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7-10-20
  • Organization and Exploration Fined-grained Historical Knowledge on Contemporary China Based on Semantic Mining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摘要: China has a huge volume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on its contemporary history. Lots of valuable knowledge are hidden in those resources and cannot be utilized easily. It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mine the implicit semantic knowledge scattered in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resources and to reorganiz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facts in a fined-grained manner, so that can help user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which is called “Mining down, Organizing up”, to semantically represent and organize historical knowledge on contemporary China hidden in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text. Based on the proposed historical ont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this method extracts knowledge objects and facts from the unstructured historical text items by utilizing text mining technologies, represents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semantically enriched way, and interlinks the related historical knowledge objects and facts to form a historical knowledge network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By min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network, the authors get more valuable patterns from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which could be used to form the new organization scheme to reorganize the historical knowledge in a more vivid way. Based on this method,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system which can represent and organize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a fined-grained manner, support user to explore historical knowledge by providing functions such as semantic retrieval, historical objects and facts clustering, visualization navigation, association analysis, and chronicle facts reconstruction etc.

  • Inertia Tensor for MORVEL Tectonic Plates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The NNR(No一Net-Rotation)一MORVEL(Mid-Ocean Ridge VELocity)56 is a set of angular velocities describing the motions of 56 plates relative to a No-Net-Rotation reference frame. These plates can he adjusted in terms of non-overlapping polygonal regions,separated by plate boundaries on a unit sphere. During the calculation on the kinematic parameters for these 56 plates in a NNR reference frame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ITRF) velocity field,the geometric parameters of tectonic plat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an absolute plate motion model based on space geodesy results. The computational method for these geometric parameters implemented as a FORTRAN90 program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allowing an evaluation of the area and the inertia tensor of a polygonal region on a unit sphere. This program is mainly built on a triangulation algorithm and the adaptive Simpson’s double integral method for spherical polygons,which produces highly reliable results for all 56 modern plates.

  • 低频射电天线数字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自天文观测进入全波段观测时代以来,全波段中的低频射电信号是新的重要观测波段以及研究窗口。鉴于此波段的信息对于研究太阳以及行星的射电爆发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人类对此频段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现在欧美一些国家以及我国都已经适时地开启了相关研究。目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已经开启了此项目的建设,现已有4台低频射电天线可以测试使用。其低频射电天线阵可以和云南天文台已有的lOm太阳射电望远镜以及 11 m太阳射电望远镜配合使用,用于更精确地观测太阳或者其他行星的射电信息。设计首先由A/D板卡接收来自低频射电天线的低频天文信号,接着A/D板卡把转换的数字信号以差分信号的形式传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板卡;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对数据整合处理,通过异步先入先出队列( First Input First Output, FIFO)跨时钟域的形式把数据通过千兆以太网以UDP协议的形式传至PC端;然后PC端设计的软件对传输来的数据做加窗和快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并显示。

  • 近地层臭氧浓度增高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FACE 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利用稻田开放式空气中臭氧浓度增加(FACE, Free Air gas Concentration Enrichment)平台, 以常规粳稻‘武粳15’和杂交粳稻‘陵风优18’为供试材料, 设置大气背景臭氧浓度(Ambient)和高臭氧浓度(比Ambient 增高21%, 模拟21 世纪中叶臭氧浓度)两个水平, 研究臭氧胁迫对大田生长水稻成熟期稻米加工、外观、蒸煮/ 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种间差异。结果表明, 近地层臭氧浓度增高使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精米率降幅达显著水平。与Ambient 相比, 臭氧胁迫使两品种稻米垩白米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平均分别增加15.0%(P=0.10)、42.0%(P<0.05)和60.5%(P<0.05)。臭氧胁迫使稻米胶稠度平均降低7.1%(P<0.05), 但对两品种稻米直链淀粉和糊化温度均无显著影响。稻米RVA 谱测定结果显示, 臭氧胁迫对稻米最高黏度值、崩解值、冷胶黏度值、消减值和回复值均无显著影响。臭氧胁迫使两品种稻米蛋白质浓度呈增加趋势,但均未达显著水平。方差分析表明, 多数情况下, 两品种间稻米诸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 但品种与臭氧的互作对所有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影响, 说明两品种稻米品质对臭氧胁迫的响应无明显差异。本试验在开放稻田条件下运行, 适度臭氧胁迫使稻米垩白明显增加, 胶稠度显著下降, 但对其他米质指标影响较小, 两品种趋势一致。

