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带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探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战略机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促进新疆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首先介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战略优势,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新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及新疆生态旅游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了新疆生态旅游业发展内在动力和战略优势。在此基础上,文章着重分析了新疆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分析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助推新疆旅游产业发展中,与当地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旅游区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有效对接和链接,影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的作用和效果,而竞合机制的缺失更是影响丝绸之路沿线旅游景区的高度合作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文章认为新疆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农牧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建设,并利用新疆交通大建设的机遇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网。同时,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合作,提高新疆旅游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与竞争力。

  • 近1 ka以来河西地区的沙漠化及对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响应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河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区与西北干旱区过渡带,是当下推进“一带一路”伟大战略建设的重要通道。同时,该地区也是我国沙漠化最严重地区之一。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河西地区风沙堆积事件与历史时期战争、人口数量、降水变化进行综合对比研究,分析了该地区近1 ka以来沙漠化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1)在最近1 ka以来,河西地区的沙漠化主要发生在0.91 ka、0.74 ka、0.68 ka、0.44 ka、0.32、0.24 ka、0.18-0.12 ka和<0.1 ka时段;(2)0.91 ka、0.74 ka、0.68 ka、0.44 ka和0.24 ka时段的沙漠化敏感地响应了高强度的战争活动,0.32 ka时段的沙漠化是对区域低降水量的响应。(3)近200 a以来的沙漠化是对人口快速增长的响应。

  • 宁夏地区汉代沿线村落遗址空间分布及其 影响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8-09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总结宁夏地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98个村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村落遗址空间上已呈现1个集聚中心和4个次集聚中心,且在今固原市辖域内形成一处西北东南空间集聚分布区。古遗址具有较为明显的濒水特征,距水源1 km以内者占总数的54.08%,且多集中于坡度2~6的丘陵、台地阳坡上。为更加准确地探求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各影响因子对研究区域内村落遗址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故引入地理探测器予以分析。可知除以水源为典型代表的自然环境等要素制约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外,中心聚落和交通区位共同构成主要影响因素,前者更是主导因素。至迟于汉代,已出现人文社会诸要素对村落选址分布的决定程度远超自然环境各要素这一变化趋势。

  • 新疆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特定的生存环境,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其空间分布与人类迁 徙、文明的传播与扩散有着紧密的联系。新疆是古代陆路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古代中西文化、经济 交流的交汇地,非遗丰富多样,但对自然与人文因素与其空间分布关联却鲜有学者研究。通过借 助 ArcGIS 空间分析功能,对新疆(含生产建设兵团)国家级、自治区级 484 项非遗项目进行空间分 析,并首次从历史视角将人类迁徙、古丝绸之路纳入到非遗空间成因中。结果显示:(1)新疆非遗 整体为凝聚型,中原文化传入为主体的传统戏剧、曲艺零星分布个别区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 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均匀分布,形成多个高密度区;其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彼 此空间近邻,互相依存,相伴而生;天山以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带,古陆路丝绸之路主要驿 站成为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大多分布的高密度区域。(2)新疆非遗空间不仅与地貌、河 流分布有关,同时古丝绸之路、人类迁徙对非遗的扩散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 响具有多面性。研究结果对非遗开发,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国家文化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关于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在资源环境领域开展重点合作的建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提出到2018年的5年以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科技合作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框架及协议,取得了诸多进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中国加强海洋国际合作和追求互利共赢的重大顶层设计。印度尼西亚位于两大蓝色经济通道交汇之处,地理优势十分突出,该国提出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是其发展重心由陆地转向海洋的关键性战略调整。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高度契合,两者深度对接将为两国的科技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文章在系统梳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科技合作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两国加强科技合作的关键契合点,提出了海洋资源规划、产业链优化、基础设施风险防控、重大自然灾害应对等具有合作潜力的重点领域,建议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政策导向,结合民生要求和科学目标,加快推进两国的科技合作,尤其应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应对的合作领域。

  • 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学 提交时间: 2017-09-20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泛第三极地区主要包括了青藏高原和其北侧的亚洲内陆干旱区,西至高加索等山脉,东至黄土高原西部。该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史前和历史时期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不同民族和多种文化历经了复杂而长期的接触、交流、冲突、融合和沉淀,开辟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便利通道,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研究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扩散、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及其相互关系,分析这一关键区域的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对于增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认同、揭示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演变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也将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决策参考。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文明演化过程及其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应当成为我国的重点研究领域。

  • 践行“一带一路”新发展理念 推动“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高质量发展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中国科学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布局“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开拓性建设了10 个海外中 心,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国际科技合作,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参与国家合作创新研究、培养科技创 新人才,兼顾国际学术前沿与当地民生发展。文章以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高质量发展为 例,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10 年来中斯科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并对中斯科教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进 行思考和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