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1970—2020 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研究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因其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极端降雨事件对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突出。选取水蚀风蚀交错区28个气象站点,结合RClimDex模型计算11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小波交叉法,分析了1970—2020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0—2020年水蚀风蚀交错区持续干燥日数(CDD)呈下降趋势,其余10个指数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近50 a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量级和强度不断增加。交错区年降水量增加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具有密切关系,且极端降水事件增加主要是由中雨日数(R10)和大雨日数(R20)引起。(2)1970—2020年极端降水事件在全区整体为增加趋势,交错区中部和西南部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发生,陕西段极端降水量和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极端化程度更显著。(3)湿日总降水量(PRCPTOT)、暴雨日数(R25)、5 d最大降水量(R5d)3个极端降水指数,与影响因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东亚夏季风(EASM)和太阳黑子(SN)具有不同的功率,与SN的交叉小波变换功率最大,说明影响因子中SN和极端降水指数的相关性最高,SN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最大。

  • 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示范,对引领文旅产业发展、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中国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格局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集聚型分布态势,“环城、亲水、傍景”布局特征明显,“一主、两副、多微核”的空间形态显著。(2)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布的空间正相关性明显,呈现“东热西冷”圈层式递减的空间分异格局。(3)类型结构上,遗址遗迹类分布在历史文化悠久地区,风土民俗类集聚在少数民族地区,产业主题类空间分布广泛,风景名胜类分布较为均衡,文旅商综合类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4)地形、河流和气候是影响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分布的基础要素,人口素质、客运能力、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因素。

  • 柴达木盆地巨型沙波纹条带表层沉积物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组成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2-0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巨型沙波纹条带(Megaripple stripes,MRS)是一种巨型沙波纹在来流方向上呈条带状分布的纵向风成地貌,包括巨型沙波纹尺寸较大的巨型沙波纹走廊(Megaripple corridor,MRC)和尺寸相对较小的微床面形态走廊(Smaller bedform corridor,SBC)。采集柴达木盆地MRS表层沉积物样品共112个,对其物理性质(粒度特征)和化学性质(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柴达木盆地MRS表层沉积物中MRC的优势粒级为砾石(44.24%~50.19%)和极细沙(15.91%~20.42%),粒度分布呈双峰型;SBC的优势粒级为极粗沙(26.00%~35.90%)和细沙(14.80%~20.47%),粒度分布呈三峰型。(2) MRS分选很差,偏度以正偏为主,峰态为宽到很宽。(3) MRC和SBC各元素含量差异不大。常量元素以SiO2和Al2O3为主,含量分别在63%和10%左右;微量元素以Cr、Co、Mo和Ba为主。除Cr和Mo外其余元素均为迁移淋失的状态。(4) 柴达木盆地MRS为寒冷干燥环境下的低等化学风化,处于大陆风化初期,化学风化侵蚀相对稳定。

  • 黄土高原热浪型和缺水型骤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3-04-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骤旱是一种以快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干旱。全球变暖背景下,近年来骤旱频发且不断加剧,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了解骤旱事件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骤旱的监测、预警和防治至关重要。基于19812020年ERA5-LAND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对黄土高原生长季(49月)热浪型和缺水型骤旱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40 a黄土高原2类骤旱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缺水型骤旱增加速率[0.54候(10a)-1]高于热浪型骤旱[0.46候(10a)-1];年代变化上,黄土高原2类骤旱变化具有相似性。1998年之前,2类骤旱以低位波动为主;19982010年,骤旱迅速增加;2010年后,骤旱增速停滞且呈下降趋势。(2)空间上,热浪型、缺水型骤旱分别有36.5%、37.5%的区域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黄土丘陵沟壑区、河套平原东部、汾渭河谷平原、黄土高原沟壑区东部,为2类骤旱共同显著增加区。(3)在影响因素上,青藏高原北部气压、赤道印度洋中部(0~10N、50~90E区域)海温异常,与黄土高原生长季骤旱异常显著正相关,即青藏高原北部气压偏高,赤道印度洋中部海温异常偏高时,黄土高原2类骤旱发生风险均较高。