  • 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旱作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陇中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 采用小区定位试验, 对不同生物质炭输入水平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温室气体(CO2、N2O 和CH4)的排放通量进行全生育期连续观测, 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 6 个生物质炭输 入水平处理下[0 t·hm2 (CK)、10 t·hm2、20 t·hm2、30 t·hm2、40 t·hm2、50 t·hm2], 旱作农田土壤在春小麦全生育期内均表现为CH4 弱源、N2O 源和CO2 源。全生育期各处理CH4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005 7 mg·m2·h1、0.004 7 mg·m2·h1、0.003 6 mg·m2·h1、0.003 3 mg·m2·h1、0.002 7 mg·m2·h1 和0.000 4 mg·m2·h1, N2O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230 5 mg·m2·h1、0.144 1 mg·m2·h1、0.135 3 mg·m2·h1、0.098 9 mg·m2·h1、0.125 0 mg·m2·h1 和0.151 3 mg·m2·h1, CO2 平均排放通量依次为: 0.449 2 μmol·m2·s1、0.447 0 μmol·m2·s1、0.430 3 μmol·m2·s1、0.391 4 μmol·m2·s1、0.408 0 μmol·m2·s1 和0.416 4 μmol·m2·s1。土壤CH4 排放通量随生物质炭输入量的增加而减小; 当生物质炭输入量小于30 t·hm2 时, 土壤N2O、CO2 排放通量随其输入量增加而显著减小, 但当其输入量超过30 t·hm2 时, N2O、CO2 排放通量则呈显著增大趋势。各处理在5~15 cm 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差异显著(P<0.05), 在5~10 cm 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 土壤温度及含水量受生物质炭影响明显; 且CK 处理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及含水量波动最大, 生物质炭输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同土层土壤的水热变化幅度; N2O、CO2 排放通量与10~15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与20~25 cm 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CH4 平均排放通量与5~10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负相关, 与其含水量呈显著性正相关; N2O 平均排放 通量与15~20 cm 土层土壤温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CH4、N2O、CO2 平均排放通量与0~5 cm 土层土壤水分呈显著性负相关。生物质炭的输入能够减小温室气体的排放, 且会因其输入量的不同而异, 因此适量应用生物质炭有利于旱作农田生育期内增汇减排。

