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圆环非线性恢复力的梁约束模型建模

    分类: 力学 >> 力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圆环隔振器是一种以圆环结构为基础的非线性隔振器,圆环结构在压缩变形过程中会受到压力和环面拉伸的耦合作用,从而产生非线性恢复力,对圆环结构非线性恢复力的精确建模是研究隔振器性能的关键。将圆环结构等分为多段曲梁,利用梁约束模型对每段曲梁建立计及几何非线性的力-位移关系模型,结合曲梁间的力传递关系和几何约束关系,建立了圆环整体在压缩过程中的非线性恢复力模型,并计算了圆环变形过程中所有分段点处的正应力。通过电子伺服疲劳试验机对圆环结构在压缩过程中的恢复力进行了测量,验证了梁约束模型的建模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梁约束模型可以表征圆环结构非线性恢复力特性,其建模精度与椭圆积分法相当,而模型表达式和求解过程都比椭圆积分法简洁。圆环在压缩量最大时正应力最大,此时最大正应力在圆环的上下端点。梁约束模型的建模精度随着分段数的增加而提高,当分段数大于12时,梁约束模型的恢复力计算误差小于2%。

  • 基于楔入劈拉试验的橡胶混凝土软化本构模型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为确定橡胶混凝土的软化本构模型,对2种缝高比和5种橡胶掺量的混凝土试件进行楔入劈拉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依据试验结果,采用规范公式及能量守恒定律计算混凝土试件的断裂韧度和断裂能,并求解出PETERSSON、欧洲混凝土规范、XU和REINHARDT3种软化曲线的相关参数。根据3种软化本构关系得到黏聚韧度理论值,并与黏聚韧度试验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掺入适量的橡胶集料可提高混凝土的断裂失稳韧度和断裂能; 3种典型的混凝土软化模型均不能很好地描述橡胶混凝土的黏聚韧度; 对XU和REINHARDT软化关系式进行修正后,得到了橡胶混凝土的软化本构模型,可用于研究橡胶混凝土材料的抗裂特性。

  • 223Ra SPECT/CT模型显像探索研究

    分类: 其他 提交时间: 2024-06-12

    摘要: 探索Carlson 模型、PET/CT 模型、Hoffman 3D 脑模型223Ra SPECT/CT成像参数条件。在研究中,对Carlson 模型、PET/CT 模型、Hoffman 3D 脑模型进行 GE NM/CT 670 ES 质量控制测试,并获取三种模型的质量控制标准图像,然后对这三种模型进行223Ra SPECT/CT成像检查,将获得的图像与质量控制标准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223Ra SPECT/CT 可以进行断层显像。Carlson模型223Ra SPECT/CT图像线性尚可、均匀性一般、热区分辨率(22.3mm)、冷区分辨率(22.3mm);PET/CT模型223Ra SPECT/CT图像尚可,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图像融合匹配度及衰减校正离散度等指标距99mTc SPECT/CT质控图像有一定的差距;Hoffman脑模型223Ra SPECT/CT图像显示脑内沟回、基底节核团显示欠清晰,需要继续提高图像质量。实验结果表明223Ra SPECT/CT 显像尚可,证明223Ra SPECT/CT可以在临床对患者进行显像,但是为了得到质量更好的图像,具体的显像参数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 基于静态凝聚法的蜂窝芯轴向变胞元非均匀排布优化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为了有效改善蜂窝结构的强度与刚度,提出利用静态凝聚法实现变胞元的几何参数和非均匀排布同时优化的方法。根据卡氏定理,推导胞元的等效弹性模量和泊松比; 沿轴向均匀划分蜂窝芯为若干列子结构,利用有限元法得到子结构的刚度矩阵; 采用静态凝聚法建立超单元刚度矩阵,依据超单元节点编号装配获得蜂窝芯的整体刚度矩阵; 计算蜂窝芯在剪切载荷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并与ANSYS结果比较分析。以子结构的个数以及胞元的夹角、夹板宽与斜壁长之比为设计变量,胞元的等效弹性模量最大和蜂窝芯的变形最小为设计目标,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并研究蜂窝芯优化前后的静、动态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变胞元非均匀排布优化后,最大的位移、应力、应变均明显减小,且激励频率等于第二阶固有频率时振动最为强烈。研究结论可为蜂窝结构变胞元排布的优化设计提供指导。

