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7-11-09
  •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基于2014 年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三个导向”要求, 本文构建了由土地流转、资源配置、信息服务、产业管理“四大组织”构成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模型, 以河南省18 个市为基本单元, 对服务组 织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并探讨了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进入Ⅰ、Ⅱ类地区的只有3 个市(郑州、济源、漯河), 其余15 个市集中在Ⅲ、Ⅳ、Ⅴ、Ⅵ类地区。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 豫西整体水平较高, 洛阳、济源、焦作、三门峡都在Ⅱ或Ⅲ类地区; 其次为豫中, 郑州、漯河分别进入Ⅰ、Ⅱ类地区, 但许昌、平顶山均在Ⅴ类地区; 再次为豫北, 鹤壁进入Ⅲ类地区, 新乡、安阳、濮阳却停留在Ⅳ、Ⅴ类地区; 然后为豫南, 南阳、信阳、驻马店都处于Ⅴ类地区; 最后为豫东, 商丘、周口均为Ⅵ类地区, 开封也只进入Ⅳ类地区。研究表明, 河南省应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 引导农地规模化流转,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保障农产品质量数量安全, 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为什么“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难以执行?——南平养猪污染第三方治理中养猪户付费行为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中, 污染者及时交纳污染处理费既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要求, 也是第三方治理持续运转的关键。但实践中存在养猪户不及时交纳污染治理费的现象, 为探究其原因, 本文对福建省南平市炉下镇7 个村117 个养猪户的第三方治理费用支付行为进行调查, 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支付行为的关键因素, 并探讨“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难以执行的原因。结果表明: (1)“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中难以执行, 养猪户缴费比例较低, 严重影响了第三方治理的正常运转。虽然73.50%的养猪户认为应该交费, 但只有61.54%的养猪户交纳了治理费。其主要原因是农户以自身对生活环境要求作为判断依据, 忽视本地养殖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 养猪户没有真正理解“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内涵和要求; 农村熟人社会中从众、攀比和法不责众心理; 养猪户对第三治理成效的感知与其预期相差较大; 基层政府缺乏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手段和机制。(2)生产经营特征、家庭特征、个人特征对养猪户交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影响程度依次为: 经营类型>平均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养殖资金的外来比例>养殖场面积>养殖净收入。(3)由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差异不大, 对养猪户交费行为影响不显著。因而, 需要增强养猪户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促进养殖业的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 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并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的基层落实机制,进而促进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 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水足迹是消费者或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使用水资源量的衡量指标, 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或区域虚拟水贸易分析研究。本文从全球、国家或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近十几年来, 农产品水足迹研究从2008 年以前的全球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分析评价为主, 转向2009 年以后国家或地区空间尺度的农产品形成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水量的详细核算研究为核心。水足迹评价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了获取准确、全面客观的农产品生产水足迹信息, 必须要考虑区域地理特征、土壤理化特性、气候变化、生产技术及污染物生态毒性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管理决策制定时应综合考虑农产品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 因为农产品的蓝水足迹表征了社会淡水资源的直接消耗, 对国际市场贸易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农产品灰水足迹评价则更明确地反映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现全球或区域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 还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模式和方向, 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和饮食消费的水资源浪费。