  • 西安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 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影响,以西安典型城市河流(灞河、浐河、沣河和黑河) 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法(RI)、污染负荷指数法(PLI)、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河流沉积物重 金属(Cr、Mn、Ni、Cu、Zn、Cd和As)的空间分布、环境风险以及来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4条河流沉积物重金 属含量大小为:浐河>灞河>黑河>沣河;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岸小范围内林地与草地对于重金属富集作用更强;RI结 果表明,Cd对于污染贡献最大,4条河流均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PLI结果表明,黑河H1样点受到污染程度最高, 为中度污染;RI与PLI评价均表明,浐河样点受污染占比最大,且集中在人造地占比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中下游; 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部分重金属来源于工业与农业生产排放以及交通污染等人类活动。为防止污染 进一步加深,应特别注意Cd污染的防治,特别是沣河中游与黑河中游

  •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砂质壤土地表CO2通量变化特征——以清凉寺沟流域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清凉寺沟流域地表土壤CO2通量进行测量,探讨了CO2通量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CO2通量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CO2通量的影响,对于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区地表土壤CO2通量的研究进行补充。结果表明:(1)CO2通量在生长季呈现单峰变化,于日出前后达单日最低值,在16:00—22:00达到单日最高值;在非生长季则呈现不规律变化。(2)农耕地的CO2通量相较于荒草地以及枣林地的CO2通量要低;不同季节的CO2通量关系为8月CO2通量最大,5月CO2通量次之,11月CO2通量最低。(3)地表土壤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

  • 环青海湖地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富集含量 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评估环青海湖地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含量与生态风险状况,按网格法采集87组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ICP-AES)测定土壤重金属Cd、Cr、Pb、As、Cu、Zn和Ni,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探析了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生态风险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环青海湖地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Cd、Pb污染在所研究的元素中最为严重,Cr、As、Cu、Zn和Ni次之,且草地的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相比农田和沙地较严重。从污染负荷指数法来看,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整体上未达到污染水平,但部分采样点污染严重。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显示,研究区整体上为重度污染,且单项污染指数存在不同程度超标,其污染程度依次为Cd>Pb>As>Cu>Zn>Ni>Cr。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表明,整个研究区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中等程度,其中Cd、As的贡献率接近80%,部分区域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相关性和因子分析可以发现,Cr、Pb、As、Cu、Zn和Ni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污染程度基本一致,很可能具有同源性。综上可知,环青海湖地区已出现土壤重金属污染,且存在潜在生态风险,需要采取适当的监测和相应治理措施。

  • 汉江上游郧县段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研究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11-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科学。通过对近年来古洪水成果的整理发现,汉江上游郧县段4个沉积剖面——晏家棚(YJP)、尚家河(SJH)、归仙河口(GXHK)和弥陀寺(MTS)均记录有北宋时期(960~1 127 CE)的古洪水事件。通过对4个沉积剖面所在河段的研究,根据实测的河槽断面数据、水文参数以及设计推求的古洪水流量过程,采用HEC-RAS模型模拟了北宋古洪水的演进过程及古洪水水面线。此外,采用2010年“7·18”洪水进行了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与调查的古洪水水位相比,4个沉积剖面处的模拟水位误差介于- 0.31%~0.34 %之间,说明这4个沉积剖面极有可能记录一次古洪水事件;洪峰在研究河段内演进历时约1.15 h且削减不足1%,这符合研究河段的洪水传播特性。该研究对于认识汉江上游特大洪水的演进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流域的洪水设计、洪水预测及防洪减灾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与科学支撑。