  • 基于燃油离心泵叶轮轴向力测试技术的研究

    分类: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燃油离心泵的叶轮轴向力平衡设计是提升产品性能、寿命、可靠性等技术指标的重要途径,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对燃油离心泵叶轮轴向力平衡设计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现有设计技术、仿真技术、测试技术难以准确指导叶轮轴向力平衡设计,造成燃油离心泵异常磨损等故障频发。通过对燃油离心泵结构特征、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设计了一种燃油离心泵工作过程中测试叶轮轴向力的新技术,该技术将燃油离心泵工作过程中承载的轴向力传递给作动筒活塞,再使用闭环控制原理,控制作动筒两腔液压力保证在叶轮轴向力作用下作动筒活塞位置保持不变,通过作动筒两腔液压力和液压作用面积即可算出叶轮轴向力的大小; 本研究的测试技术可以有效指导燃油离心泵叶轮轴向力平衡设计,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提高产品可靠性。

  • 装配式方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恢复力模型研究

    分类: 力学 >> 力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采用ABAQUS通用有限元软件对装配式方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进行建模,计算了桥墩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特征值; 以轴压比、长细比、约束系数、方钢管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钢管嵌入深度与桥墩边长比、嵌套钢管直径与桥墩边长比、嵌套钢管厚度与桥墩边长比为拓展参数,研究各参数对装配式方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荷载-位移骨架曲线的影响规律; 借鉴钢管约束钢筋混凝土柱的计算框架,拟合得出装配式方钢管约束混凝土桥墩各特征值(弹性刚度、水平荷载峰值、峰值荷载位移与下降段刚度)的计算公式; 该计算公式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有限元分析值与公式计算值之比的平均值为1.004~1.035,均方差为0.133~0.162; 选取实际工程对算法进行实例验证,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数值吻合良好。

  • 热冲击下四边简支浅壳的动态突跳行为

    分类: 力学 >> 力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准确地分析和预测浅壳结构在热冲击下的动态稳定性和结构完整性,对于工程中普遍使用的壳结构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非线性浅壳理论,并使用Ritz法和Newmark直接积分法研究了内表面受热冲击作用的四边简支各向同性浅壳的动态突跳(snap-through)行为。分析结果表明:浅壳在足够强的热冲击下会发生动态突跳,而在突跳前后都会发生较剧烈的热振动; Budiansky-Hutchinson准则可用于判定发生动态突跳的临界热冲击条件。

