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景观连通性的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 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 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 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冀西北间山盆地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 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选取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区位因素条件、自然生态条件4 个方面指标构建阻力面, 并通过构建潜在雨水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 1)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未利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 突出了已有城镇建设用地的作用, 评价结果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 有利于今后的规模开发利用。2)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和禁止扩展区, 面积分别为17 064.67 hm2、20 468.30 hm2、9 723.66 hm2 和7 993.82 hm2。由此可见, 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潜力较大。3)将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潜在雨水生态廊道、生态节点进行叠加,打破了适宜性扩展区集中连片的扩展格局, 有效地保障了区域景观生态的连通性。本研究丰富了山地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内涵, 可为科学合理利用未利用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 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及其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与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不仅在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同时还为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本文以地处农牧交错带的河北省沽源县为例, 根据其生态状况, 从灾害防护、生境与水资源防护、人类干扰3 方面选取指标, 构建了沽源县未利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 结合GIS 空间分析功能, 对沽源县未利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 将其划分为4 个级别: 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并根据沽源县地形特点进行地形梯度的划分, 划分出4 级高程梯度带和4级坡度梯度带, 以分析沽源县未利用地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沽源县生态重要性为极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面积分别为11 082.78 hm2、11 209.05 hm2、11 450.25 hm2 和4 803.12 hm2, 分别占研究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28.75%、29.08%、29.71%和12.46%, 生态重要性等级为一般重要的未利用地较少。从地形梯度角度分析, 沽源县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 高程梯度带以及0°~5°和5°~15°两个坡度梯度带; 生态极重要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1 400~1 600 m 和1 600~1 800 m 两个高程梯度带以及5°~15°坡度梯度带; 随着高程与坡度的增加, 各地形梯度带生态重要性等级为极重要的未利用地的比重变大, 由最初的11.31%和13.86%提升到97.95%和93.64%。研究结果可以为沽源县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