  •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基于2014 年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三个导向”要求, 本文构建了由土地流转、资源配置、信息服务、产业管理“四大组织”构成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评价模型, 以河南省18 个市为基本单元, 对服务组 织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并探讨了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河南省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进入Ⅰ、Ⅱ类地区的只有3 个市(郑州、济源、漯河), 其余15 个市集中在Ⅲ、Ⅳ、Ⅴ、Ⅵ类地区。空间分布有一定规律, 豫西整体水平较高, 洛阳、济源、焦作、三门峡都在Ⅱ或Ⅲ类地区; 其次为豫中, 郑州、漯河分别进入Ⅰ、Ⅱ类地区, 但许昌、平顶山均在Ⅴ类地区; 再次为豫北, 鹤壁进入Ⅲ类地区, 新乡、安阳、濮阳却停留在Ⅳ、Ⅴ类地区; 然后为豫南, 南阳、信阳、驻马店都处于Ⅴ类地区; 最后为豫东, 商丘、周口均为Ⅵ类地区, 开封也只进入Ⅳ类地区。研究表明, 河南省应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现代化服务组织体系, 引导农地规模化流转, 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保障农产品质量数量安全, 这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 2000—2013 年衡阳市土地利用格局转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利用到区域生态保护决策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本研究对衡阳 市多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 采用当量因子法估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由土地利用格局转变而引起的价值损益; 并在ArcGIS 10.0 软件支持下, 利用空间自相关、高低聚类及重心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 对衡阳市ESV的时空变化进行制图模拟, 以期为衡阳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辅助。研究结果表明: 1)2000—2013 年衡阳市的ESV 略有降低, 由2000 年的2 410 亿元降至2013 年的2 394 亿元; 转移矩阵分析发现林地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以及林地转为耕地是引起衡阳市ESV 降低的最主要原因。2)衡阳市的ESV 高值区对低值区呈包围态势; 2000—2013 年ESV 损失区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东部区域, 而增值区主要分布于市区西部区域。3)衡阳市ESV的空间自相关与高低值聚集现象明显, 其程度趋于增强; ESV 重心向西偏北9°方向迁移了245.73 m。可考虑通过限制林地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实施“存量”或“减量”用地政策、维护和强化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等措施来提高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为什么“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难以执行?——南平养猪污染第三方治理中养猪户付费行为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中, 污染者及时交纳污染处理费既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要求, 也是第三方治理持续运转的关键。但实践中存在养猪户不及时交纳污染治理费的现象, 为探究其原因, 本文对福建省南平市炉下镇7 个村117 个养猪户的第三方治理费用支付行为进行调查, 应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支付行为的关键因素, 并探讨“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难以执行的原因。结果表明: (1)“污染者付费原则”在农村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中难以执行, 养猪户缴费比例较低, 严重影响了第三方治理的正常运转。虽然73.50%的养猪户认为应该交费, 但只有61.54%的养猪户交纳了治理费。其主要原因是农户以自身对生活环境要求作为判断依据, 忽视本地养殖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 养猪户没有真正理解“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内涵和要求; 农村熟人社会中从众、攀比和法不责众心理; 养猪户对第三治理成效的感知与其预期相差较大; 基层政府缺乏落实“污染者付费原则”的手段和机制。(2)生产经营特征、家庭特征、个人特征对养猪户交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 影响程度依次为: 经营类型>平均受教育程度>户主年龄>养殖资金的外来比例>养殖场面积>养殖净收入。(3)由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差异不大, 对养猪户交费行为影响不显著。因而, 需要增强养猪户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 促进养殖业的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 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建立并严格执行“污染者付费”的基层落实机制,进而促进养殖污染第三方治理和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环京津地区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 通过计算粮食耕地盈亏量、粮食耕地超载指数和 补偿系数, 建立了耕地生态补偿模型, 通过量化县域耕地生态补偿, 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耕地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环京津耕地“生态供给”与“生态消费”存在典型的“空间异位”现象, 其中耕地“生态消费”主要集中于环京津南部地区, 而耕地“生态供给”则主要集中在环京津西部地区。2)2014 年环京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480 5×1010 元, 整体呈现不能自足的态势, 总赤字金额为7.834×109 元。3)环京津地区中,河北省张北县、兴隆县、蔚县、尚义县和涞源县等17 个县市表现为盈余, 其余各县市均呈现为赤字状态。其中滦南县需支付的耕地生态补偿量最高, 为5.173×107 元, 其次为玉田县和东光县, 分别为4.864×107 元和4.849×107 元。虽然遵化市、滦平县、曲阳县可获得补偿, 但其耕地生态条件也仅仅表现为“紧平衡”, 仍需受到广泛关注。