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溉方式与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秸秆腐熟特征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以杂交籼稻‘F 优498’为试验材料, 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淹水灌溉(CK)、干湿交替灌溉、旱作]下氮肥运筹与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麦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油菜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以及无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 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各时期氮素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 探讨各灌溉方式下秸秆腐熟及氮素释放规律, 明确秸秆腐熟与氮素释放规律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淹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均较旱作有效地协调各时期水稻地上部、地下部生长, 促进各时期氮素吸收利用, 提高稻谷产量; 而水分生产效率则以旱作为最优, 干湿交替灌溉次之, 但差异不显著。麦秆、油菜秆的腐熟与氮素释放效率最高峰均出现在移栽后30 d,但腐熟量与氮素释放量受灌溉方式与秸秆种类的影响; 油菜秆腐熟量显著高于麦秆, 旱作明显高于干湿交替与淹水灌溉; 氮素释放量则以麦秆为最优。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也对水稻各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 淹水及干湿交替灌溉下, 麦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有效协调水稻植株各时期的生长, 促进氮素吸收利用, 最终实现产量的增加; 油菜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则在整个生育期均对水稻生长表现轻微抑制效应; 而旱作模式下麦秆、油菜秆优化施氮模式覆盖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 其中油菜秆覆盖优势明显, 可作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秸秆腐熟量及氮素释放量与水稻根干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移栽后30 d 秸秆腐熟量与稻谷产量、氮素吸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7*~0.29*), 而齐穗期、成熟期氮素释放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1*~0.59**); 同时, 秸秆的腐熟量与氮素释放对水稻根冠比影响较大, 其中以齐穗期最为显著(r=0.27*~0.42**)。协调水稻各时期秸秆腐熟量及氮素释放, 特别是移栽后30 d 氮素释放量是保证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