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铁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揭示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为玉米耐低铁能力的遗传改良提供依据, 以耐低铁玉米品种‘正红2 号’和不耐低铁玉米品种‘川单418’为材料, 采用重度[10 μmol(Fe3+)·L-1]、中度[30 μmol(Fe3+)·L1]和轻度[50 μmol(Fe3+)·L1]3 种低铁胁迫及对照[100 μmol(Fe3+)·L1]的铁营养液处理3 叶1 心玉米幼苗, 分析低铁胁迫对不同耐低铁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生长和铁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营养液铁浓度降低, 两个玉米品种幼苗的根长、根体积、根系活力、干物质、铁含量、铁积累量、相对吸铁能力均显著降低, 但根系麦根酸分泌量增多, 铁素向地上部转移分配能力增强, 铁素的生理效率提高, 这是玉米适应低铁胁迫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玉米幼苗的铁素积累量与根长、根体积、根干重、根系活力等根系性状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耐低铁玉米品种在中度和重度低铁胁迫下根长、根体积、根干重、根系活力均较不耐低铁玉米品种高, 是其铁素吸收积累量高的重要原因。根系麦根酸分泌量与铁素茎叶分配率呈正相关, 铁素茎叶分配率与铁素生理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增加根系麦根酸的分泌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玉米铁素的茎叶分配率, 从而提高铁素生理效率; 耐低铁玉米品种在中度和重度低铁胁迫下麦根酸分泌量增幅高于不耐低铁玉米品种, 是其铁素生理效率高的主要原因。

  • 秸秆还田与旋耕对川中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机播质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 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 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 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 个处理, 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 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 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 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 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 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 土壤容重、含水量, 增加了毛管孔隙度, 出苗率提高9.9%, 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 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cm 土壤容重降低2.0%~12.1%, 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 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 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 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 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 秸秆还田与旋耕对川中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机播质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 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 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 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 个处理, 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 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 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 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 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 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 土壤容重、含水量, 增加了毛管孔隙度, 出苗率提高9.9%, 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 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cm 土壤容重降低2.0%~12.1%, 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 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 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 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 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 播期对川中丘区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川中丘区主推玉米品种‘正红505’和‘成单30’为材料, 15 d 为间隔, 从3 月26 日至5 月25 日设置5个播期, 研究播期对川中丘区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影响, 以期为本区域玉米的适期播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随播期推迟, 玉米的生育期尤其是播种到吐丝期缩短, 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产量的贡献减少, 收获指数降低; 早播有利于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 晚播的产量形成需要更多地调运花前积累的光合产物; ‘正红505’的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 ‘成单30’的产量随播期推迟先略升高后降低, 早夏播(5 月10 日播种)与春播(4 月10 日)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 但夏播(5 月25 日播种)与‘正红505’一样因生育期缩短、干物质积累减少、收获指数降低而较春播显著减产; 早春播‘正红505’产量较‘成单30’高, 夏播‘成单30’产量高于‘正红505’, 表明‘成单30’耐夏播能力较‘正红505’强。播期对‘正红505’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程度较‘成单30’大, 生产上更应注意适期播种。该地区春播适宜的播期相对较宽, 生产上应解决耕作制度与机械化生产的矛盾; 夏播应注重耐夏播品种的选择, 并争取在5 月中上旬完成播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