  • 面向子流域单元的典型黄土地貌分类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格网DEM的数字地貌形态类型自动划分是当前地貌研究的热点。根据基本分析单元的粒度大小,可将现有的分类方法划分为以栅格为分析单元和不规则坡面多边形为分析单元。然而,上述两种方法都无可避免地存在分类结果中地貌实体不完整性的问题。本文将分析单元提升至小流域级别,提出面向 “细胞”级的微小尺度的子流域为分析对象的分类思想,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子流域地理属性数据库,依据研究区已有的地貌资料,遴选出高程、起伏度、平均坡度、坡谱偏度4个核心分类指标,采用层次分类法,设定相应的地形因子阈值,将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划分为:河漫滩、黄土残塬、黄土台塬、陡坡冲沟、墚峁状丘陵沟壑、石质小起伏平缓中山、石质小起伏陡峭中山以及水域等8大类型。分类结果最大程度保证了地貌实体的相对完整性,与用GPS进行的实地采样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案的分类精度达到88.19%,可望成为基于面向子流域单元进行数字地貌分类研究的有益探索。

  • 秦岭南北区域夏季极端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化学 提交时间: 2019-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1960—2016年秦岭南北地区47个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与同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面积指数、强度指数、西伸脊点、脊线位置数据,统计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指数与副高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从整体上看,各极端降水指数与面积指数、强度指数总体成正相关;与西伸脊点总体上成负相关,但会出现一些异常年份和负相关年份;而各极端降水指数与脊线位置的关系呈现正负相关交替的现象。年代际分析和M-K检验表明,副高指数、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了增强、增大的突变。②把秦岭南北划分为4个区域后,无论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当面积指数、强度指数偏大,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秦岭以北、秦岭以南和汉水流域中部趋于干旱,汉水流域东西部和巴巫谷地极端降水偏多;反之,相反。这样的极端降水格局应是秦岭等山脉对副高在气候上的响应结果。③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偏多年与面积指数偏大、强度指数偏强、脊线位置偏南、西伸脊点偏西相联系,反之,相反。副高西伸可能是秦岭南北地区极端降水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 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发展——以新疆阿克苏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化学 提交时间: 2019-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5年统计数据,运用熵值法、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模型,研究新疆阿克苏市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①阿克苏市城镇化水平在研究期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得分值从1990年的0.046增加到2015年的0.330,但总体水平不高。不同时期城镇化水平发展速度有所差异,1990—2004年缓慢发展,2005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水平得分值较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于其他城镇化水平,经济城镇化对推动阿克苏市城镇化起主导作用。②耕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在研究期呈先缓慢增长后缓慢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1990—2009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缓慢上升,得分值为0.129~0.193;2010—2015年缓慢下降,得分值为0.191~0.167。耕地社会投入水平、利用效率和持续状况波动较大,2008年开始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导致研究后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出现下降趋势。③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协调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0—2011年协调度等级从轻度失调发展为优质协调,2012—2015年下降到濒临失调状态。协调发展度从1990年的0.42上升到2012年的0.78,2013—2015年下降到0.75,协调发展度等级从1990年的濒临失调发展类转变为2015年的中级协调发展类,1990—2010年为城镇化滞后型,2011—2015年为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

  • 1960—2015年山西省“数九”时节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山西省2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近56 a“数九”时节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近56 a山西“数九”时节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最高气温上升趋势最大,约为0.5 ℃·(10 a)-1。就平均气温变化而言,“五九”变化趋势最大,约为0.703 ℃·(10 a)-1,就分布而言,“四九”值最低,“五九”开始回暖,“六九”回暖幅度最大。20世纪90年代前后各“九”各项平均气温对比发现,最低值延后,回暖时间提前,“数九”冷期缩短。(2) “数九”时节气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晋南山间盆地、河谷区,以运城盆地最为明显,低值区主要分布于以晋东北五台山为中心的山地丘陵区,增温幅度分布情况大致与此相反。(3) 在1990年左右气温均出现暖突变,平均最高气温突变前后变化最大,约为1.73 ℃。(4) 气温周期变化明显,均存在4~8 a短时间尺度周期。本研究填补山西省 对“数九”时节气温变化研究的空白,为山西省气候资源评价和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GFI模型的西安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2000—2015年西安市能源消费量数据,采用碳排放模型和GFI模型,分析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探讨西安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拉动与抑制要素的互动关系及影响。结果表明:(1)西安市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煤炭、原油消费为主要碳源。(2)能源利用结构正在发生转变,低能耗低碳排的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传统能源利用量正日趋减少。(3)经济发展要素和人口要素是西安市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能源结构要素拉动效应不显著,短期内不易改变;能源强度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增强态势,但效果不明显。最后提出西安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减排建议。

