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土壤-饲料-奶牛”系统氮磷流动及环境损失时空特征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分析大城市郊区“土壤-饲料-奶牛”养殖体系养分流动和环境排放特征是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促进农牧 结合、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畜禽产品供应等政策制定的基础。本研究选取北京市郊区28 个规模化奶牛农场, 调研包括饲料来源和投入、奶牛生产和粪尿管理以及产品输出情况。结合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和北京市统计数据, 利用NUFER-animal 模型对1980—2013 年北京市规模化奶牛农场“土壤-饲料-奶牛”生产系统养分流动特征、利用效率和环境损失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 1980—2013 年, 奶牛个体尺度(仅包括泌乳牛)氮利用效率从14.9%增加到21.2%, 磷利用效率从13.8%增加到27.3%; 群体尺度(包括犊牛、育成牛、青年牛、泌乳牛和干乳牛)氮利用效率从14.5%增加到18.2%, 磷利用效率从15.8%增加到24.9%; 系统尺度(土壤-饲料-奶牛)氮利用效率从11.3%增加到15.8%, 磷利用效率从13.3%增加22.3%。北京市奶牛养殖个体尺度、群体尺度和系统尺度氮利用效率在1985 年前减少; 而1985 年后逐渐增加。个体尺度、群体尺度和系统尺度磷利用效率均不断增加。系统尺度氮总损失从1980 年的1 516 t 增加到2013 年的16 973 t; 磷总损失从114 t增加到1 763 t。生产1 kg 氮磷产品造成的氮和磷损失均表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北京市“土壤-饲料-奶牛”生产系统氮磷流动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养分利用效率和总环境损失不断增加。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养殖数量的增加、养殖模式从传统向集约化转变和环保管理措施的完善。因此, 调整奶牛养殖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提高喂养技术和粪尿管理水平等是提高都市奶牛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