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主题模型的科技报告文档聚类方法研究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探索实践以科技报告为文献载体形式的融合主题模型的文本聚类方法,拓展基于科技文献进行技术监测服务的新领域,提出基于科技报告进行语义分析的新方法。[方法/过程]以国家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中的科技报告为数据源,首先基于LDA主题模型对经过文本预处理的科技报告进行主题挖掘,再基于Ward与K-means相结合的聚类算法对包含主题分布信息的文本向量进行聚类分析,尝试提出一种适合科技报告文档聚类的文本挖掘新方法。[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LDA主题模型能有效准确挖掘科技报告中的主题信息,所提出的Ward与K-means相结合的聚类算法对科技报告的聚类效果也优于其它传统聚类算法。

  • 肥料酸化对灌漠土pH 的影响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明确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酸度水肥溶液对灌漠土pH的改良效果,为碱性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本试验设置5个灌溉溶液pH:A1(1.5)、A2(3.5)、A3(5.5)、A4(7.5)(对照)和A5(9.5),两个灌水量W1(1500 m3·hm-2)和W2(3000 m3·hm-2),两个施氮量N1(450 kg·hm-2)和N2(900 kg·hm-2),共20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与灌溉溶液pH显著正相关,A1处理下0~5 cm土层土壤pH可降至7.16~7.4,相比A2、A3、A4、A5四个处理降低了0.45~0.81,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增加灌水量或施氮量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3)土壤pH在灌溉溶液的当天最低,然后慢慢恢复,且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土壤pH越来越低。(4)各处理下土壤pH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A1处理下0~5 cm、5~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土壤pH分别为7.27、7.67、7.84、7.98、8.08,土层间差异最大。酸性溶液能显著降低灌漠土pH,不论是灌溉溶液pH,还是灌水量,或是施氮量,主要是改变了耕层土壤的pH,对底层土壤pH影响不大。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调节溶液酸度,降低碱性土壤pH,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 豫北冬小麦、夏玉米多年需灌水次数及典型生育期需灌水分析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6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研究气候变化情景下豫北地区农业需灌水次数的变化情况, 可为当地灌溉以及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提供参考。本文分析处理近63 a(1951—2013 年)气象数据和新乡七里营站点土壤数据, 结合作物生长参数, 利用降水、灌溉、作物蒸散发与土壤水分之间变化关系, 建立干旱灌水指数模型。此模型中干旱灌水指数(DII)分布在[-1, 1]之间, 小于0 时即干旱需灌水。在现有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 利用干水指数模型计算多年需干旱灌水指数, 并进一步得到灌水次数。选择冬小麦生长季分别为湿润(1985—1986 年)、正常(2004—2005 年)、干旱(1983—1984 年)的3 个典型实际代表年度, 夏玉米生长季分别为湿润(2003 年)、正常(1993 年)、干旱(2009 年)的3 个典型实际代表年, 计算了不同代表年冬小麦、夏玉米作物需水情况。进一步算得到了冬小麦、夏玉米在典型湿润、正常、干旱3 个不同代表年的干旱灌水指数, 并进行了有无灌水的干旱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近63 a 冬小麦夏玉米系统每年需灌水2~7 次不等, 平均需灌水5.1 次。冬小麦和夏玉米湿润、正常、干旱3 个代表年蒸散发量(ETC)分别为489.4 mm、551.4 mm、481.7 mm 和466.1 mm、477.8 mm、529.3 mm。在无灌水条件下典型代表年内, 冬小麦、夏玉米都会遭遇不同程度干旱, 典型湿润、正常、干旱代表年冬小麦分别灌水2 次、3 次、4 次, 夏玉米分别需灌水1 次、2 次、3 次后, 基本可以消除干旱对其正常生长影响。综上, 通过干旱灌水指数来量化需灌溉次数是可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 近10 年(2003—2013 年)需灌水频次变化大, 年际间干旱事件频发, 更好的科学灌溉管理可减少干旱对作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