4)以粮食安全角度为出发点, 2014 年环京津区急需获得耕地生态补偿的县为张北县、蔚县、尚义县、阳原县、涞源县和曲阳县, 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的县为滦南县、玉田县、献县、吴桥县和定州市, 唐县、涞水县和丰宁满族自治县既不需获得也不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与前人的研究相比, 本研究以生态补偿为切入点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耕地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对于促进环京津地区经济发展、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 此方法的运用可为类似地区生态补偿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为其他地区以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提供依据, 对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机制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 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展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水足迹是消费者或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使用水资源量的衡量指标, 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或区域虚拟水贸易分析研究。本文从全球、国家或地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对农产品水足迹评价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近十几年来, 农产品水足迹研究从2008 年以前的全球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分析评价为主, 转向2009 年以后国家或地区空间尺度的农产品形成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和间接水量的详细核算研究为核心。水足迹评价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 为了获取准确、全面客观的农产品生产水足迹信息, 必须要考虑区域地理特征、土壤理化特性、气候变化、生产技术及污染物生态毒性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管理决策制定时应综合考虑农产品绿水、蓝水和灰水足迹, 因为农产品的蓝水足迹表征了社会淡水资源的直接消耗, 对国际市场贸易决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而农产品灰水足迹评价则更明确地反映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现全球或区域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不仅要提高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效率, 还应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虚拟水贸易的模式和方向, 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和饮食消费的水资源浪费。

  • 高温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及模拟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小白菜品质指标的影响, 以‘华王’为试材, 于2015 年10 月—2016 年5 月进行分批 播种试验, 设置昼温/夜温为32 ℃/22 ℃、35 ℃/25 ℃、38 ℃/28 ℃共3 个梯度, 持续处理时间分别为3 d、6 d、9 d、12 d, 以25 ℃/18 ℃为对照(CK)。各处理结束2 d 后测定小白菜外观形态、SPAD 值、单株干鲜重和粗纤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C 的含量, 建立小白菜卷叶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及持续时间的回归模型, 并用实测数据检验模型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 小白菜单株干重、鲜重、叶片鲜重、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宽度、SPAD 和单位面积产量均随高温胁迫的加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降低趋势。随温度的升高和持续时间的延长, 叶片内叶柄长度、卷叶率逐渐增加。高温胁迫使小白菜粗纤维含量升高。短期高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C 含量变化不明显, 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胁迫温度升高逐渐降低。通过多元回归方法, 分别构建了小白菜卷叶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处理气温、最低处理气温、平均处理气温及各处理所对应持续时间的关系模型。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 小白菜卷叶率与最低处理温度和最低温度持续时间构建模型模拟效果最好, 回归估计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7.59%和0.189 4; 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处理温度和最高温度持续时间构建模型模拟效果最好, 回归估计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274.02 g·m2 和0.073%。研究认为随高温胁迫强度加剧、胁迫时间延长, 小白菜产量降低, 口感变差, 营养物质含量减少, 说明高温胁迫使小白菜品质变差。

  • 2000—2013 年衡阳市土地利用格局转变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利用到区域生态保护决策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生态系统服务制图。本研究对衡阳 市多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 采用当量因子法估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及由土地利用格局转变而引起的价值损益; 并在ArcGIS 10.0 软件支持下, 利用空间自相关、高低聚类及重心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 对衡阳市ESV的时空变化进行制图模拟, 以期为衡阳市的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决策辅助。研究结果表明: 1)2000—2013 年衡阳市的ESV 略有降低, 由2000 年的2 410 亿元降至2013 年的2 394 亿元; 转移矩阵分析发现林地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 以及林地转为耕地是引起衡阳市ESV 降低的最主要原因。2)衡阳市的ESV 高值区对低值区呈包围态势; 2000—2013 年ESV 损失区主要分布于市区及其东部区域, 而增值区主要分布于市区西部区域。3)衡阳市ESV的空间自相关与高低值聚集现象明显, 其程度趋于增强; ESV 重心向西偏北9°方向迁移了245.73 m。