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 采用小区定位试验, 对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N2O 和CH4)的排放通量进行全生育期连续观测, 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6 个生物质炭输 入水平处理下[0 t·hm2 (CK)、10 t·hm2、20 t·hm2、30 t·hm2、40 t·hm2、50 t·hm2], 旱作农田土壤在春小麦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H4 弱源、N2O 源和CO2 源。全生育期各处理CH4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005 7 mg·m2·h1、0.004 7 mg·m2·h1、0.003 6 mg·m2·h1、0.003 3 mg·m2·h1、0.002 7 mg·m2·h1 和0.000 4 mg·m2·h1, N2O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230 5 mg·m2·h1、0.144 1 mg·m2·h1、0.135 3 mg·m2·h1、0.098 9 mg·m2·h1、0.125 0 mg·m2·h1 和0.151 3 mg·m2·h1, CO2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449 2 μmol·m2·s1、0.447 0 μmol·m2·s1、0.430 3 μmol·m2·s1、0.391 4 μmol·m2·s1、0.408 0 μmol·m2·s1 和0.416 4 μmol·m2·s1。土壤CH4 排放通量随生物质炭输入量的增加而减小; 当生物质炭输入量小于30 t·hm2 时, 土壤N2O、CO2 排放通量随其输入量增加而显著减小, 但当其输入量超过30 t·hm2 时, N2O、CO2 排放通量则呈显著增大趋势。各处理在5~15 cm 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差异显著(P<0.05), 在5~10 cm 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 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受生物质炭影响明显; 且CK 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及含水量波动最大, 生物质炭输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土层土壤的水热变化幅度; N2O、CO2 排放通量与10~15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与20~25 cm 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CH4 平均排放通量与5~10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与其含水量呈显著性正相关; N2O 平均排放 通量与15~20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CH4、N2O、CO2 平均排放通量与0~5 cm 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生物质炭的输入能够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 且会因其输入量的不同而异, 因此适量应用生物质炭有利于旱作农田生育期内增汇减排。

  • 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 采用小区定位试验, 对不同生物质炭水平(0 t·hm2、10 t·hm2、20 t·hm2、30 t·hm2、40 t·hm2、50 t·hm2)下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N2O 和CH4)的日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连续观测, 并确定1 d 中不同生物质炭处理水平下的最佳观测时间。结果表明: 6 个生物质炭输入水平处理下, 春小麦地土壤CH4、N2O 和CO2 通量变化趋势与气温日变化轨迹大体一致, 均表现为白天排放量大于夜间, 并在4:00—5:00 时, 出现对CH4 通量的吸收峰, 以及N2O 与CO2 的排放低谷; 全天内各处理CH4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10.14 g·m2·h1、7.82 g·m2·h1、6.57g·m2·h1、0.10 g·m2·h1、1.05 g·m2·h1 和2.89 g·m2·h1,N2O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288.79 g·m2·h1、201.78 g·m2·h1、157.14 g·m2·h1、112.06 g·m2·h1、154.60 g·m2·h1 和164.02 g·m2·h1, CO2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85.44 mg·m2·h1、80.91 mg·m2·h1、76.49 mg·m2·h1、65.29 mg·m2·h1、67.19 mg·m2·h1 和69.10 mg·m2·h1; 当生物质炭输入量小于30 t·hm2 时,土壤CH4、N2O、CO2 排放通量随其输入量增加而显著减小, 但当其输入量超过30 t·hm2 时, 3 种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则呈显著增大趋势; 当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为30 t·hm2 时, 春小麦土壤全天表现为CH4 的吸收汇, 其余各水平处理下的土壤表现为CH4 的弱排放源; 6 种处理水平下, 全天春小麦地土壤表现为N2O、CO2 的排放源。0~5 cm 的土壤温度及水分(y)与生物质炭输入量(x)回归方程分别为y=0.017 6x+16.585 (R²=0.302 6, r=0.55,P<0.05)和y=0.056 5x+13.626 (R2=0.815 1, r=0.903, P<0.05), 生物质炭输入量与0~5 cm 的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无生物质炭输入处理下3 种温室气体的吸收或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及5 cm 地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他各处理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 当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为30 t·hm2 时, 更有利于CH4、N2O和CO2 3 种温室气体的增汇减排; 生物质炭输入水平差异引起的土壤温度及水分差异可能是不同生物质炭处理CH4、N2O 和CO2 日排放通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由矫正系数及最佳时段温室气体排放量与累积排放量回归分析可得, 3 种温室气体的最佳同期观测时间为8:00—9:00。

  • 智慧果园构建关键技术装备及展望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林、牧、渔业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2-17 合作期刊: 《智慧农业(中英文)》

    摘要: 传统果园生产中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农机作业装备与生产资料管理困难、生产 效率低下等问题,通过建设融合物联网、大数据、装备智能化等技术的智慧果园,可有望解决上述问题。 为应对北京市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引领中国农业发展方向,基于桃、梨果园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管理等 目标,本研究在北京市重要的桃、梨等优势果品产区平谷区峪口镇西营村构建了约30 hm2梨与桃的智慧 果园。果园中应用了10多种病、虫、水、肥、药的各类信息获取传感器,装备了28种机械化、智能化技术 支持的农机装备,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信息获取系统、水肥一体管理系统以及病虫害智能管理系统, 智能作业装备系统包括无人驾驶割草机、智能防冻机、开沟施肥机、自动驾驶履带智能仿形变量喷雾机、 六旋翼枝向对靶无人机、多功能采摘平台以及整理修剪机等。同时,在果园中还构建了智能管理平台。经 比较发现,智慧果园生产模式可减少人工成本50%以上,节省农药用量30%~40%、肥料用量25%~35%、 灌溉用水量60%~70%,综合经济效益提升32.5%。智慧果园的推广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果业生产水平的 提高,促进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