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乌海市沿两岸沙丘风沙流结构差异与冰面风沙特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研究乌海市沿黄河两岸沙丘风沙流结构差异与冰面风沙特征,开展以黄河西岸-黄河冰面-黄河东岸为路径的风沙观测实验,通过对比分析黄河两岸沙丘风沙流结构、沙尘粒度特征,为黄河沙尘防控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 两岸沙丘总输沙率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东岸输沙率垂直拟合优度较西岸差,风沙流比西岸更容易达到非饱和状态。 黄河冰面裂缝滞留沙尘粒径大于0.19 mm,较小颗粒则输移到东岸,东岸沙丘受矿采区粉尘影响,极细砂粒(0.05~0.1 mm)含量增加,极细砂平均含量东岸<西岸,沙尘平均粒径东岸<西岸。 沿黄河两岸沙丘与冰面沙尘的粒度参数峰度均为宽峰态,沙物质来源相似。

  • 基于SPEI的流域多尺度干湿特征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6-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基于19602020年黄河流域70个气象站点逐日观测资料,利用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计算标准化降水蒸 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研究了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干湿演变及持续性 特征,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流域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时间尺度上,SPEI反映的干湿等级及频率有一 定的差异性,干湿等级以正常和轻度为主;年际变化上,19602020年黄河流域夏季呈不显著变湿趋势,流域年、春 季、秋季和冬季均呈不显著的变干趋势。空间尺度上,夏季以变湿为主,SPEI呈上升趋势的站点占总站点的比例为 64.29%;流域年、春季、秋季和冬季以变干为主,SPEI呈下降趋势的站点占总站点的比例分别为51.43%、62.86%、 64.29%和51.43%。(2)从干湿事件的不同时间尺度看,19701979年为典型的偏干时段,而19601969年为典型 的偏湿时段,干湿事件发生频率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3)从干湿事件的持续性特征看,持续性干旱事件强度 变大,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冬季;持续性湿润事件强度增加,主要发生在秋季。(4)19602020年黄河流域年SPEI呈 下降趋势,主要是由降水量、平均风速及相对湿度的降低共同作用的。

  • 近30 a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脉络、热点及展望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11-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数据,运用CiteSpace和Origin软件计量统计核心期刊、核心学者的基础上,总结近30 a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的基本现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人地关系评价遵循初识-衍生-深化-耦合递进评价的轨迹,应用研究聚焦流域三生空间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与经济发展人地系统与国土空间开发以及人地协调与高质量发展评价。(2) 以系统结构-系统评价-实际应用逻辑梳理研究热点,研究热点由可持续性现状评估向前向的驱动因子与作用机制,以及后向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转变,研究方法从传统的耦合协调分析向立体式可视化的空间分析转变,研究数据趋于集传统数据、遥感数据及大数据为一体的综合应用。(3) 未来研究应在延伸研究领域重视开发工具构建综合集成性研究体系强化区域发展等方向进行优化与深入,以推动人地系统理论纵深发展,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体系提供新视角。

  • 精准扶贫对上游地区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6-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尤其上游地区地处西北内陆,气候、生态环境恶 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脱贫攻坚任务更加艰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农牧民生计资本显著增加,原本处于低水平但比较稳定的生计系统被打破,重构的生计系统能否给农牧民带来稳定收入,无疑是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黄河上游地区501户样本农牧户为研究对象,借鉴生计分析理论,运用双重差分方程模型,分析了精准扶贫政策对农牧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对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贫困户和依赖政策补贴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贫困户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对以非农生产为主要生计方式的贫困户影响不明显,而且区域之间效果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影响精准扶贫效果的因素,发现农牧民家庭人力资本、耕地和草场、社会网络关系是关键因素。因此,着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人力资本、构建多元参与的人际沟通网络是精准扶贫效果得以持续的关键措施。

  • 山西流域“三生”空间重构和降水变化对产水服 务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1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山西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化工基地,近年来,一直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研 究该区域的产水服务可以为黄河流域能源化工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降水变化和三生空间重构 的视角出发,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模拟法,分析了20002020年三生空间变化和降水变化对流域产水服务的 影响。结果表明:山西黄河流域三生空间整体呈现出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格局,生态空间面积略有减少,农业 生产用地缩减明显,工矿生产、城镇生活及乡村生活用地面积增幅明显。2000年山西黄河流域的平均产水量为 89.57 mm,2020年平均产水量为138.01 mm,20002020年产水量有所增加;通过不同情景分析表明降水变化对产 水量变化的贡献率为80.4%,三生空间变化对产水量的贡献率为19.6%。