可考虑通过限制林地及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实施“存量”或“减量”用地政策、维护和强化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格局的连续性等措施来提高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冬小麦光合特性对CO2 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机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光合作用是衡量植物对环境响应的重要指标, 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量化光合特征, 可从生理机制方面揭示出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自身的调节与适应机制。本文利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冬小麦在4 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灌浆期旗叶的光响应曲线,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M)、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M)、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RHMM)、指数模型(EM)和指数改进模型(MEM)对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 分析了不同CO2 浓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各处理下冬小麦光响应曲线和光响应曲线参数的拟合值都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拟合效果最好; 随着CO2 浓度升高, 各水分处理下冬小麦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增大, 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Rd)降低, 即CO2 浓度升高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光能转化率和光能利用范围, 提高冬小麦的光合能力;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 冬小麦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升高, 但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降低,即冬小麦虽然能通过提高初始光合效率抵消一部分干旱胁迫的影响, 但干旱胁迫仍会降低冬小麦光合能力;此外, CO2 浓度的增加能抵消部分冬小麦因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能力降低。

  •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环京津地区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 通过计算粮食耕地盈亏量、粮食耕地超载指数和 补偿系数, 建立了耕地生态补偿模型, 通过量化县域耕地生态补偿, 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耕地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环京津耕地“生态供给”与“生态消费”存在典型的“空间异位”现象, 其中耕地“生态消费”主要集中于环京津南部地区, 而耕地“生态供给”则主要集中在环京津西部地区。2)2014 年环京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4.480 5×1010 元, 整体呈现不能自足的态势, 总赤字金额为7.834×109 元。3)环京津地区中,河北省张北县、兴隆县、蔚县、尚义县和涞源县等17 个县市表现为盈余, 其余各县市均呈现为赤字状态。其中滦南县需支付的耕地生态补偿量最高, 为5.173×107 元, 其次为玉田县和东光县, 分别为4.864×107 元和4.849×107 元。虽然遵化市、滦平县、曲阳县可获得补偿, 但其耕地生态条件也仅仅表现为“紧平衡”, 仍需受到广泛关注。4)以粮食安全角度为出发点, 2014 年环京津区急需获得耕地生态补偿的县为张北县、蔚县、尚义县、阳原县、涞源县和曲阳县, 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的县为滦南县、玉田县、献县、吴桥县和定州市, 唐县、涞水县和丰宁满族自治县既不需获得也不需支付耕地生态补偿。与前人的研究相比, 本研究以生态补偿为切入点对河北省环京津地区耕地补偿问题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对于促进环京津地区经济发展、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与耕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 此方法的运用可为类似地区生态补偿的量化研究提供参考, 为其他地区以生态价值量确定耕地保护指标提供依据, 对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机制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 高温对小白菜品质的影响及模拟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小白菜品质指标的影响, 以‘华王’为试材, 于2015 年10 月—2016 年5 月进行分批 播种试验, 设置昼温/夜温为32 ℃/22 ℃、35 ℃/25 ℃、38 ℃/28 ℃共3 个梯度, 持续处理时间分别为3 d、6 d、9 d、12 d, 以25 ℃/18 ℃为对照(CK)。各处理结束2 d 后测定小白菜外观形态、SPAD 值、单株干鲜重和粗纤维、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C 的含量, 建立小白菜卷叶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及持续时间的回归模型, 并用实测数据检验模型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 小白菜单株干重、鲜重、叶片鲜重、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宽度、SPAD 和单位面积产量均随高温胁迫的加剧和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降低趋势。随温度的升高和持续时间的延长, 叶片内叶柄长度、卷叶率逐渐增加。高温胁迫使小白菜粗纤维含量升高。短期高温胁迫下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C 含量变化不明显, 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胁迫温度升高逐渐降低。通过多元回归方法, 分别构建了小白菜卷叶率和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处理气温、最低处理气温、平均处理气温及各处理所对应持续时间的关系模型。对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 小白菜卷叶率与最低处理温度和最低温度持续时间构建模型模拟效果最好, 回归估计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7.59%和0.189 4; 单位面积产量与最高处理温度和最高温度持续时间构建模型模拟效果最好, 回归估计标准误差和相对误差分别为274.02 g·m2 和0.073%。研究认为随高温胁迫强度加剧、胁迫时间延长, 小白菜产量降低, 口感变差, 营养物质含量减少, 说明高温胁迫使小白菜品质变差。