  • 种子引发对小麦抗盐及抗旱特性影响综述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小麦是我国北方重要粮食作物, 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受到干旱和盐分胁迫影响, 造成减产。种子引发是在种子萌发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 从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干旱或高盐条件下, 利用引发剂对小麦种子引发后, 种子萌发提前, 幼苗生长发育代谢增强, 抗逆境相关生理指标提升, 作物抗旱耐盐能力增强, 最终产量及质量得到提高。本文阐述了水、有机物、植物激素、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氧化物、无机信号物质等不同种类引发剂对小麦种子引发的作用机理和效果。并总结了种子引发的主要作用机制, 如: 减少植株对Na+的吸收, 增加对K+、Ca2+的吸收, 减少盐分对生长造成的阻碍; 促进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和积累, 细胞内维持高渗透压, 有利于根系吸水; 诱使胁迫条件下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酶的合成增多、活性增强, 有效清除活性氧, 维持细胞内氧平衡; 调节植物内源激素合成与运输从而使激素水平处于更加适应胁迫条件的平衡状态等。并讨论了引发剂与植物逆境生理研究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展望了种子引发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 安徽省粮食安全及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安徽省从一个灾害频发的穷省, 经过60 多年的艰苦奋斗, 目前具有350 亿kg 的粮食生产能力, 是解放初期63.9 亿kg 的5.5 倍, 已经成为我国五大粮食调出大省之一, 粮食总产到2020 年有望达到400 亿kg, 在我国农业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安徽省农田水利建设薄弱、多数地区靠雨养农业, 中 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左右; 农业机械化发展缓慢, 农业管理粗放, 单产普遍较低; 远远没有发挥其自然资源禀赋的生产潜力, 是我国未来中低产田重点改造的地区。本文提出安徽省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是: 在绿色提质增产增效的总体方针指导下, 在区域治理方面, 重点改造淮北砂姜黑土中低产田面积, 扩大建设淮河流域吨粮县市; 在区域发展模式方面, 主抓沿江淮(水稻-小麦)和淮北平原(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及深加工主体功能区农业现代化建设, 拓展江淮丘陵发展经济林果业和特色养殖业, 加快发展皖南及皖西大别山区绿色生态产业; 在农业基础建设方面, 突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投资大中型农业机械化普及, 创建绿色提质增效防灾减灾体系;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 继续坚持水稻提升, 小麦高产、玉米振兴, 兼顾油料作物(油菜、大豆)调节; 在作物品种优化布局方面, 淮南地区减籼稻扩粳稻稳定油菜, 沿淮和淮北地区是减弱冬小麦扩半冬性优质小麦, 改中晚熟玉米为中早熟籽粒脱水快优质品种。创建出具有安徽省特色、水热资源高效利用(800~1 000 mm 降水)、投入少、快速改造大面积中低产田、延伸绿色优质高效农产品产业链, 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城市与都市农业通过功能互补与促进机制形成统一系统, 多功能是都市农业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与空间系统之中表现出的显著内涵。但我国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综合实力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差异, 都市农业功能发展的侧重点不同, 因此形成了多样化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评价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现状及合理性, 探究适宜我国不同区域城市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 有助于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发展、因地制宜地制定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战略。如何协调城市功能与都市农业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急需探索的问题。本文应用四维评价模型对我国22 个城市的都市农业生产、经济、社会与生态功能进行定量评价, 并根据四大功能间的不同组合类型, 用系统聚类法把我国都市农业分为10 类多功能发展模式。研究表明: 受我国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东、中、西部地区空间差异影响, 都市农业单项功能发展水平及多功能综合水平在各城市呈现明显的差异, 总体上表现出东、中、西的区域分异现状; 从我国西部城市至中东部城市, 都市农业发展模式逐渐从多功能弱协同模式转向基本协同、协同及强协同发展模式, 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转变为社会生态主导发展模式以及以生态为基础的生产(或经济或社会)功能主导的发展模式。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态功能发展水平都达到了0.40 以上,属于社会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社会功能发展水平都在0.55 以上, 属于经济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经济功能发展水平接近0.80, 属于生产优先发展模式的城市生产功能发展水平达到了0.75。

  • 气象因子对高香气烤烟品种主要香味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为研究气象因子对高香气烤烟品种主要香味前体物质含量的影响, 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对照, 对高香气烤烟品种‘豫烟11 号’在5 个不同地点的主要香味前体物质含量进行了比较, 并分别对2 个品种的香味前体物质与气象因子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豫烟11 号’主要香味前体物质含量在每个地点均显 著高于‘云烟87’。烟叶类胡萝卜素在低纬度地区的含量显著低于高纬度地区, 多酚类物质的含量随着海拔降低、成熟期光照时数增加而逐渐增加, 叶片腺毛分泌物整体上高纬度地区的含量显著高于低纬度地区, 以河南卢氏的含量最高。2 个品种的烟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受成熟期日照时数、旺长期平均气温等光温因素影响较大,而烟叶大田生长期间日照时数的长短对多酚类物质含量影响较大。2 个品种的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和腺毛分泌物含量与气候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趋势有较大差异, ‘豫烟11 号’烟叶石油醚提取物含量受烟叶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影响较大, ‘云烟87’则受平均气温的影响较大。‘豫烟11 号’烟叶腺毛分泌物含量受成熟期日照时数和旺长期平均气温等的影响较大, ‘云烟87’则受伸根期平均气温、成熟期蒸发量和成熟期平均气温等的影响较大。高香气烤烟品种‘豫烟11 号’在选择种植区域时, 应充分考虑成熟期日照时数和旺长期平均气温对品质的影响。

