2O5 123 kg∙hm2、K2O 120 kg∙hm2)下氮肥的养分利用率、作物产量及氮素流失情况, 以期为稻田氮素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控释肥侧条施用可有效提高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面源流失。1)在减少稻田秧苗数量和氮肥施用量的条件下, T4处理的水稻早晚稻产量分别比T2处理增加13.17%和4.72%, 与T3处理相比亦分别增加7.27%和1.74%; 2)侧条施肥处理有效降低了稻田氮素流失量, 年氮流失量为0.466~0.673 kghm2, 比常规施肥处理降低地表径流氮流失量3.54%~29.36%; 3)侧条施肥有效提高了氮肥利用率, T4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分别是T2、T3处理的1.70倍和1.22倍。因此, 采用合适的施肥方式、配施适量控释氮肥可获得较高的产值和收益。高量控释肥侧条施用(T4)是本研究区域最佳的施肥模式, 对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高产高效、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