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程心理健康服务:应用、优势及挑战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远程心理服务(Telepsychology)是利用远程通讯技术提供心理服务的新兴心理服务方式, 虽然在COVID-19疫情期间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仍缺乏相关行业应用规范及专业培训体系。现有的远程心理服务三维模型以应用环境、应用领域、应用方式为服务框架, 结合九个应用领域开展远程心理服务。我们根据已有研究提出了以咨询师、治疗方法、远程技术手段为主要因素、以来访者为中心的远程心理服务应用模型。人工智能在远程心理服务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目前, 远程心理服务正以蓬勃的态势极速发展:其在提高心理服务督导效率、减少服务成本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 同时在心理服务从业人员对远程心理服务的接受度、来访者的适应性、重视程度方面也面临着挑战。未来远程心理服务可以在监管体系、从业者培训、远程应用技术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 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特征的关联: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运用元分析法整合探究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特征关联的已有实证研究, 旨在分析两者间的关联, 并同时考察可能影响该关联的其他变量。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50篇, 含84个效应量, 总样本量为7400人。同质性检验结果表明, 纳入研究的异质性较高, 故进一步对各影响因素变量进行了亚样本及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 在不同研究设计类型、被试所处地、样本类型、边缘型人格特征指标、拒绝敏感性测量类型的亚样本下, 二者之间的关联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在横向设计、其他地区样本、混合被试、整体边缘型人格特征、量表法测量时所得的拒绝敏感性与边缘型人格特征间的关联最强; 年龄与女性被试比例对该关联不存在显著影响。未来研究可通过纵向研究进一步揭示二者间的预测方向, 考察拒绝敏感性不同成分与边缘型人格特征间的关联, 并在国内开展探索二者关联的研究。

  • 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的关系:一项元分析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通过文献检索, 纳入文献65篇, 总样本量为8103。异质性检验发现, 选择随机效应模型比较合适; 敏感性分析显示, 使用One-study removed逐步删除异质性较高研究, 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呈显著正相关; 次群体检验表明, 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关系受对比方式的调节与影响, 但不受群体和测量工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正念对自我同情水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 同时随着对比方式的不同对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的关系会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 而群体和测量工具对基于正念的干预与自我同情的关系并无调节效应。

  • Emoji图像符号的社交功能及应用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Emoji是一种从最初模仿挪用日式动漫符号, 到后来日益扩展其使用范围的图像符号体系。自从1999年Shegetaka Kurita创造Emoji以来, Emoji不断获得充实和发展, 目前已成为数字交流中代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线索的主要形式, 并成为全球普遍使用的交流工具。Emoji本身具有有趣、形象、生动和幽默等特点, 在网络交流中具有表达情感、加强表达、改变语气、维持或增进人际关系等功能。同时, 其使用会受到性别、文化、语境和平台等因素的影响。目前, 随着Emoji的不断发展和广泛使用, 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至网络交流之外的心理测量、商业营销、法律判决以及情感分析等领域, 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1)进一步探索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2)加大对Emoji在其他领域中应用情况的进一步研究; (3)更加深入探索Emoji的神经生理机制; (4)从认知加工角度来探讨Emoji在网络交流中的积极效果。

  • 时间感知在跨期决策中的作用——时间决策模型的新探索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时间”是跨期决策的“必需品”, 人们感知到的延迟时间决定跨期决策的结果。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长度感知”、“时间资源感知”和“时间框架感知”是时间感知作用于跨期决策的主要方式。时间感知的神经作用机制包含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两种。“对数/指数时间折扣模型”、“感知时间基础模型”及“多模态漂移扩散模型”解释了时间感知的作用方式。然而, 现有理论模型还存在诸多局限, 主要包括“长短时距预测偏差”和“实际决策与预期决策偏差”两个方面。因此, 深入探讨时间感知影响跨期决策的基本方式, 分析现有理论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整合的机制框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研究亟需进一步整合时间感知的理论模型, 开展脑机制与应用方面的研究, 从深层揭露时间感知的作用本质, 帮助个人与社会更理性地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