  • 秸秆还田与旋耕对川中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机播质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 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 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 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 个处理, 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 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 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 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 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 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 土壤容重、含水量, 增加了毛管孔隙度, 出苗率提高9.9%, 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 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cm 土壤容重降低2.0%~12.1%, 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 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 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 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 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 冬小麦光合特性对CO2 浓度与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机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光合作用是衡量植物对环境响应的重要指标, 通过光响应曲线拟合量化光合特征, 可从生理机制方面揭示出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自身的调节与适应机制。本文利用Li-6400 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冬小麦在4 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灌浆期旗叶的光响应曲线, 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RHM)、非直角双曲线模型(NRHM)、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RHMM)、指数模型(EM)和指数改进模型(MEM)对光响应数据进行拟合, 分析了不同CO2 浓度和土壤含水量对冬小麦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各处理下冬小麦光响应曲线和光响应曲线参数的拟合值都与实测值较为接近, 拟合效果最好; 随着CO2 浓度升高, 各水分处理下冬小麦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增大, 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Rd)降低, 即CO2 浓度升高能有效增加冬小麦的光能转化率和光能利用范围, 提高冬小麦的光合能力; 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 冬小麦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升高, 但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降低,即冬小麦虽然能通过提高初始光合效率抵消一部分干旱胁迫的影响, 但干旱胁迫仍会降低冬小麦光合能力;此外, CO2 浓度的增加能抵消部分冬小麦因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能力降低。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冬小麦氮磷肥料效应模型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 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区冬小麦合适的肥料效应模型。在冬小麦生长季设置4种不同的氮磷肥用量, 根据“3414”试验设计8 种不同的肥效试验处理, 以探讨线性加平台、一元二次、平方根和二元二次4 种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 4 种肥料效应模型的拟合结果经检验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一元肥料效应模型中, 氮磷一元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最高收益分别为7 448.3 元·hm2 和7 357.7 元·hm2, 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54.4 kg·hm2 和98.6 kg·hm2。对比一元与二元模型, 后者拟合效果较好, 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44.1 kg·hm2 和94.2 kg·hm2, 即氮磷肥配比为2.6∶1, 经济效益为7 432.4 元·hm2, 氮肥农学利用率为6.2 kg(籽粒)·kg1(N), 磷肥农学利用率为13.8 kg(籽粒)·kg1(P2O5)。结合拟合度、最佳经济施肥量、经济收益、肥料农学利用率和一元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得出, 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最优, 可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冬小麦氮磷肥效模型的最佳选择。

