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面孔可信度评价调节:经验迁移假说的提出与验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面孔可信度评价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面部特征、背景环境等附加信息能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调节人们对他人面孔可信度的评价, 但具体的起效和失效机制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经验迁移假说”, 并对两类调节方式的认知机制、经验迁移的边界条件和调节过程进行探究。本研究为深化理解人际信任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 面孔可信度评价调节:经验迁移假说的提出与验证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08

    摘要: 面孔可信度评价对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重要影响。以往研究发现面部特征、背景环境等附加信息能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调节人们对他人面孔可信度的评价, 但具体的起效和失效机制尚不清晰。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提出了“经验迁移假说”, 并对两类调节方式的认知机制、经验迁移的边界条件和调节过程进行探究。本研究为深化理解人际信任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 第三方惩罚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9-13

    摘要: 第三方惩罚(third-party punishment, TPP)指个体作为第三方或者观察者为维护社会规范对违规者所实施的惩罚行为。大量研究为揭示TPP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启示,但鲜有研究关注不同功能性脑网络在其中发挥的整体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TPP相关的研究,对相关理论模型和脑网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TPP的认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地对TPP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进行解释和整合。在该模型中,情绪系统和奖赏系统是TPP的动力来源,认知系统主要负责责任评估以及惩罚的选择;奖赏网络、突显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分别参与不同认知加工阶段。该模型建立了TPP相关研究在心理层面和认知神经层面上的联系,对TPP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机制进行了更加整体、全面的解释。未来可以引入元分析或基于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在不同的背景信息和更加复杂的社交情境下探讨第三方干预偏好以及背后的认知神经机制。

  • 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来自联合评估视角的启示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11-24

    摘要: [目的] 基于联合评估这一新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解释和拓展 [方法]决策领域存在一个经典的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又称评估模式效应), 其解释力最强的广义可评估性理论(GET)强调了评估模式(即背景信息是否存在)的作用。社会认知领域也存在社会比较和社会评价的背景效应, 其著名的包含排除模型(IEM)也强调背景信息的作用, 尤其是目标-背景相似性的作用。背景效应可以类比于评估模式效应,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偏好(上行同化和下行对比)及其反转(上行对比和下行同化)现象。 [结果]可以基于联合评估这一新的视角对背景效应进行的解释和拓展。 [局限] 基于联合评估的偏好反转现象与社会评价和社会比较的背景效应之间也存在不一致,两者影响因素可能存在差别。 [结论]未来研究应该关注背景效应的测量标准、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跨维度作用及其实践应用等方面, 以促进对背景效应的深化理解和两个领域的理论融合和实践结合。

  • 集体仪式促进群体情绪感染的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2-02-25

    摘要: [目的] 基于集体仪式的过程框架,分析集体仪式的三要素即同步动作、共享注意和共享意义与群体情绪感染的关系,以便更清楚阐述群体情绪感染的发生与增强过程。 [结论] 集体仪式通过自我定型和自我锚定增强群体认同,在认同基础上的身份融合促进个体关注群体身份,导致个体的自我表征发生转化,社会自我的突出使其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观点和情感表达,最终增强群体情绪感染。 [局限]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群体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丰富其测量方法。

  • 共情关怀对公平决策的影响——来自ERP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生理心理学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1-19

    摘要: 本研究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和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ltimatum game, UG)考察了共情关怀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实验采用2(状态共情关怀: 有共情关怀vs.无共情关怀)×3(分配公平性: 公平vs.劣势不公平vs.优势不公平)被试内设计, 共37名被试参与实验, 被试作为响应者选择是否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提议。行为结果显示劣势不公平条件下, 有共情情境的接受率高于无共情情境; 优势不公平条件下呈现相反的结果。ERP结果显示: 对于他人提出的优势不公平提议, 无共情情境较有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负的前部N1(anterior N1, AN1), 有共情情境比无共情情境下诱发了更大的P2波幅; 有共情情境下, 他人提出的劣势不公平提议较优势不公平和公平提议诱发了更负的内侧额叶负波(medial frontal negativity, MFN); P3在公平条件下的波幅较劣势不公平条件下更大, 并未受到共情关怀的调节。这些结果表明共情关怀不仅调节了公平决策行为, 还调节了公平加工的早期注意和动机及之后的认知和情绪加工, 但由P3表征的高级认知过程仅受到公平性的调节而不受共情水平的影响。

  • 青少年心理韧性与恶意创造性行为倾向的关系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1-10-08

    摘要: 恶意创造力因其独特的“危害性”而与一般创造力有所区分。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心理韧性由于可以促进一般创造力但对恶意有所抑制,故其对恶意创造力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2个研究考察心理韧性与恶意创造力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心理韧性与应激对恶意创造力的共同作用。结果表明:心理韧性水平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恶意创造性行为,且主要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恶意创造性行为起作用;心理韧性对恶意创造性行为的影响也会受到应激环境的调节,即相对于非应激条件,应激条件下削弱了积极应对方式对恶意创造性行为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有必要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以抵御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并正确引导其创造力的发展。