  • 基于格网GIS的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综合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8 km8 km的格网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社会经济效益4个角度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通过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障碍度诊断模型,探究了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空间上呈中部及西南部较高、东南和东北部中等、西 北质量较低的态势,土地生态质量总体较低,临界安全及危险区域分别占31.4%、27.7%。(2)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高,热点主要分布于治理强度较高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生态保护区,冷点分布于流域西北部,应适当加强上游区域土地生态的治理,消除极端冷点。(3)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主要障碍因子为经济密度、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离生态保护区距离、离水域 距离,应立足区域自然基础和资源禀赋状况,加快绿色创新驱动,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在生态修复和改造时,合理配置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必要时可增设自然保护区。

  • 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的思考

    分类: 水利工程 >> 环境水利 提交时间: 2021-09-01

    摘要: 水是黄河的命脉,河湖生态环境健康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如何实现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全面复苏是当下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采用熵权模型,通过流域河湖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实现了对流域河湖生态环境演变特征评价,分析了黄河河湖生态环境复苏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目标与格局,从而提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的思路。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系统正在由无序发展向有序发展转变;(2)黄河干流统一调度和水土保持等措施对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具有良好推动作用;(3)应协调上下游、左右岸、水域陆域,以生态保护治理、地下水超采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目标,持续促进黄河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的全面复苏。

  • 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分类: 地球科学 >> 海洋科学 提交时间: 2017-02-0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利用2012年12月-2013年9月4个季度的现场调查资料研究了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黄河口邻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0种,包括浮游幼虫19类。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由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双壳类幼体(Bivalvia larvae)、多毛类幼体(Polychaeta larvae)等种类。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夏季最高(60620个/m<3),春季(31228个/m3)和秋季(21540个/m3)次之,冬季最低(7594个/m3)。不同季节浮游动物丰度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春季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出从近岸到外海降低的趋势;夏季浮游动物形成两个高丰度区,分别位于河口邻近海区和河口东部海区;秋季和冬季浮游动物丰度高值区均位于河口东部海区。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从河口到外海升高的趋势,低值区位于黄河口入海口附近海区。相关性分析显示,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与海水温度显著正相关(r=0.212,P< 0.05),表明温度为影响黄河口邻近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 关于加大在中低产田发展草牧业的思考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随着居民对营养健康的要求不断提升,我国牛羊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养殖需求带动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用作饲料粮,畜牧业所需饲草料缺口巨大,进而导致近10年来我国牛羊肉和饲草料的进口量逐年攀升。我国耕地超七成为中低产田,种植传统作物存在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效益较差的问题。我国多个地区的实践证明,通过草-田轮作不仅可以显著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干物质产量,而且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降低含盐量等改良中低产田的作用。由于牛、羊均是吃草为主的家畜,通过实施草-田轮作制度,利用部分中低产田发展人工种草养畜拥有巨大潜力。文章初步测算了3种不同轮作制度下,即相当于每年利用17%、20%、25%的中低产田发展人工牧草,每年分别可以生产牛羊肉1798万吨、2158万吨和2698万吨,分别是我国现有牛羊肉年产量的1.6倍、1.9倍和2.4倍。山东省是我国的牛羊养殖大省,但其人工牧草种植面积却远远不够。文章还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为例,测算了其发展草牧业的潜力,并对中低产田发展草牧业提出了具体建议。

  • 基于EOF和REOF的1470—1911年中下游地区旱涝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通过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1470—1911年黄河中下游地区36个站点的历史旱涝等级序列和矢量化的历史地图,利用EOF、REOF方法分析旱涝灾害空间特征。EOF方法展开的结果表明:前4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1.85%,主要表现为第一、二、四特征向量场呈经向带状分布,第三特征向量场呈纬向分布;第一特征向量场的空间分布均为正值,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旱涝变化具有一致性,但是其余各特征向量场之间特点差异明显,说明在不同背景场和影响条件下,旱涝变化还存在较多局域性特征;REOF展开的结果可将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划分为5个典型的敏感气候分区,这为进一步研究该区旱涝变化的区域性特征奠定了基础。

