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许尔琪
  • 美丽中国“35目标”和“50愿景”情景模拟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3-27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全面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未来30 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总目 标包含“35 目标”和“50 愿景”共2 个阶段性目标。文章首先从生态系统要素、结构、过程和功能角度,阐 述了对美丽中国目标的理解,继而构建了刻画目标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情景模拟方法,模拟了气候变化、人 口下降、经济增长趋势下美丽中国“35 目标”和“50 愿景”。结果表明,至2035 年,全国总人口14.4 亿人, 国内生产总值(GDP) 为200 万亿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 度达60%,沙化土地治理率达75%;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以上,近海海域水质达到Ⅱ类以上;城市空气质量 达到国家优良标准。至2050 年,全国总人口13.65 亿人,GDP为380 万亿元,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森林覆 盖率30%,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65%,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地表水和近海海域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现实状况与目标愿景尚存在明显差距,如期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愿景,未来 需大力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粮和绿色发展。

  • 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受复杂地形影响, 以往大尺度研究皆是对整个研究区地形特征进行统计,局部土地利用变化空间特征和差异研究较少。本文以黔桂喀斯特山地为例, 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 刻画和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990—2010 年, 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的净变化面积较小, 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剧烈。耕地被建设用地挤占, 林地和草地又被开垦为耕地; 生态恢复工程使得林地、草地和水域等明显增加。增加和减少的耕地在垂直分布上明显错位, 减少耕地主要分布于低海拔(0~200m)和缓坡度(0~5)区域, 而增加耕地主要位于高海拔(600~1 400 m)和陡坡(8~25)区域; 增加和减少的林地和草地在分布上相互对应, 分别在800~1 400 m 和8~25出现峰值; 水域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多位于低海拔(0~800m)和缓坡度(0~5)区域。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发现, 尽管2000—2010 年研究区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在最低海拔和最缓坡度等级, 但局部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趋近于相对更高海拔和陡坡区域分布。有限土地资源使得喀斯特山区有向高海拔、陡坡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开发的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垂直梯度指数, 既可进一步支撑采用全局统计分析方法结论, 也可分析和挖掘土地利用变化垂直分布特征的局部相对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