  • BIM技术在北京天坛医院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分类: 土木建筑工程 >> 土木建筑工程设计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摘要: 由中建一局集团公司作为总承包单位承建的天坛医院项目是目前北京市在施体量最大的医院工程,项目伊始就重点发展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除进行基础的施工技术指导外,更把BIM技术应用到项目管理工作当中,为天坛医院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文重点介绍BIM技术在本项目中的应用情况。

  • 我国太阳物理历史观测资料存储方案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天文用户从数据服务得到最佳效果包括这些因素,如天文数据存储方法与数据存储的便利性、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存储服务维护的便利性,这是每一个大中型数据相关项目对数据存储及共享提出的要求。分析了领域型项目的存储需求,不同存储服务架构的差异,提出采用云存储架构并设计了领域云存储服务架构,此架构不仅能满足从数据处理到统一存储、统一对外服务的需求,对用户数据查询服务也有最佳体验。最后涉及了建立灾备系统,及其规范等内容。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安排研究——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集耕地自然质量、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系统, 然而国家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资标准较低, 如何在不饱和投资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是当下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河北省涿州市为例, 采取模型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配对比较法、可行性适宜性组合矩阵, 首先依据基本农田连片度状况, 进行建设区划分, 依据乡镇界线对建设区进行细化, 然后以建设区为基本评价单元, 通过建立建设可行性和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探讨各评价单元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状况, 并根据可行性适宜性组合矩阵进行建设时序安排。结果表明: 河北省涿州市可划分为73 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 其中近期建设区15 个, 总面积11 241.23 hm2, 主要分布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好, 区位条件较优越, 生态景观状况良好, 连片度较高的松林店镇、码头镇和刁窝乡等区域; 中期建设区50 个, 总面积27 054.07 hm2, 其分布较广, 主要分布在义和庄乡等东北部, 高官庄镇、豆庄乡等东南部, 以及西部、西北部绝大部分区域; 远期建设区8 个, 总面积875.98 hm2, 呈零散状分布, 且建设区平均面积较小, 仅为109.50 hm2。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建设区建设可行性、生态适宜性, 以及实际工作开展时所需要的前期和后期经费支持等社会经济因素, 进行建设时序和重点区域选择;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措施改善限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要素, 逐步扩大适宜建设区域; 需要认真决策,选择建设强度低且生态适宜性较好的区域进行试点工作, 与此同时积极扩宽投资渠道, 从而保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

  • 环渤海低平原农田多水源高效利用机理和技术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影响环渤海低平原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本文针对该区粮食生产中水分利用效率低、提升潜力巨大, 同时该区浅层微咸水资源和降水资源较丰富的现状, 以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最近3 年试验研究结果为基础, 综述了在挖掘咸水利用潜力、提高雨水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方面研究工作进展。针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种植, 研究结果显示品种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显著,最高和最低品种差异达20%左右, 通过选用节水高产品种可显著提升产量和WUE; 冬小麦通过拔节期灌溉关键水, 在促进地上部生物量积累同时, 显著促进地下根系生长, 使冬小麦充分利用土壤储水, 实现限水灌溉下稳产高效; 夏玉米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的缩行匀播, 可提升夏玉米苗期单株作物根系所占土壤体积空间,增加水分养分对作物的有效性, 提高夏玉米成苗率和苗期所截获辐射量, 比常规种植产量提高10%左右; 冬小麦在拔节期利用含盐量不大于4 gL1 的浅层微咸水替代淡水灌溉, 产量与淡水灌溉相同; 浅层微咸水替代淡水灌溉并配套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和利用夏季降水淋盐, 可实现微咸水灌溉下周年土壤盐分平衡。通过上述措施实施, 实现以咸补淡、以淡调盐、多水源互补高效利用, 在不影响作物产量条件下可节约深层淡水资源,促进区域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