  • 2000—2020 年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 水源涵养时空变化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时空性、生态性和整体性原则,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以及2020年5期研究数据,利用 RSEI模型和InVEST模型评估汾河流域20 a的生态环境质量及水源涵养量的动态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二 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RSEI良好级面积增幅较大(23.6%),优级增加了1.9%,主要分布于汾 河流域西部和东部地区。(2)2020年水源涵养总量为228.9108 mm,相比于2000年增加了23108 mm,主要分布于上 游水源地,中下游的中部地区水源涵养量较低。(3)RSEI和水源涵养量二者的正相关性区域面积占78.42%,负相关 性区域面积占21.58%,总体呈现出正相关性。汾河流域20 a来生态环境持续变好,良好和优面积逐年增加,差和较 差面积逐年下降,中等级呈现波动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高,上游水源地的水源涵养量明显增 加,中下游中部地区较低;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与水源涵养正相关性区域面积比例最大,水源涵养能力提高能够促进 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也能促进当地水源涵养能力的提高;存在21.58%的区域二者关系呈现 负相关,主要与二者的主导因素有关。

  • 干旱绿洲农业区村庄多功能特征与类型划分研究 ——以临泽县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村庄是最能直接体现乡村经济社会活动规律的单元,落实到村级层面的功能类型划分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采用熵权法、泰尔指数及优势功能模型,构建适用于村庄发展功能识别与类型划分的研究思路,并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临泽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干旱绿洲农业区总体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和生态保育为主的国土空间格局,村庄形成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工业加工、商贸旅游、劳务输出、生活保障等多功能地域综合体,其中农品生产和生活保障功能总体空间差异较小,而非农生产功能空间差异较大。村庄因资源禀赋、规划引导、政策驱动和社会需求差异形成不同的优势功能类型,空间上呈现外围生态、沿河种植、中部农牧、临城劳务,文旅、商旅、生活保障以政府驻地及附近村庄为主的分布规律,并形成非农生产功能镶嵌于农业生产功能之中、生产生活功能被生态保育功能包围的分布格局。通过自上而下 主体功能统筹与自下而上经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村庄发展功能识别和类型划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实践指导价值,在巩固国家主体功能定位、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同时,可以调整优化县域资源要素配置,实现村庄发展功能互补与功能协调。

  • 基于 WRF 模拟的 2017 年帕米尔高原降水特征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21-12-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帕米尔高原是中亚最重要的水源地,但因其较高的海拔导致降水数据极其缺乏,限制了对 帕米尔高原大气降水和水文过程的认识。为认知帕米尔高原降水的空间分布,使用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以 6 km 的高分辨率模拟了 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11 月帕米尔高原大气降水的时空分布,模拟结果揭示了帕米尔高原高大地形对水汽输送的阻滞作用,造成帕米尔高原各季节降水主要分布在迎风坡上。在冬季和春季,降水主要发生在帕米尔高原西侧迎风坡,降 水整体上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降水区集中在海拔3000~5000 m 处,高海拔地区降水量高出平原地区数倍之多。而夏季降水主要出现在帕米尔高原的南麓,因高原的阻挡,夏季风不能深入到高原 内陆,造成夏季高原顶部降水量不足 100 mm。

  •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及空间优化 ——以西安市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是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福祉的基础,同时对区域 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建成区为例,基于 2018 年遥感数据、统计数据和实地 调研等多源数据,构建粮食需求、水资源需求、固碳释氧、空气净化、高温调节、减弱噪声和休闲娱 乐服务需求测算模型,并应用 ArcGIS 等分析工具,对研究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 structure,UGI)服务供需空间匹配关系进行评估和分析,最后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源地 和生态廊道,对西安市 UGI 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西安市建成区 UGI 分布不均匀,破 碎化程度高,连通性较差。UGI 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小于居民对服务需求总价值,在空间上 表现为显著不匹配性。(2)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存在差异,高温调节服务、空气净化服 务和休闲娱乐服务供大于求,匹配状况较好;粮食供给、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减弱噪声服务供小 于求,供需赤字。(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随着人口集聚程度的提高,大 部分生态系统服务(如高温调节、减弱噪声等)供需的空间匹配程度显著下降,在空间上表现为由 城市中心的严重失调向边缘的良好匹配渐变。(4)研究区生态源地斑块面积较小,破碎化程度高, 连接度低,UGI 网络缺乏主干生态廊道。通过构建由沿渭河、秦岭北麓 2 个生态走廊,沣河、潏河、 灞河等 7 个生态保育区及沿道路绿化带等组成的 UGI 网络,可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关系更趋 协调。