  • 留学经历的心理获益与心理成本:文化心理学的视角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10-19

    摘要: 海外中国留学生规模庞大、分布广泛、问题频出,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生存境遇不容乐观,其中心理健康、文化适应、社会歧视等问题尤为凸显。本文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梳理留学经历带给个体哪些心理获益和心理成本。研究发现,具有留学经历的人跨文化胜任力更高、人格开放性更高、自我效能感更强,然而留学经历也会导致个体更有可能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社会支持降低、孤独感增加,并且感知到外群体的偏见和歧视。我们将评述这些心理获益和心理成本,剖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以期为留学生心理层面的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问题、理论框架和实证参考。

  •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健康与教育的阶层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8-08

    摘要: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已有的社会阶层心理研究取向中,社会文化视角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提出了解释社会阶层生产和再生产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提升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差异教育方法,这些理论观点为教育与健康的阶层差异提供了超越个体或环境任何单一因素的系统解释,并提供了着眼于社会心理重塑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未来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可能方向包括理论和干预实践的中国化,与其他社会阶层理论和社会公正视角相结合,以及考察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背景的影响。

  • theta频段反映了音节编码过程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16

    摘要: 大脑的神经振荡往往反映了人类的各种认知活动。语言理解的研究发现大脑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的加工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探究语言产生过程中大脑特定频段活动与音节加工的联系。我们通过EEG时频分析技术,采用掩蔽启动范式,考察了23名健康被试在图片命名过程中θ频段的活动与音节加工过程的关系。行为结果发现,当启动词和目标图名称之间存在音节相关时,个体的命名反应时快于音节无关的条件,而音素相关条件的命名反应时慢于音素无关条件。时频结果发现,在刺激出现后的270~460 ms,音节相关条件下个体θ频段神经振荡的能量显著低于音节无关条件,音素相关与音素无关之间无显著差异。综上,我们认为汉语口语产生中大脑θ频段的活动反映了对音节的加工,从神经振荡指标上为音节是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提供了证据。

  • 言语运动系统中前馈和反馈控制整合加工的作用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1-02

    摘要: 口语产生的最后阶段是发声运动,该阶段涉及到言语运动系统中前馈和反馈控制的整合加工。其中,前馈控制指个体自上而下地提取并执行产生目标语音的运动指令,而反馈控制指个体根据发声时产生的感觉反馈自下而上地调整言语运动,感觉目标和感觉预期是联系两者的重要枢纽。基于DIVA(directions into velocities of articulators)神经计算模型,从语言习得和语言产生两个阶段,阐述了前馈和反馈控制整合的认知神经机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听觉反馈如何帮助个体在线控制言语运动和更新前馈运动表征,以及ERP研究中P1-N1-P2成分波相应的认知内涵。此外,总结了影响讲话者前馈和反馈控制的各种因素,包括个体差异、训练经历和任务情境等,并提出这一领域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

  • 句法结构和动词重复影响了汉语句子口语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效应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11-27

    摘要: 研究中采用启动范式和图片描述任务,利用句法选择比率和句子产生潜伏期的两个指标,考察了启动句句法结构、动词是否相同和延时对汉语口语句子产生中句法启动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在选择比率上,句法结构产生的启动效应随延时变化保持稳定,由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相同导致的启动效应的提高量(词汇增强效应)快速衰退,首次为句子产生过程的句法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提供了证据。在句子产生潜伏期上,仅发现启动句和目标句句法结构相同时缩短了句子产生潜伏期,这可能是由于启动句句法结构激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说话者在目标句产生的句法计划和选择阶段都更快引起的。选择阶段的加工影响句法选择比率,而选择阶段和计划阶段共同影响了句子产生的潜伏期,实验结果支持了两阶段竞争理论的观点。

  • 认知还是元认知:口语产生中舌尖效应的心理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8-19

    摘要: 舌尖效应(Tip-of-the-tongue, TOT)在口语产生领域存在认知和元认知两种研究视角。认知视角主要针对口语产生的词汇通达过程,认为信息激活或提取不充分是TOT发生的主要原因。元认知视角则主要关注口语产生的元认知过程,认为个体对目标词提取状态的监测引发了TOT。TOT的元认知过程不仅可以监测目标词的提取状态及词汇通达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提取,而且可以控制词汇通达过程,使目标词在TOT发生后成功地提取出来。两种研究视角在TOT发生的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生理基础方面均存在分离。未来研究应该探讨TOT监测和控制口语产生的作用机制和生理基础,关注汉语背景下TOT发生规律及其对口语产生年老化的积极影响。