  • 播期、播量对旱作小麦‘小偃60’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在旱作条件下, 探讨播期及播量对小麦新品系‘小偃60’群体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可为小麦适雨栽培提供技术依据。试验于2014—2015 年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进行, 自10 月15 日至11 月14 日, 每6 d 设置一个播期, 共设6 个播期(T1~T6), 设播量不变(B1)和逐期增加播量(B2)两个处理: B1 为 300 kg·hm2, T1 到T6 播量相同; B2 为随播期推迟播量逐期增加, 每推迟1 d 增加7.5 kghm2, 各播期的播量分别为300 kg·hm2 (T1)、345 kg·hm2 (T2)、390 kg·hm2 (T3)、435 kg·hm2 (T4)、480 kg·hm2 (T5)和525 kg·hm2(T6), 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下‘小偃60’群体性状、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 1)随播期推迟, 出苗时间延长、生育期推迟, 全生育缩短; 播量对生育期无显著影响。2)随播期推迟, 出苗率和单株成穗数逐渐降低; 播量增加, 基本苗及穗数提高。3)随播期推迟, 株高和生物量降低; 播量增加, 生物量提高, 株高无显著变化。4)随播期推迟, 籽粒产量下降; 逐期增加播量后, 11 月2 日前籽粒产量可达6 600 kghm2 以上且无显著差异。5)若随播期推迟增加播量, 前4 个播期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变化, 皆达29 kghm2mm1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小偃60’是一个播期宽泛的品种, 随播期推迟产量下降, 但在一定播期范围内通过增加播量, 提高群体(穗数), 可以获得与适时播种相近的产量, 播量与播期推迟天数的理论关系为y=0.368 2x2+1.193 9x+316.7 (R2=0.983 9)。

  • 土壤微生物对紫茎泽兰生长与竞争的反馈:不同灭菌方法的比较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土壤微生物去除是验证土壤微生物反馈调节入侵植物竞争排斥本地植物群落的重要手段。为了确定土壤微生物反馈效应的最佳土壤微生物去除方法, 以及土壤微生物对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中的反馈作用,本试验比较了添加蛭石和未添加蛭石下, 3 种常见土壤微生物灭菌方式(干热灭菌、湿热灭菌、辐照灭菌)处理的紫茎泽兰单优群落根际土壤对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香茶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未灭菌处理土壤相比,3 种灭菌处理土壤均显著抑制了紫茎泽兰和香茶菜的生长; 添加蛭石灭菌的土壤相对于未添加蛭石的灭菌土壤显著促进了2 种植物的生长; 灭菌土壤添加蛭石的情况下辐照灭菌土壤的两种植物的生物量显著地高于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土壤两种植物的生物量, 其中辐照灭菌下紫茎泽兰的生物量分别比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条件下增加30.8%和66.5%, 香茶菜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109.5%和63.4%。辐照灭菌土壤添加蛭石的处理方式最接近真实地反映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的反馈效应。进一步进行辐照灭菌土壤添加蛭石处理与未灭菌土壤添加蛭石处理的紫茎泽兰与香茶菜混种的盆栽试验, 结果显示, 土壤微生物显著增强了紫茎泽兰对香茶菜的竞争优势, 相对竞争优势度增加16.0%, 说明土壤微生物在紫茎泽兰竞争排斥本地植物的入侵过程中具有正反馈偏利调节作用。

  • 环渤海低平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研究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了解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和平衡状况, 以及土壤肥力现状与变化特征, 对实现养分资源优化管理、地力的持续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5 年、2000 年和2014 年河北省南皮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分析了从1985 年到2014 年县域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平衡状况; 利用1981 年第2 次土壤普查和2015 年实测南皮县域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数据, 探讨了耕层土壤养分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 1985—2014 年南皮县农田养分输入输出均呈持续上升趋势, NPK 养分输入由10 701 t 增加至23 386 t, 年递增率2.33%; NPK 养分来源结构略有不同, NP 来源以化肥为主, 其次是人畜粪尿和作物秸秆有机肥源; 而K素来源主要是有机肥源。农田养分输出以作物吸收为主, 占养分总输出的80%以上, NPK 总输出由1985 年的9 093 t 增加到2014 年的18 846 t, 年均增速2.17%。从养分表观平衡的角度看, 从1985 年到2014 年NP 始终有大量盈余, P 素盈余大于N 素, N 和P 表观平衡率分别16.8%~34.2%和26.9%~65.5%; 若考虑有机氮的有效性问题, 1985—2000—2014 年3 个时段有效氮盈亏率依次为18.1%、6.5%和7.8%, 有效氮平衡由盈余转向亏缺; 而K 素经历了由赤字逐渐向盈余的转变过程, 由1985 年的33.5%赤字发展至2014 年的33.6%盈余。受农田养分平衡状况的影响, 南皮县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发生了显著变化, 1981—2015 年有机质由8.62 g·kg1 增至14.0 g·kg1, 增幅62.4%; 全氮由0.542 g·kg1 增至0.908 g·kg1, 增幅67.5%; 有效磷由2.0 mg·kg1 增加到20.8 mg·kg1, 增加了9.4 倍。而碱解氮和有效钾变化不明显, 分别由70.5 mg·kg1 和141 mg·kg1 增加到71.8 mg·kg1和147 mg·kg1, 相对增幅仅为1.8%和4.2%。建议今后南皮县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重视有机肥和化肥配施, 推广秸秆还田, 通过改进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养分管理中应提倡“稳氮、控磷、补钾”的施肥对策, 避免过多的盈余养分进入环境。