  • 圆钢管再生镍铁渣混凝土柱偏压力学性能研究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偏心距对圆钢管再生镍铁渣混凝土柱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了13个试件进行轴心和偏心受压试验,分析试件的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侧向挠度曲线、刚度退化和耗能。在普通钢管混凝土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回归拟合适用于钢管再生混凝土的压弯承载力预测公式。结果表明:偏压试件的挠度沿柱高呈对称分布,形状符合正弦半波曲线; 加载过程中截面中性轴的位置向受压区偏移,表明受压区面积逐渐缩小,受压区高度减小; 当取代率超过30%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试件的极限承载力降低,刚度逐渐退化,试件破坏时的耗能系数表现为降低的趋势; 随着偏心距的增大,试件的极限承载力降低,侧向挠度曲线的包络面积逐渐增大,刚度逐渐退化; 根据拟合的压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 含表面双裂纹的钻杆管体断裂性能研究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钻杆刺漏是钻杆在服役过程中最常见的失效形式,而钻杆表面裂纹的扩展是钻杆发生刺漏的直接原因。为更有效地评估钻杆表面含有多条裂纹时的安全性能,以某超深直井G105钻杆井口段为研究对象,建立管体外表面双裂纹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拉扭载荷下裂纹间距、次裂纹尺寸以及走向对环向主裂纹前缘J积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向排列的环向次裂纹是相对最安全的,可大幅消减钻杆主裂纹前缘的J积分; 环向排列的环向次裂纹相对最危险,可大幅增大钻杆主裂纹前缘的J积分; 轴向次裂纹可增大钻杆主裂纹前缘或部分前缘的J积分,但增幅相对环向排列的环向次裂纹来说要微弱得多。次裂纹对主裂纹前缘J积分的影响强度随两裂纹间距的增大或次裂纹尺寸的减小而减小。因此在对含表面双裂纹的钻杆进行分析时,在次裂纹尺寸较大且距离较近的情况下应考虑次裂纹的影响; 在次裂纹尺寸较小或距离较远时则可忽略次裂纹,将模型简化为单裂纹钻杆模型进行分析。

  • 圆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偏压力学性能研究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为研究钢管超高性能混凝土短柱的偏压性能,以荷载偏心率和钢管径厚比为变化参数,设计了12个圆钢管UHPC短柱试件并对其进行偏心受压加载试验,分析了该类构件的破坏模式、荷载-挠度曲线、钢管应变和变形系数等,考察了主要因素对短柱偏压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件的破坏特征为钢管屈服和核心混凝土压坏; 荷载-挠度曲线有较明显的峰值点,偏心率越大和径厚比越小,曲线的下降段越平缓; 达到60%峰值荷载时,钢管开始产生明显的约束作用,达到90%峰值荷载时,截面变形不再符合平截面假定; 偏心率增大使试件的承载力和刚度下降,而径厚比减小可降低这种不利影响。在试验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对短柱的N-M曲线进行分析,建立了临界偏心率和套箍系数的关系表达式,并基于此提出短柱偏压承载力实用计算方法,理论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 多维平行六面体模型非概率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可靠性灵敏度能够反映基本变量分布参数对可靠度的影响程度,为可靠性分析与优化设计提供指导。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维平行六面体模型的非概率可靠性灵敏度分析方法。首先,给出基本变量域完全位于安全域时采用非概率可靠性指标,而基本变量域与安全域有交集时采用非概率失效度作为可靠性度量的原因。其次,推导结构线性系统的可靠性灵敏度解析式,并进一步探讨所提方法对结构非线性系统的适应性问题。最后,通过3个工程算例验证文中方法有效可行。

  • 水凝胶力学性能强化及典型应用研究进展

    分类: 力学 >> 力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水凝胶在生物医学、脑机接口、传感器、制动器等高科技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水凝胶在面对不同应用环境时仍存在力学性能上的挑战,包括易发生拉伸断裂、塑性变形以及疲劳破坏等问题,这严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了增强水凝胶的力学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本研究对当前不同组分水凝胶所具备的力学性能以及多种力学强化水凝胶的典型应用进行了综述。首先,对水凝胶的成分构成进行了介绍,包括天然聚合物水凝胶和合成聚合物水凝胶等。进而,通过系统总结不同水凝胶的力学特性和强化方式,深入剖析了抗拉强度、黏接强度和疲劳阈值等力学性能的优化途径。最后,指明了具有优秀力学性能水凝胶相应的应用场景,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本综述提供了水凝胶力学性能提升的多元化视角和解决方案,为设计特定需求的新型水凝胶材料提供了科学指导。

