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钱者东
  • “十五五”时期我国生态地区的战略格局与优化

    分类: 统计学 >> 社会统计学 提交时间: 2024-05-1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空间持续扩张、植被覆盖显著增加,人口呈总量减 少、城镇人口增加双向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步提升、人地关系紧张状态 总体缓解。“十五五”时期,坚持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的功能定位,稳固生态系统供给、调节、 支持及文化服务规模;同时,更加注重其服务质量提升,形成更具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生态基底, 并兼容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态产品开发利用功能,形成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包容性保护方式。 “十五五”时期,生态地区不仅是国土空间新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还将是国土空间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优化建议:从战略格局层面,增强生态安全屏障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空间联系与供需互动,筑牢国家生态 安全屏障,优化重点生态功能区格局,整合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分类提升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质量、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积极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加快形成精细化分区管控 体系、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重点,以高水平保护支撑生态地区高质量发展。

  • 我国哺乳动物就地保护状况评估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5-29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自然保护区被公认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基于全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哺乳动物种群数量的分布情况,在全国尺度上对自然保护区内591种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了评估。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将我国哺乳动物就地保护水平划分为"有效保护" "较好保护" "一般保护" "较少保护" "未受保护" "保护状况不明" "未予评价"等7个等级。结果表明,除未予评价的35种外,其余参评的556种物种中,共有534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占总数的90.36%。其中有效保护、较好保护、一般保护、较少保护的物种分别有145、60、100种和229种,分别占总数的24.53%、10.15%、16.92%和38.75%。此外,有22种物种保护状况不明。针对不同保护体系中的哺乳动物的就地保护状况进行评价,研究共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0种和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427种,其中分别有109种和409种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总体来说,虽然有90.36%的哺乳动物在保护区内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但保护状况良好(包括有效保护和较好保护)的比例明显较低,保护状况仍然不容乐观,保护力度有待加强;对于保护状况不明的物种,有必要对保护区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科学考察以进一步确定其保护现状;对于确未受到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的物种,需要通过完善保护区网络,将其纳入自然保护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