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山区主要森林类型树木叶片氮、磷回收效率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养分回收是植物养分利用策略的重要驱动力, 可减少养分流失, 降低其对环境的依赖性, 对植物种群和群落稳定性、生态系统养分循环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在收集北方山区(黄土高原、太行山区、 京北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等各种森林成熟叶片和凋落物氮、磷养分含量等资料的基础上, 根据群落生活型和管理方式将各类森林进行归并, 对其养分回收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 各类森林植被通过成熟叶片和落叶中氮、磷含量计算得到的叶片氮、磷回收效率分别是24.5%~71.3%和18.1%~75.4%, 均值分别是45.5%和47.4%。北方山区天然林和人工林成熟叶片的平均氮含量分别是11.6 g·kg1 和21.6 g·kg1, 人工林成熟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天然林, 养分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可能基本处于消耗状态。不同地区天然林与人工林叶片磷含量存在差异: 太行山区天然林成熟叶片和枯落叶片磷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 而京北山区人工林成熟叶片磷含量较高, 枯落叶片磷含量较低。灌木成熟和枯落叶片中氮含量显著高于乔木, 而两者间磷含量无显著差异; 灌木叶片氮回收效率高于乔木。通过3 个地区的比较发现, 京北山区树木叶片氮、磷回收效率分别是62.1%和67.8%, 高于其他两个地区。相关分析表明, 北方山区森林枯落叶片氮含量是影响叶片氮、磷回收效率的重要因子。通过对不同树种养分回收效率的比较发现, 针叶树种养分回收效率大于阔叶树种, 这说明在土壤养分贫瘠山区针叶树种的养分回收效率更高, 更能适应这种贫瘠的土壤环境。在山区进行人工建植时, 针叶树种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应该被考虑进来。

  • 太行山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是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大气降水进行再分配的过程。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太行山地区森林植被林冠一次降水截留量、枯落物层持水量和土壤层贮水量数据, 分析该地区主要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和贮蓄能力, 采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森林植被的综合涵养水源能力进行评价, 旨在为合理经营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1)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呈正相关,且最大持水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持水量的90%以上, 表明土壤层作为森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最重要的一层, 是整个森林系统水分循环的主要贮蓄库和调节器; 2)针叶林中油松和侧柏的冠层一次降水截留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 其林冠结构更加适应该地区气象条件, 林冠层降水再分配能力也优于其他林型; 3)混交林郁闭度低, 有利于林下灌、草丛的生长, 其枯落物现存量比纯林和人工林更高, 虽然林冠一次截留量低但林下具有丰富的枯落物层而更易涵养水源; 4)天然林综合蓄水能力整体高于人工林, 侧柏人工林和油松人工林综合蓄水能力仅次于刺槐、侧柏和油松天然林。综上可见, 合理利用森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天然林长期封育和合理控制优势树种密度及增加植被覆盖率对太行山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该区综合水源涵养能力, 可增加乡土树种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的种植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