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氮量对间作小麦蚕豆根系分泌大豆异黄酮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1-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 采用小麦//蚕豆、蚕豆单作、小麦单作3种种植方式, 研究了不同生育期不同氮水平(低氮、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单间作小麦和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的变化, 为进一步探明间作增产和控病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随施氮量增加, 小麦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均减少, 小麦拔节期(出苗后60 d), 与低氮处理相比, 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单间作小麦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减少28.9%、72.7%和18.9%、122.1%。与低氮相比, 常规施氮和高氮处理下, 分枝期(出苗后60 d)间作蚕豆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减少30.7%和53.5%, 单作差异不明显; 开花期(出苗后95 d)间作蚕豆分别显著减少38.5%和124.4%, 单作分别显著减少43.0%和67.2%; 结荚期(出苗后131 d)间作蚕豆分别显著减少40.2%和123.5%, 单作分别显著减少53.8%和75.6%。间作可以提高作物根系大豆异黄酮的分泌量。与单作相比, 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 拔节期(出苗后60 d)和开花期(出苗后95 d), 间作小麦根系分泌大豆异黄酮的量分别显著增加22.5%、35.6%和28.8%和7.9%。与单作相比, 低氮和常规施氮条件下, 分枝期(出苗后60 d)、开花期(出苗后95 d)和结荚期(出苗后131 d), 间作蚕豆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分别显著增加44.2%、12.8%, 39.8%、46.0%和16.0%、27.0%。总之, 间作种植和施氮量均影响作物根系大豆异黄酮分泌量。

  • 苯甲酸胁迫下间作对蚕豆自毒效应的缓解机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苯甲酸是引起蚕豆连作障碍的主要自毒物质之一。本文采用水培试验, 研究了不同浓度苯甲酸[C0(0 mgL1)、C1(50 mgL1)、C2(100 mgL1)和C3(200 mgL1)]处理对与小麦间作的蚕豆幼苗生长和枯萎病发生的影响, 从生理抗性角度探讨小麦与蚕豆间作对缓解苯甲酸自毒效应的机制, 为合理利用间作缓解连作障碍,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与C0 处理相比, 不同浓度苯甲酸处理均显著抑制了蚕豆幼苗的生长, 并且随处理浓度升高, 抑制效应增强; 同时显著提高了蚕豆枯萎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蚕豆根系和叶片的MDA含量显著提高,但抗氧化酶(POD 和CAT)活性和病程相关蛋白(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均随苯甲酸处理浓度升高而降低。表明不同浓度苯甲酸处理均显著抑制了蚕豆的生长, 降低蚕豆的生理抗性而促进枯萎病发生。与单作蚕豆相比, 蚕豆与小麦间作显著提高了苯甲酸胁迫下蚕豆的地上部干重(17.0%~47.1%), 降低了发病率(11.1%~25.0%)和病情指数(20.0%~42.1%); 蚕豆根系和叶片中POD 活性分别提高12.9%~16.9%和9.3%~24.9%, CAT 活性分别提高10.3%~54.0%和6.6%~20.5%, 蚕豆根系的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分别提高4.7%~13.1%和6.7%~15.8%, MDA 含量分别降低19.5%~25.4%和20.5%~29.9%。C2 处理下间作提高抗氧化酶和病程相关蛋白活性的效果最好, 抗病效果最佳。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通过提高蚕豆的生理抗性而减轻苯甲酸引起的枯萎病危害, 促进蚕豆生长, 是缓解苯甲酸自毒效应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