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华中植物区系新资料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学研究、实验与植物演化、发展 提交时间: 2018-06-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产鄂西和湘西北的双子叶植物省级分布新记录1个属和8个种。湖北分布新记录有龙珠(Tubocapsicum anomalum)、直梗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 var. elatum)、虫莲(Sanguisorba filiformis)、腺地(Sanguisorba officinalis var. glandulosa)、平叶酸藤子(Embelia undulata)、广西地海椒(Physaliastrum chamaesarachoides)、东北薄荷(Mentha sachalinensis)、黄鼠狼花(Salvia tricuspis),其中龙珠对应的龙珠属(Tubocapsicum)是湖北新记录属;湖南分布新记录有宝兴藨寄生(Gleadovia mupinense)。根据IUCN标准, 宝兴藨寄生属濒危(EN)物种。这些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华中植物区系资料,在植物保护方面也有一定意义。

  • 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分类: 数字出版 >> 新媒体 提交时间: 2023-10-08 合作期刊: 《中国传媒科技》

    摘要: 湖南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其路径是以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新业态自主建设顺应时代、更有价值的互联网新兴媒体,以此为核心和突破口打造融合传播体系;其目标是以媒体融合促生态质变,在新时期的传播格局中营造一个权威、开放、领先的芒果全媒体生态;其根本任务是通过运用全媒体策略,创新全媒体表达,占据宣传高地,充分履行党媒使命责任,形成以我为主、引领舆论的全媒体主流传播矩阵。

  • 江华瑶族药浴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瑶族民间药浴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华瑶族自治县药浴植物丰富,药浴配伍独具当地特色。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利用的药浴植物进行了调查。共收集整理了152种药浴植物,隶属于70科125属,记录了其瑶名、学名、入药部位以及功能主治等。并调查记录了部分常用药浴与产后药浴植物配伍。结果表明:江华瑶族药浴植物中草本植物占明显优势,且多为全草入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妇科病以及皮肤病等,常用的药浴植物多为祛风除湿的“风药”;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珍贵药浴植物种群规模因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而减小;对比了广西、云南、湖南等地区瑶族药浴植物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相关性和原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瑶族药浴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其内部科学性仍有待探究,需进一步加强综合研究与合作,为其保护、传承和发扬提供保障。

  • 市域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4-1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研究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指导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8-2013年湖南省14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终端能源消费数据,运用IPCC提供的参考方法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标分解模型(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湖南市域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及碳排放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3年湖南市域碳排放量随时间变化趋势不一,大致呈3种类型变化;累积碳排放量居前3位的市域依次是娄底、岳阳和湘潭,三者累积碳排放量占全省同期的48.92%,而吉首、张家界和怀化3市的累积碳排放量合计仅占全省的2.59%。2)湖南市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存在相似的空间差异,二者均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碳排放量高的市域,人均碳排放量也较高;2008-2013年湖南市域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属于低强度区的市域由2008年的4个增加到2013年的7个,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与市域产业类型有关。3)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的增长主要起抑制作用,但能源结构的贡献很小,碳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是由能源强度引起的;经济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在2008-2010年和2011-2013年两个时段其累积贡献值分别为74.285和27.579;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驱动较小,在2011-2013年对碳排放增加产生的累积贡献值仅为2.252。湖南当前及未来碳减排的重点是加快发展清洁能源与提高能效并重,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战略层面促进湖南"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 Reappraisal of Bothriolepis sinensis Chi, 1940 from the Tiaomachien Formation, Hunan,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3-09-05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计荣森先生于1940年基于湖南长沙附近中泥盆统跳马涧组采集到的一些以前中背片 为代表的胴甲鱼类标本命名了中华沟鳞鱼(Bothriolepis sinensis), 这是在中国正式命名的第 一种古生代脊椎动物。虽然卢立伍于1988年对后续出产于模式种产地的其他中华沟鳞鱼材 料进行了补充描述,但研究者对中华沟鳞鱼的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仍缺乏全面认识。在 此基于计荣森先生所采集的样本及一些收藏于中国地质博物馆未正式发表的化石,对中华 沟鳞鱼进行了再研究,补充了其头部与躯甲的部分特征。与其他沟鳞鱼类相比,中华沟鳞 鱼拥有以下一系列特征:较大的听上加厚区、颅顶甲长宽比1.41.6、较宽的眶窗(宽于颅顶 甲的1/3)以及扇形的眶前凹等。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B. askinae并非位于沟鳞鱼支系的 最原始位置;中华沟鳞鱼与广东沟鳞鱼因同样拥有纤细的附肢近端(长宽比大于7)而形成了 一个稳定的单系。本研究中绝大部分的中国种类均位于同一支系上,该支系的共有衍征为 其胸鳍感觉管从第一腹中片延伸至第二腹中片。此外,基于深骨平台数据的古生物地理 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沟鳞鱼类最早于艾菲尔期出现在华南与东冈瓦纳,并迅速地辐射并 扩散至全球,最终于法门期在瑞亚克洋两岸表现出了高度的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