  • 德氏乳酸菌对鲤皮肤黏液中免疫和抗氧化指标以及皮肤中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主要研究了德氏乳酸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uanghe var.)皮肤黏液中免疫和抗氧化指标以及皮肤中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初重为(15.0±0.5) g的450尾黄河鲤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3组试验鱼分别投喂含德氏乳酸菌0(对照组)、1×105、1×106、1×107和1×108 CFU/g的饲料,饲养8周后,采集皮肤黏液和皮肤,测定皮肤黏液中免疫和抗氧化指标以及皮肤中抗菌肽基因[肝表达抗菌肽1(Leap-1)和肝表达抗菌肽2(Leap-2)]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1×106和1×107 CFU/g德氏乳酸菌组皮肤黏液中溶菌酶(LYZ)、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补体3(C3)、补体4(C4)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皮肤黏液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1×106 CFU/g德氏乳酸菌组皮肤黏液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105、1×106和1×107 CFU/g德氏乳酸菌组皮肤黏液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皮肤中抗菌肽基因Leap-1和Leap-2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1×107 CFU/g德氏乳酸菌组最高。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106~1×107 CFU/g的德氏乳酸菌能够提高黄河鲤皮肤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并能上调抗菌肽基因的表达。

  • 多尺度视角下流域城市信息网络空间结构演化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8-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城市间信息联系更加紧密,空间结构不断重构。本文以2012年与2019年黄河流域内部城市之间及与外部城市相互搜索的百度指数为数据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及空间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本地与全国2个尺度下黄河流域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 全国尺度下的城市点度中心性与本地尺度高度相关,但相较于本地尺度,中心性高值区愈发向东部集聚,空间非均衡性增加,西安市、青岛市核心地位更加突出。(2) 全国尺度下的城市中介中心性与本地尺度不相关,且相较于本地尺度,中心性高值区由西向东转移,空间非均衡性降低,西安市中介效应优势更加突出。(3) 黄河流域内部联系呈现以西安市-郑州市及青岛市-济南市为核心的相关孤立的骨干网络,域外高层级联系愈发向长三角、成渝等南方城市群集中。(4) 相较于本地尺度,全国尺度下黄河流域首位联系空间组织变化不大,第二位联系大多从流域中心或省域次中心转向链接北京市,第三位联系则大多从邻近链接转向择优链接域外中心城市。研究结果可为协同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 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 影响因素探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4-16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黄河流域66个中心城市(市、地区、州、盟)旅游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的面板数据,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2008、2013、2018年为时间节点,对黄 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1)2008年黄河流域95%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中度协调及以上等级;2013年黄河流域60%以上的中心城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调整为高度协调等级,流域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匀分布规律;2018年黄河流域88%以上的中心城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处于高度协调及以上等级。(2)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空间聚类情况逐年调整,流域内上游省(区)冷点显著区不断缩聚,呈组团分布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中部等地区;中下游省(区)热点显著区持续向河南省中部、山东省西部等地区移动并聚拢。 (3)政府对于旅游业扶持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力度及近3 a节能环保支出年均增长率依次 是影响黄河流域2个系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出租车保有量等驱动 因子的影响效应呈现先缓升后减弱的态势,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esearch and develop⁃ ment,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为表征的科技素质教育要素对黄河流域2个系统协调 发展的影响较不显著。本研究探寻了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为进一步提升黄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出理论参考。

  • 数值模拟方法在河流冰塞水位模拟中的应用 ——以三湖河口弯道段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2-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运用开源的河冰数值模型RIVICE模拟黄河三湖河口弯道段2008—2010年开河期的冰塞水位,并进行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研究所使用的流量、水位、冰厚等数据均来自水文年鉴。结果表明,用RIVICE模型模拟开河期冰塞水位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冰塞回水水位对上游边界流量十分敏感,说明了水利工程调控的重要性,研究通过数值模型对冰塞水位进行模拟及演变预测,为水利工程调控和凌汛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 流域 NDVI/土地利用对蒸散发时空变化的影响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3-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基于蒸散发(ET)、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 M-K 检验、Sen 趋势分析等 方法,研究 2001—2015 年黄河流域 ET 时空分布及不同植被覆盖/土地利用下的 ET 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1)黄河流域年均 ET 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具有 较好的一致性;(2)黄河流域 ET、NDVI 均呈现波动式增长状态,土地利用除草地外其他类型面积 均有增加,上中下游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3)流域大部分地区 ET 与植被呈正相关关系,植被变化 是影响 ET 的主要因素之一;(4)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 ET 的响应时空差异比较明显。

