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可信度评价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面部特征、背景环境等附加信息能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调节人们对他人面孔可信度的评价, 但具体的起效和失效机制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经验迁移假说”, 并对两类调节方式的认知机制、经验迁移的边界条件和调节过程进行探究。本研究为深化理解人际信任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08
摘要: 面孔可信度评价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面部特征、背景环境等附加信息能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调节人们对他人面孔可信度的评价, 但具体的起效和失效机制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经验迁移假说”, 并对两类调节方式的认知机制、经验迁移的边界条件和调节过程进行探究。本研究为深化理解人际信任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信任评价的积极效应是指相比年轻人, 老年人对陌生面孔的信任评价更加积极。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和动态整合理论分别从认知控制和认知衰退的角度解释其内在机制, 未形成统一模型。现有研究发现, 在认知资源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 老年人会分别提高对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信任评价。而来自脑成像的证据表明, 杏仁核和前脑岛功能的衰退可能降低老年人对不可信面孔的敏感性, 而尾状核功能的过度激活可能增强老年人对可信面孔的敏感性。最后, 综合以往研究提出面孔信任评价积极效应的双过程模型。未来研究可以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解释框架, 考察面孔信任视知觉加工的年龄差异, 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厘清神经机制。除此之外, 可以考虑引入正念练习和经颅磁刺激来改善老年人在初始人际交往中的受骗脆弱性。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4
摘要: 面孔信任评价的积极效应是指相比年轻人,老年人对陌生面孔的信任评价更加积极。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和动态整合理论分别从认知控制和认知衰退的角度解释其内在机制,未形成统一模型。现有研究发现,在认知资源充足和不充足的条件下,老年人会分别提高对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信任评价。而来自脑成像的证据表明,杏仁核和前脑岛功能的衰退可能降低老年人对不可信面孔的敏感性,而尾状核功能的过度激活可能增强老年人对可信面孔的敏感性。最后,综合以往研究提出面孔信任评价积极效应的双过程模型。未来研究可以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理论解释框架,考察面孔信任视知觉加工的年龄差异,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厘清神经机制。除此之外,可以考虑引入正念练习和经颅磁刺激来改善老年人在初始人际交往中的受骗脆弱性。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心理学报》
摘要: 分别从特质依恋和状态依恋角度考察施助者的依恋安全在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求助者面孔可信度影响助人行为, 面孔可信度高的求助者得到的助人行为显著多于面孔可信度低的求助者; (2)施助者的依恋安全调节求助者面孔可信度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安全依恋能有效缓冲低面孔可信度带来助人行为下降的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依恋安全有助于提升社会安全感和促进亲社会行为, 因此应注重依恋安全的培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可信度在表达和理解社会信号中起着关键作用。人们通过微妙的面部线索快速地判断他人的可信度, 从而帮助人们进行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者们对面孔可信度加工的时间进程有关的行为和ERP研究都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并探索了其毕生发展特点, 以及面孔情绪和面孔性别等因素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提高面孔可信度研究材料的生态效度, 进一步拓展青春期和成年晚期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研究, 以及考虑背景信息对面孔可信度评估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09
摘要: 儿童可以像成人一样快速地根据面孔做出信任判断。这种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对儿童的知识学习、社会适应和自我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影响儿童信任判断的面孔特征包括性别、种族、面孔吸引力、可信度、能力、支配性和表情。面孔特征可能通过知觉基础、情绪情感、一般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等四个方面作用于信任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基于面孔的信任判断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1)改进研究方法;2)探索儿童基于面孔特征信任判断的发展特点;3)深入探究面孔特征影响儿童信任判断的机制以完善其理论模型。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是社会交互活动中的一种重要信息源,来自实验室或者真实案件审理的证据表明,面孔特征维度会对民事赔偿裁决、刑事案件量刑等司法行为产生影响。这些面孔特征维度包括:面孔的吸引力、可信度、成熟度,面部的种族特征,以及面部表情等。在审判决策过程中,这种面孔特征效应还受到诸如犯罪类型,罪行严重程度,决策者的思维加工类型、法律专业训练,个体的信念、态度和动机等因素的调节。面孔特征影响审判决策的内在机制,主要和信息的自动化加工、犯罪刻板印象的激活和特质推理以及情绪的唤起几个方面有关。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1)研究的生态效度;(2)面孔特征对审判决策影响的文化差异,重视本土研究;(3)各个面孔特征维度可能存在的交互效应;(4)如何去调整或者矫正审判决策中的面孔特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