  • 汉语图画命名过程的年老化机制:非选择性抑制能力的影响

    分类: 心理学 >> 认知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9-06-25

    摘要: 采用图画-词汇干扰任务考察和比较了青年人和老年人在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的干扰词频效应,以及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对两组人群干扰词频效应和图画命名潜伏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关干扰词的词频影响了青年人的图画命名过程,出现了干扰词频效应,这一效应更可能发生在反应排除阶段,且不受非选择性抑制能力的影响;相比而言,老年人中未出现干扰词频效应,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的音韵表征衰退导致其不能利用干扰词的词频信息,支持了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的传输不足假设。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影响了老年人的图画-词汇干扰任务中图画命名的潜伏期,非选择性抑制能力减弱,图画命名时间延长,表明一般性认知能力的衰退影响了语言产生过程。

  • 负期望条件下的末期效应:情绪动机诱发风险寻求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18-11-16

    摘要: 风险决策中,末期效应指“个体在重复多轮决策任务的末尾冒险倾向升高”的现象,但其内在机制尚不明确。三个实验的结果发现,在实验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期望(负期望值和等期望值)条件下被试在最后一轮的投资均会显著增加,末期效应稳定出现,且不受到最后一轮决策前被试所拥有的代币数量的影响。即,就算在风险选项收益更小的情况下,被试也会倾向于在最后一轮选择高风险选项,且这一效应是参照点独立的,这说明末期效应的出现是源于对情绪满足感的追求。未来研究可从这一点切入,进一步研究情绪影响风险决策过程的机制。

  • 债务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及其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1-31

    摘要: 债务是指个体现在或将来负有向他人或机构还款的法律或道德义务。随着我国居民负债水平的持续上升,它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值得关注。债务引发的债务压力会导致个体有较差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较多的短视行为、消费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并对其伴侣和子女有潜在的影响。债务的影响机制包括两条路径:心理需要受阻和补偿机制以及认知资源损耗机制。未来研究应探究债务的其他心理和行为后果并寻找边界条件,梳理债务的特征维度,拓展债务的研究方法,以及构建解释债务后果的整合理论。

  • 言语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认知机制: 跨语言视角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10-09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在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 音节频率效应(syllable frequency effect)指的是高频音节相对于低频音节的加工优势。综述了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 从影响因素、发生阶段和神经机制等角度阐述了印欧语系和汉语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跨语言差异。基于口语产生的理论模型和合适单元假说, 结合不同语言的固有特性, 分析了音节频率效应存在跨语言差异的原因, 提出了一个有关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作用机制的模型, 为音节在汉语和字母语言口语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音节频率的两种测量方式对音节频率效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 加强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考察, 利用多种实验技术和范式深入探讨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加工的跨语言差异。

  • 信任的遗传基础:来自基因的证据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信任主要受到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采用定量与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现, 与信任相关的基因有催产素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抗利尿素1a受体基因。从生物学内部因素来看, 基因影响荷尔蒙的产生和释放, 荷尔蒙和特定脑区的活动又会影响信任; 从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论来看, 基因在环境与信任之间可能起到了调节作用。未来有必要开展多层面的研究, 从更加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信任的发生发展机制, 进一步确认基因在信任的遗传机制中所起到的作用。

  •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健康与教育的阶层差异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如何缩小健康和教育的阶层差异, 促进社会公平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已有的社会阶层心理研究取向中, 社会文化视角从不同阶层的文化所塑造的不同自我出发, 提出了解释社会阶层生产和再生产的文化循环理论和提升低阶层社会适应水平的差异教育方法, 这些理论观点为教育与健康的阶层差异提供了超越个体或环境任何单一因素的系统解释, 并提供了着眼于社会心理重塑的干预方案以减少健康和教育的不平等。未来社会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可能方向包括理论和干预实践的中国化, 与其他社会阶层理论和社会公正视角相结合, 以及考察社会流动与文化变迁背景的影响。

  • 集体仪式促进群体情绪感染的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心理科学进展》

    摘要: 近年来, 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群体情绪感染, 即群体内部成员间的情绪感染交互过程。群体情绪感染不仅包括个体间的直接情绪感染, 而且受到群体认同、共同行为以及集体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集体仪式的过程框架, 分析集体仪式的三要素即同步动作、共享注意和共享意义与群体情绪感染的关系, 能更清楚阐述群体情绪感染的发生与增强过程:集体仪式通过自我定型和自我锚定增强群体认同, 在认同基础上的身份融合促进个体关注群体身份, 导致个体的自我表征发生转化, 社会自我的突出使其更容易接受群体的观点和情感表达, 最终增强了群体情绪感染。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群体情绪感染的影响因素并丰富其测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