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卫星遥感的祁连山及甘肃中部地区云宏观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2007—2010年CloudSat和CALIPSO卫星遥感资料以及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CMDC)提供的地面降水资料(1996—2016年),对祁连山区、甘肃中部及石羊河流域的不同云类型宏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域总云分数的季节变化较一致,较大值出现在春夏季,均超过70%。总云分数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南坡,与降水量高值区分布一致。积状云云分数最大值出现在夏季,积状云降水频率高于层状云。云层以单层云为主,云厚度均超过2.0 km,春季甘肃中部的单层云厚度最大达3.0 km;2层云夹层比3层云的夹层厚度要厚。产生降水的云中积状云和单层云的发生频率较高。各区域云频率随高度分布趋势大致相同,层状云出现的高度在距地表0.5 km到12.0 km,云频率峰值均在高度6.0 km左右出现;积状云云频率随高度分布较层状云明显偏低,峰值出现在1.5 km左右高度。

  • 基于 MODIS 和 CloudSat 的京津冀降水冰云季节分布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02-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 2008 年 9 月~2016 年 8 月 Aqua MODIS 和 CloudSat 卫星数据,筛选出京津冀地区的降水 冰云,同时将其分为 4 个区域讨论,得到关于该地区降水冰云 4 个季节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的人 工影响天气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个地区的降水冰云在夏季的发生率都较高,且发生率 有上升的趋势。从整个地区看来,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的云顶高度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云顶 温度的最小值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在春夏秋 3 季均以单层云为主,而在 冬季则以双层云为主;京津冀地区的降水冰云的类型按春夏秋冬分别为 7 种、7 种、6 种和 5 种,且在 夏季该地区的降水冰云以深对流云为主(占 48.3%),而其他季节以雨层云为主;京津冀地区降水冰 云微物理量(包括冰水含量、粒子数浓度、粒子有效半径)主要分布高度分别为 0~13.5km(春季)、 3.5~17.0 km(夏季)、1.0~14.0 km(秋季)、0~11.0 km(冬季)。冰水含量、粒子有效半径和粒子数浓度 的分布高度和最大值均在夏季最高,但粒子有效半径在秋季最低,冰水含量和粒子数浓度在冬季 最低。这 3 种微物理量随高度的分布特征夏季在京津冀各分区较为一致,都呈单峰结构,在其他季 节差异较大。

  • 基于CloudSat卫星资料对中亚低涡暴雨个例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用WRF (eather esearch and orecasting model,WRF)模式对新疆地区中亚低涡暴雨个例进行模拟,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每小时降水数据、CloudSat卫星2B-CWC-RO数据产品和FY-2E卫星TBB资料评估Lin方案、WSM 6方案、Thompson方案和WDM 6方案在新疆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Thompson方案在小雨(0.1~5.0 mm)和中雨(5.1~10.0 mm)的12 h累积降水模拟中占有优势。4种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模拟的云顶亮温分布图均与FY-2E卫星观测十分相似,但在数值上均低于观测。从CloudSat剖面平均的冰水含量的垂直分布情况看,Thompson方案模拟冰水含量在数值和高值区的高度上模拟的最好,Lin方案的模拟效果最差。从3 km区域平均冰水含量的垂直分布情况看,Thompson方案模拟的云冰含量最高,WSM 6方案与WDM 6方案模拟的云冰含量次之,且两者的冰水含量-高度廓线图几乎重合,Lin方案模拟的云冰含量最低。

  • 基于CloudSat资料分析北疆强降雪天气的云结构特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3-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利用NASA发布的2008—2015年CloudSat卫星的2B-CWC-RO、2B-CLDCLASS、2C-SNOW-PROFILE和地面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北疆沿天山及其周边区域内21次强降雪天气降雪前和降雪期间卫星过境时云宏微观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将研究区域分为了北疆沿天山西部和中部地区,分析结果表明:(1)降雪前和降雪期间的云类型以层云、积云、高层云和深对流云为主。(2)降雪前冰粒子等效半径均值分布在58.65~67.29 μm之间,冰粒子数浓度的均值在41.2~76.5 L-1之间,冰水含量的均值在25.4~135.1 mg·m-3之间,雪水含量均值在28.0~88.0 mg·m-3之间,降雪强度均值在0.08~0.36 mm·h-1之间。(3)降雪前冰粒子等效半径、冰粒子数浓度、冰水含量、雪水含量和降雪强度均值分别比降雪期间大2.9 %、6.2 %、34.4 %、36.4 %和18.7 %,且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北疆沿天山西部地区。

  • 冰川下垫面对夏季云结构和云水含量的影响 ——以祁连山区疏勒南山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云水含量和云结构参量是天气预报、高山区水循环过程分析的基础。基于 2012—2015 年 夏季 CloudSat 卫星遥感资料的 2B-CLDCLASS、2B-GEOPROF 和 2B-GEOPROF-LIDAR,结合中国第 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及气象资料,对祁连山地区疏勒南山冰川区与非冰川区云水含量和云类型特征 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水含量的垂直分布受下垫面和云类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有冰川覆盖 的高山上空降水云类型以深对流云为主,无冰川覆盖的高山上空降水云类型以雨层云为主。(2)疏 勒南山地区高含水量主要分布在 5 km 以下的中低层云中,且冰川区气流垂直运动较非冰川区活 跃。(3)疏勒南山冰川区云水含量平均值为 0.07 g·m-3,非冰川区云水含量平均值为 0.17 g·m-3,云水 的空间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降水和水汽的分布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