  • 加热方式对花岗岩力学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为了对比微波加热和传统加热对花岗岩力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微波加热和传统加热两种方式对花岗岩进行了不同温度加热处理(分别是300、500、600、800 ℃),对加热后的试样分别进行密度、纵波波速测量和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两种加热方式下密度、波速、应力应变曲线、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规律,讨论加热方式对花岗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加热方式下,花岗岩的密度、波速、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加热温度升高而降低,并且在500~600 ℃范围内降低速率最大。在相同加热温度下,微波加热会使花岗岩的密度、波速、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下降得更多。两种加热方式诱导的差异性随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相比于传统加热,微波加热时间更短,一般仅为传统加热时间的1/7,微波加热在降低花岗岩性能方面效率更高。

  • 压剪作用下单一闭合裂纹起裂扩展研究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构建了压剪作用下单一闭合裂纹尖端应力场方程,应用最大周向应力准则分析了翼裂纹开裂角,侧压系数k对应力场和翼裂纹起裂扩展的影响,单轴压缩下裂纹倾角α对翼裂纹起裂应力的影响。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及三轴文献数据对比验证了理论解的正确性。研究表明:开裂临界相对尺寸λ→0或裂纹倾角α→45°,T应力对翼裂纹开裂角的影响作用可以忽略; 周向拉应力随侧压系数k的升高而降低,翼裂纹起裂所需轴向应力增大; 围压对翼裂纹的扩展存在抑制作用,且裂纹面有效剪应力大于0时抑制作用更强; 试验观察到预制裂纹尖端出现翼裂纹和少量的反翼裂纹和共面剪切裂纹,翼裂纹的开裂角在预测值附近上下波动; 单轴压缩,翼裂纹起裂应力随裂纹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三轴压缩,翼裂纹起裂应力随侧压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与模型预测的变化关系具有一致性。

  • 冻融环境下钢渣细骨料混凝土微观结构及损伤演化模型

    分类: 力学 >> 固体力学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为了揭示工业钢渣细骨料制备的钢渣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理,采用快速冻融法进行试验,测试了冻融循环后不同钢渣细骨料替代率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强度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并分析冻融损伤规律; 使用扫描电镜方法观察钢渣混凝土水化产物及钢渣-砂浆界面过渡区,进行冻融损伤微观机理的分析。结果表明:钢渣细骨料因冻融作用而发生明显破坏; 钢渣细骨料与水泥凝胶的界面过渡区优于普通骨料; 钢渣替代率为60%时混凝土的质量、强度损失最小,分别只减少了4.06%、44.2%; 钢渣替代率为100%时混凝土的质量、强度损失率最高,分别为6.05%、58%; 冻融循环次数大于50时,钢渣掺量为60%的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高于其余掺量组; 采用钢渣取代细骨料为提高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工作性能时建议取代率为60%。通过对钢渣混凝土的损伤演变分析,建立了钢渣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演变模型。

  • 天然不含节竹管在轴向压缩冲击载荷下冲击响应与吸能特性的数值分析

    分类: 力学 >> 力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17 合作期刊: 《应用力学学报》

    摘要: 天然不含节竹管在工程中应用较广,研究此类天然薄壁管结构的抗冲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研究天然竹管的抗冲击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在ABAQUS中应用三维Hashin和Puck单向纤维复合材料失效准则,结合应变率效应对强度的修正建立竹管本构模型,对冲击载荷下的天然不含节竹管进行模拟,得到的动态应力-应变曲线和破坏模式与SHPB实验接近,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实验与模拟的极限抗压强度误差最小为2.19%、最大为8.68%; 在不同的冲击压缩载荷下,竹管出现端面压溃、沿轴向劈裂等破坏形式; 竹管外壁节点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响应均随冲击载荷的增加而增加; 随冲击载荷升高,入射能、反射能、吸收能和比吸能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透射能随时间变化不大; 不含节竹管的峰值载荷远低于薄壁圆管 GFRP(glass fiber reinforcement plastic),但比吸能较为接近,说明不含节竹管并不适用于需承受大冲击能量的高速冲击防护领域。初步结果可为竹管用于工程结构防护给予理论参考。