  • 氮肥后移促进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恢复和提高花后光合性能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江淮地区受梅雨影响, 玉米苗期易发生渍害, 如何通过合理运筹氮肥达到减灾效果值得研究。以夏玉 米品种‘隆平206’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氮肥全部基施(N1)、基肥70%+拔节肥30%(N2)、基肥50%+拔节肥50%(N3)和基肥30%+拔节肥50%+大喇叭口肥20%(N4)]对苗期受渍夏玉米根系形态和花后光合性能恢复的影响, 以期为苗期受渍夏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 苗期渍水7 d 抑制根系生长, 根重、根长度、根表面积和根直径均显著降低, 渍水对根系形态指标抑制效应表现为: 根长度>根表面积>根直径。氮肥后移对渍水后根系生长有显著的补偿效应, 氮肥后移量增加, 根重、根长度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渍水胁迫解除后18 d, N1-N4 处理根长度较渍水前提高1.9~5.1 倍, 根表面积提高6.3~10.3 倍, 根直径提高0.7~1.0 倍,氮肥后移对根系形态指标补偿生长效应强弱表现为: 根表面积>根长度>根直径。渍水使群体叶面积系数降低9.3%~22.5%, 氮肥后移可提高群体叶面积系数, 较全部基施处理提高3.2%~20.7%。苗期渍水7 d 显著降低灌浆期间穗位叶片的光合能力, 净光合速率下降, 灌浆中期和末期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16.1%和28.9%, 灌浆后期光合能力下降幅度高于对照, 非气孔限制是导致渍水胁迫下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渍水胁迫下, 氮肥后移处理改善了穗位叶光合性能, 光合能力优于氮肥前移处理。在苗期易导致渍害的地区适当减少基肥比例,后移氮素至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 能够对受渍夏玉米起到较好的补偿生长效应。

  • 秸秆还田与旋耕对川中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机播质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明确川中丘陵地区紫土小麦-玉米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播玉米生产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与耕作方式, 改善土壤的瘠薄、黏性过大等问题, 提高耕层土壤的播种条件、播种质量, 达到作物高产的目的, 设置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 个处理, 研究麦秸还田与旋耕对川中丘区紫色黏土物理性状及机播夏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秸秆不还田相比, 麦秸还田显著增加了拔节期0~10 cm 土层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免耕处理0~10 cm 全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 显著降低出苗率、播种均匀度和幼苗整齐度等指标。与免耕相比, 旋耕处理降低了0~10 cm 土壤容重、含水量, 增加了毛管孔隙度, 出苗率提高9.9%, 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干重显著提高。麦秸还田条件下, 旋耕处理较免耕处理0~10cm 土壤容重降低2.0%~12.1%, 出苗率、播种均匀度、每穴苗数、幼苗整齐度显著提高, 其中出苗率增加17.9%。玉米出苗率与0~10 cm 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播种均匀度与幼苗整齐度均与0~10 cm 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可见, 麦秸还田下旋耕处理改善了土壤结构,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更有利于川中丘陵地区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机播玉米质量和幼苗素质的提高。

  • 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问题及对策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当前, 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战略部署要求,全力推进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促进江西省及其他条件相近的地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及制定相关政策, 以便给实施轮作休耕试点提供参考, 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及实地考察等形式, 对江西省耕地轮作休耕现状进行了调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结果显示: 当前江西耕地作物轮作具有面积比例低、模式多种多样、分布范围广、效益明显等特点, 而目前休耕主要采取退耕和休闲两种方式。同时指出当前江西轮作存在面积小、模式差、管理不善、效益低等问题, 而休耕多为被动式休耕, 存在面积不合理、休耕农田不合适、模式单一、周期无规律、补偿不到位等问题。由以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今后推进全省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对策与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意识; (2)制定科学规划, 分类进行; (3)明确范围,有效管理; (4)改善条件, 打造样板; (5)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保障农民利益; (6)增加投入, 培养人才。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冬小麦氮磷肥料效应模型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通过大田试验, 研究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地区冬小麦合适的肥料效应模型。在冬小麦生长季设置4种不同的氮磷肥用量, 根据“3414”试验设计8 种不同的肥效试验处理, 以探讨线性加平台、一元二次、平方根和二元二次4 种不同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显示, 4 种肥料效应模型的拟合结果经检验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一元肥料效应模型中, 氮磷一元二次模型拟合效果最好, 最高收益分别为7 448.3 元·hm2 和7 357.7 元·hm2, 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54.4 kg·hm2 和98.6 kg·hm2。对比一元与二元模型, 后者拟合效果较好, 最佳经济氮磷用量分别为244.1 kg·hm2 和94.2 kg·hm2, 即氮磷肥配比为2.6∶1, 经济效益为7 432.4 元·hm2, 氮肥农学利用率为6.2 kg(籽粒)·kg1(N), 磷肥农学利用率为13.8 kg(籽粒)·kg1(P2O5)。结合拟合度、最佳经济施肥量、经济收益、肥料农学利用率和一元模型的局限性分析得出, 二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最优, 可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土冬小麦氮磷肥效模型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