  • 陕西横山 L2 以来风沙/黄土沉积序列的粒度端元 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提交时间: 2021-10-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受气候振荡的影响,沙漠边界多次往复摆动,在地层中留下了黄土、古土壤与古风成沙的迭 覆沉积。通过传统粒度参数和端元分析模型方法对陕西横山 HS 剖面 L2 以来风成沙—沙质黄土— 沙质古土壤所蕴含的粒度成分、相应的沉积信息和沙地进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HS 剖面粒度组 成不同于黄土区,以极细砂(31.07%)、细砂(30.20%)和粗粉砂(23.38%)为主,具有大小混杂的宽粒 级范围的明显特征。因此在黄土区具有全球古环境意义的粒度指标未必适合本区,运用参数化端 元分析模型对本区粒度指标进行分离,以期得到适宜本区的气候环境指标。其中,端元 1(EM1)的 众数粒径为 8.93 μm,反映了西风环流的信息;端元 2(EM2)的平均粒径为 32.82 μm,很大程度上间 接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端元 5(EM5)的平均粒径为 235.46 μm,是极强冬季风或强风暴的 替代性指标,其含量反馈当时冬季风的强烈程度。由此,研究认为陕西横山自 L2 以来发生了 5 次沙 地扩张和 3 次沙地后退事件,其中风成沙层为强烈冬季风环境引发毛乌素沙地扩张时堆积的;而冬 季风强度大为减弱时,沙丘迁移被沙尘堆积所取代,形成沙质黄土层;古土壤层是在冬季风相对萎 缩时发育的。冰期形成的风成沙层对目前区域沙漠化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保护全新世形成 的土壤层是防治区域沙漠化的重要措施。

  • 黄土高原地区农村贫困空间演化及偏远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4-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基于统计数据和时间距离数据,采用全局自相关、分组分析等 方法探讨 2010—2015 年黄土高原地区农村贫困的时空格局分异,并运用区位偏远度模型对农村贫 困水平和类型的偏远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村贫困深度比贫困广度问 题更为严峻,贫困类型以“双低”和“低广度高深度”型为主,农村贫困发生率和缺口率高值区呈现 区域差异化特征。(2)农村贫困整体处于渐弱型发展路径,“双高”型区县比重显著下降。贫困发生 率高值区向六盘山区逐渐收缩,贫困缺口率高值区在燕山—太行山区形成局部热点。(3)集中连片 特困区与农村返贫区高度重叠,广度返贫区集中分布于宁夏六盘山区和吕梁山区,而深度返贫区 则集中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区。(4)在当前城乡地域系统中,各区县距中心城市的区位偏远度与贫 困发生率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贫困缺口率未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距省会城市极偏远的区县应 关注邻近地级城市发展的正向溢出效应,在交通建设上注重强化其与地级城市的公路联系。

  •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 2005 年和 2015 年人口数据,运用收缩指数、地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不 同地理尺度下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现象与地域分异格局,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驱动力差 异及机理。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县级与地级行政单元下人口收缩比例均较高,单一地理尺 度识别人口收缩存在偏差。(2)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收缩现象在区域-省-地级市尺度均符合“核 心-外围”模式,核心区域(城市)人口集聚,边缘地区(县)人口流失。(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城乡 发展不平衡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人口集聚与流失的主要诱因。地级市收缩型主要受城镇化和工业 化水平驱动,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人口收缩;地级市局部收缩型处在社会-经济高速 发展时期,内部要素分配不均导致内部局部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