  • 读屏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流通率提升路径探析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4-06-13 合作期刊: 《高校图书馆工作》

    摘要: 读屏时代传统纸质阅读受到巨大冲击,高校图书馆文献流通率趋于下降,提升文献流通率成为业内 关注的焦点,开展读屏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流通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文章采用文献研究 法、社会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深入分析“ 读纸” “ 读屏” 的社会认知以及“ 读屏” 对高校馆藏文献流通的影 响,指出高校图书馆文献流通面临的困境。基于 “读屏”“读纸” 两种阅读方式及其影响,文章指出,“读屏时 代”改变的是阅读载体和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读者对目标信息的需求仍旧不变,“读纸”“读屏”两者可以共 存共融发展。构建文献资源适宜性评价体系、增加文献资源有效供给和合理引导读者需求是“读屏时代” 高 校图书馆提升文献流通率的重要路径。

  • The outermost edges of the Milky Way halo from galaxy kinematics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2-19

    摘要: We measu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outermost edges of the Milky Way (MW) halo in terms of the depletion and turnaround radii. The inner depletion radius, $r_\mathrm{id}$, identified at the location of maximum infall velocity, separates a growing halo from the draining environment, while the turnaround radius, $r_\mathrm{ta}$, marks the outermost edge of infalling material towards the halo, both of which are located well outside the virial radius. Using the motions of nearby dwarf galaxies within $3\mathrm{Mpc}$, we obtain a marginal detection of the infall zone around the MW with a maximum velocity of $v_\mathrm{inf, max}=-46_{-39}^{+24}\mathrm{km s^{-1}}$. This enables us to measure $r_\mathrm{id}=559\pm 107 \mathrm{kpc}$ and $r_\mathrm{ta}=839\pm 121 \mathrm{kpc}$. The measured depletion radius is about 1.5 times the MW virial radius ($R_\mathrm{200m}$) measured from internal dynamics. Compared with halos in the cosmological simulation Illustris TNG100, the factor 1.5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halos with similar masses and dynamical environments to the MW but slightly smaller than typical values of Local Group analogs, potentially indicating the unique evolution history of the MW. These measurements of halo edges directly quantify the ongoing evolution of the MW outer halo and provide constraints on the current dynamical state of the MW that are independent from internal dynamics.

  • Early Solar System instability triggered by dispersal of the gaseous disk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2-19

    摘要: The Solar System's orbital structure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sculpted by an episode of dynamical instability among the giant planets. However, the instability trigger and timing have not been clearly established. Hydrodynamical modeling has shown that while the Sun's gaseous protoplanetary disk was present the giant planets migrated into a compact orbital configuration in a chain of resonances. Here we use dynamical simulations to show that the giant planets' instability was likely triggered by the dispersal of the gaseous disk. As the disk evaporated from the inside-out, its inner edge swept successively across and dynamically perturbed each planet's orbit in turn. The associated orbital shift caused a dynamical compression of the exterior part of the system, ultimately triggering instability. The final orbits of our simulated systems match those of the Solar System for a viable range of astrophysical parameters. The giant planet instability therefore took place as the gaseous disk dissipated, constrained by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to be a few to ten million years after the birth of the Solar System. Terrestrial planet formation would not complete until after such an early giant planet instability; the growing terrestrial planets may even have been sculpted by its perturbations, explaining the small mass of Mars relative to Earth.

  • An effective field theory of holographic dark energy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2-19

    摘要: A general covariant local field theory of the holographic dark energy model is presented. It turns out the low energy effective theory of the holographic dark energy is the massive gravity theory whose graviton has 3 polarisations, including one scalar mode and two tensor modes. The Compton wavelength is the size of the future event horizon of the universe. The UV-IR correspondence in the holographic dark energy model stems from the scalar graviton's strong coupling at the energy scale that marks the breaking down of the effective field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