  • 大气折射对射电望远镜高精度指向的影响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针对中性大气的物理属性以及大气折射对射电望远镜指向的影响进行了模型分析和计算,以改进型的“三段式”标准指向改正模型为基拙,着重研究了由大气折射造成高阶指向误差的改正方案,目的是不断提高射电望远镜的指向精度,尤其针对大口径、高分辨率的射电望远镜。在此模型的基拙上,模拟南山观测基地的气候特征,给出合理的计算结果。通过分析和评估这些结果与射电望远镜指向精度的要求,为将来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指向修正提供参考

  • CCD图像拼接试验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为了获得大视场的高精度天文图像,实施了一种望远镜CCD图像的拼接方法。从原始图像到最终合成图像的坐标转换采用了结合星表UCAC4的六常数模型。不同于硬件级的拼接,使用逐个像素的灰度值再分配的方案进行图像融合。进一步采用云南天文台2.4m望远镜拍摄的CCD图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产生较高质量的大视场CCD图像,可以直观地发现运动目标,暗星信噪比有显著改善。高精度的图像拼接还与原始数据扭曲改正的预处理密不可分。与未做扭曲改正相比,图像拼接的位置精度提高了约一倍(约0. 02 pixel)

  • 基于聚类的太阳光球亮点的数据清洗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由于光球亮点尺度小、边缘结构不明显等原因,在识别中一部分发亮的碎米粒不可避免地被误识别为亮点。采用基于划分的K-means算法和基于密度的DBSCAN算法分别清洗所有发亮结构的特征数据,拟将非亮点结构从亮点结构中剔除。首先采用LMD算法和三维联通的思想识别和跟踪亮点,然后提取亮点的7个相关度较低的特征值,包括等效直径、强度、偏心率、亮点边缘位于米粒暗径的比例、速度、运动方式和扩散系数,并在数据标准化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根据90%的贡献率降至三维。最后采用K-means算法和DBSCAN算法对亮点数据进行清洗。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均能清洗非亮点结构,K-mean、算法的正确率为80% , DBSCAN算法的正确率为53%。因此,K-mean、算法能够更有效地区分亮点和非亮点结构。

  • 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光谱扫描观测系统设计

    分类: 天文学 >> 天文学 提交时间: 2017-10-20 合作期刊: 《天文研究与技术》

    摘要: 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 NVST)是国内用于对太阳进行观测和研究的大型科研设备,针对太阳活动区光谱观测的需求,在现有的大色散光谱仪及多波段光谱仪基拙上,设计了光谱扫描设备,并基于C#设计了一套观测控制系统软件,实现扫描设备的运动控制和观测数据的采集。进行光谱扫描观测时,计算机控制扫描设备步进运动,并利用图像采集卡通过Camera Link总线采集CCD/CMOS相机的探测数据,基于多线程技术采集观测数据,将采集的图像数据存储成FITS ( Flexible Image Transport System)文件,并将光谱图像数据处理成灰度图像用于软件界面监视。此套软件已用于1 m太阳望远镜光谱扫描观测,测试结果满足预期功能需求,为后续观测系统功能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