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度修正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潜热、CO2 通量及其能量闭合度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本文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试验站2013—2014 年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与大气之间CO2、水汽和能量交换进行测量, 分别对潜热和CO2 通量进行两种密度修正(WPL 修正和Liu修正)并进行对比, 计算了两种密度修正前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的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 WPL 修正与Liu修正可以提高潜热通量, WPL 修正后夏玉米田潜热通量约提高6%, 冬小麦田约提高2%; Liu 修正后夏玉米田提高不足1%, 冬小麦田提高约2%。因此WPL 修正对于夏玉米田潜热的修正效果明显优于Liu 修正, 而对冬小麦田潜热修正两种方法效果相同。两种修正方法对于CO2 通量具有降低的修正效果, WPL 修正后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CO2 通量分别降低3%和4%; Liu 修正后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CO2 分别降低2%和3%。可以看出,WPL 修正和Liu 修正对CO2 通量修正前后差别非常小(差距均为1%)。通过对青岛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能量闭合度的分析, 发现密度修正可以提高能量闭合度, 但不同下垫面有不同的修正效果。裸地情况下, WPL修正可以提高能量闭合度约2.53%~9.76%, 夏玉米田为4.05%, 冬小麦田为1.35%; 而Liu 修正对裸地能量闭合度的提高小于2.53%, 对夏玉米田和冬小麦田提高约为1.35%。显然WPL 修正对于能量闭合度的修正幅度大于Liu 修正。能量闭合度大小关系为裸地Ⅰ(夏玉米出苗前)>裸地Ⅱ(冬小麦出苗前)>夏玉米田>冬小麦田。

  • 建设“滨海草带”的科技缘由、内容与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我国既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也要确保饲料粮安全。然而,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决定了饲草饲料种植不能“与主粮争地”。利用盐碱荒地种植优质耐盐牧草,发展畜牧业生产,不仅可以满足动物蛋白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可以解决饲草种植面积不足、大量依赖进口的问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利用现代生物种业科技加快耐盐耐涝牧草品种选育,构建配套的滨海盐碱地饲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并研发优质牧草与农作物秸秆混合加工贮藏技术,实现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滨海草带”的建设,将有助于在滨海地区构建起一道生态屏障,对维护滨海生态系统健康、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发展长穗偃麦草,建设“滨海草带”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5-0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长穗偃麦草是一种多年生冷季型饲草,具有耐盐碱、耐涝、耐旱和生物量大等特点。20 世纪 50 年代引入我国后,长期用作小麦远缘杂交的野生亲本。尽管 20 世纪 8090 年代也曾引种,但至今在我国未实现大面积种植,也没有审定品种。2020 年,李振声提出利用环渤海地区的滨海盐碱荒地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为我国长穗偃麦草产业化描绘了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我国长穗偃麦草的产业化背景、主要生物学特性、国内外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并提出了关于我国长穗偃麦草产业化发展的建议:通过建立长穗偃麦草 滨海草带示范样板、商品草生产示范基地和养畜示范场,带动长穗偃麦草产业发展;培育龙头公司,形成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完整产业链。此外,还就加强基础研究、加快自主品种选育、实现种子产业化,加大政策资金及科技人才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滨海草带不仅可弥补我国优质饲草缺口,还可提供生态屏障,保护生态环境。

  • 青藏高原栽培大麦千粒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2-01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千粒重是大麦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青藏高原强辐射、低温、干旱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现代农业所急需的大麦种质资源,但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有关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系统性研究报道。为了揭示青藏高原栽培大麦千粒重的空间分布规律,探明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千粒重(WTS)积累的影响程度,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WTS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的格局,形成了以西藏曲水、堆龙德庆、白朗、乃东、日喀则、扎囊、贡嘎、加查、达孜、谢通门、拉孜、定日为中心的青藏高原西南部和青海海晏、门源、刚察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WTS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WTS的变化呈现出"N"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600.0-3900.0m和4500.0m以上形成2个WTS高值区,这2个海拔区间栽培大麦WTS分别为(49.6815±10.0764)g和(47.9500±0.1732)g;(3)影响栽培大麦WTS的环境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抽穗-成熟期降水量 > 土壤速效钾含量 > 分蘖-拔节期日照时数 > 抽穗-成熟其平均气温 > 抽穗-成熟期日照时数 > 拔节-抽穗平均气温日较差 > 地理经度。

  • 农艺与气候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淀粉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23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为了揭示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影响程度,完善大麦GSC空间分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大麦品种GSC的环境效应,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农艺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和南高北低的格局,并形成了以西藏拉孜、隆子、堆龙德庆、曲水、尼木、定日、萨迦、达孜、扎囊、日喀则、墨竹工卡、贡嘎、琼杰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中南部和以青海共和、贵德、海晏、同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GSC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GSC的变化呈现出"S"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300.0-360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GSC逐渐增加,在海拔4200.0 m与4500.0 m之间达到最高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下降;(3)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穗密度 > 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 > 芒长 > 9月平均气温 > 1月平均气温 > 年日照时数 > ≥0℃积温 > 5月平均气温 > 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 > 8月平均气温 > 6月平均气温 > ≥10℃积温 > 6月平均月降水量 > 5月平均月降水量 > 7月平均相对湿度 > 8月平均相对湿度 > 7月平均气温。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对栽培大麦GSC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型,其次是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对GSC的影响不明显。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农艺因子主要是穗密度和芒长,气候因子主要是拔节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和籽粒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日照和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

  • 农艺与气候因素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淀粉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11-10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为了揭示不同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栽培大麦籽粒淀粉含量(GSC)积累的影响程度,完善大麦GSC空间分异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明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大麦品种GSC的环境效应,利用83个样点的地理、气候、土壤、农艺因子数据,研究了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在地理水平方向上,青藏高原栽培大麦GSC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出斑块状交错分布和南高北低的格局,并形成了以西藏拉孜、隆子、堆龙德庆、曲水、尼木、定日、萨迦、达孜、扎囊、日喀则、墨竹工卡、贡嘎、琼杰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中南部和以青海共和、贵德、海晏、同德为中心的青藏高原东北部等2个栽培大麦GSC高值区;(2)在地理垂直方向上,栽培大麦GSC的变化呈现出"S"型分布格局,即在海拔3300.0-3600.0 m以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栽培大麦GSC逐渐增加,在海拔4200.0 m与4500.0 m之间达到最高值,此后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下降;(3)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因子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穗密度 > 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 > 芒长 > 9月平均气温 > 1月平均气温 > 年日照时数 > ≥0℃积温 > 5月平均气温 > 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 > 8月平均气温 > 6月平均气温 > ≥10℃积温 > 6月平均月降水量 > 5月平均月降水量 > 7月平均相对湿度 > 8月平均相对湿度 > 7月平均气温。这一研究结果显示,对栽培大麦GSC影响最大的是基因型,其次是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对GSC的影响不明显。影响栽培大麦GSC的农艺因子主要是穗密度和芒长,气候因子主要是拔节抽穗期的气温日较差和籽粒灌浆成熟期的平均气温,日照和降水的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