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过敏性紫癜肠道菌群的变化及意义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2-09-13 合作期刊: 《中国全科医学》

    摘要: 背景 目前国内外有一些关于过敏性紫癜患儿较健康儿童肠道菌群变化的研究,但研究数量不多,且尚未见关于紫癜性肾炎患儿疾病早期的肠道菌群的相关报道。目的 研究儿童过敏性紫癜肠道菌群的变化,探讨过敏性紫癜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自2019年07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37例过敏性紫癜初治患儿作为研究组(A组),另外选择1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B组);并对过敏性紫癜患儿随访6个月,根据有无肾损伤进行分组,无肾损伤患儿为A1组,有肾损伤患儿为A2组,也就是紫癜性肾炎组。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所有入组对象的肠道菌群进行测序及分析,利用LEfSe分析找到组间差异显著的物种。结果 ①PCoA分析显示A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与B组有差异,Adonis分析表明,A组与B组两组之间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44,P=0.005)。PCoA分析显示A1组、A2组和B组三组之间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均有差异,Adonis分析表明,A1组与B组两组之间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86,P=0.006),A2组与B组两组之间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61,P=0.006),A1组与A2组两组之间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043,P=0.045)。②LEfSe分析显示,A组和B组进行比较,A组中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金黄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Agathobacter和罗斯伯里氏菌属(Roseburia)的微生物显著降低,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和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的微生物显著增加(LDA>4.0);A1组和A2组进行比较,A1组中纺锤状细菌属(Christensen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微生物显著增加,A2组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罗斯氏菌属(Rothia)的微生物显著增加(LDA>4.0)。结论 ①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表现为肠道菌群中产生丁酸的有益菌减少,而机会病原体增多,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有关。②在疾病早期紫癜性肾炎患儿的肠道菌群已经与过敏性紫癜无肾损伤患儿出现差异,疾病早期时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与紫癜性肾炎的发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