  • 沉积物微塑料污染和表征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微塑料(<5 mm)对于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以黄河流域采集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密度浮选的方式提取其中的微塑料,统计了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类型、颜色和粒径分布,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分析微塑料的组成和表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① 微塑料的丰度为15~615个·kg-1(干沉积物),下游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高于中、上游。主要包括碎片类、发泡类、薄膜类和纤维类4种类型,其中碎片类所占的含量最高,为43.35%,其次是发泡类塑料,约占34.08%,薄膜类和纤维类相对较少,两者之和为20.56%。② 不同形状塑料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碎片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聚乙烯,薄膜类的主要成分是聚丙烯,发泡类和纤维类微塑料的主要成分分别是聚苯乙烯和聚乙烯。③ 微塑料的颜色分为透明、白色、彩色和黑色4种,其中透明和白色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3.28%和34.55%。微塑料的粒径特征表明,其粒径范围主要位于1~4 mm,占比为64.8%,<1 mm的微塑料所占比例为16.62%。④ 微塑料表面形貌特征表现为,微塑料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痕迹,具有表面粗糙、孔隙多、裂隙明显等特点。

  • 流域城市创新能力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创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占据核心地位,城市是创新活动开展的主体区域,科学测度城市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及制定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价值。以黄河流经区域中的48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才培养能力、科技研发能力、经济支撑能力和环境服务能力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Jenks Natural Breaks分类法、基尼系数、Moran’s I 等数据分析方法,测度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析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及主要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创新能力不高,少数高值城市与其余城市之间得分差距显著,创新能力呈现上、中、下游阶梯式递增趋势。(2)以朔州—陇南为线,城市创新能力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状态,且各维度的空间分布与总创新能力趋于一致。(3)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处于较不均衡状态,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正向的空间关联,主要属于低值集聚的空间模式。(4)科技研发能力与人才培养能力对黄河流域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程度较大,其中有效发明数是各城市共同的障碍指标。

  • 流域五大城市群PM2.5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探讨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20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黄河流域5大城市群82个城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16—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环境空气颗粒物(PM2.5)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研究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空间异质性的主要驱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2.5年均值的变化大体呈倒“N”型,季均值变化呈先降后升的周期规律性的“U”型。(2)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黄河下游>中游>上游的梯度递减空间差异格局,并有逐渐下降的趋势。(3)PM2.5演变整体上呈正自相关集聚分布,集聚类型主要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类型。(4)2016年和2020年PM2.5空间分异的自然地理因素比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力更强,交互作用结果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2种类型。(5)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分异探测解释力变化最大的5个因子进行拟合,5 a间各因子对5大城市群PM2.5污染的负效应不断提高,正效应呈下降趋势,空间作用方向及强度上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黄河流域5大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制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流域旅游经济差异及关键驱动因素研究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以旅游专业化水平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经济、创新能力、生产要素、旅游服务、制度政策5个维度构建驱动因素指标体系,基于2008—2020年黄河流域61地市的面板数据,借助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研究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和驱动因素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区域差异随时间扩大,部分年份存在右拖尾现象。(2)旅游专业化水平全局莫兰指数为正,存在空间集聚态势;局部空间集聚类型中“高-高”“低-低”“高-低”集聚区的范围扩大,“低-高”集聚区的范围缩小。从空间角度看,黄河流域旅游经济差异亦扩大。(3)9个驱动因素对旅游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时间上呈现出稳定型、递减型和递增型3种特征。(4)黄河流域上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和旅游服务,中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经济、旅游服务和制度政策,下游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创新能力、生产要素和制度政策。

  • 近30 a 流域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特征及启示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探究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认识城镇用地开发效率,有助于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和高质量发展政策。基于城市空间、人口和经济数据,采用扩展强度指数、差异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1992—2020年黄河流域8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数量和质量的时空特征及启示。结果表明:(1)中心城市平均扩展面积315 km2,下游城市扩展规模大于中上游,济南市、郑州市、西安市和银川市扩展强度较高。(2)各市空间扩展与人口、经济耦合关系呈下游向中上游、中游向上下游递减的分布特征,平均值分别由1992年0.42、0.19提升至2020年0.89、0.81,扩展质量整体向好。(3)城市空间扩展分异是自然区位、经济发展、政策条件等多方面综合驱动的结果。(4)严格落实流域高质量发展政策,科学践行城市开发边界,协调优化城市用地扩展与人口、经济之间相互关系,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