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系统动态学方法的弱信号生命周期建模与仿真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为增强弱信号的内涵研究,对其全生命周期过程下的各阶段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联系进行探寻,以期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理论贡献,同时也为相关组织在开展弱信号管理实践时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过程]在对弱信号概念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意义构建理论给出了弱信号概念界定。随后,通过与信息生命周期、新兴议题生命周期进行类比,提出弱信号生命周期理念。进而采用系统动态学方法开展系统思考,使用因果回路图进行系统建模,运用存量流量图进行仿真模拟。[结果/结论]弱信号生命周期包含4个阶段:侦测、关联、传递、抉择,相应的系统动态学模型所具备的现实性得到验证,且通过情景模拟确认了4个关键辅助变量:外界噪声干扰程度、弱信号分析效率、组织内相互信任程度、决策者信任程度。在整体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弱信号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以及应对策略。

  • 决策失误防范中的情报介入影响因素研究-基于Nvivo 11的质性分析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摘要: [目的/意义]决策离不开情报,探讨决策过程中情报工作的参与、介入,对进行科学决策、避免决策失败具有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形式收集了14名来自企业、政府部门的决策人员和具有情报研究实践经验人员的相关数据,利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的三级编码技术,分析归纳决策过程中情报介入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影响决策过程中情报介入的因素包括情报态度、管理制度、情报文化和情报因素4个方面,并从推广传播、机制建设、情报业务流程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 战略几何学框架下的弱信号理论解析

    分类: 图书馆学、情报学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2-08-02

    摘要: 目的面对建构主义学者的质疑,弱信号内涵需要更具统一性的概括,其理论边界和延伸范围也需要更加明晰地阐述。本文旨在通过系统地文献整合和理论思辨,为弱信号应用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方法 借助战略几何学框架,融入信号哲学和设计思维等理论元素,对弱信号理论体系进行了四个层面的分析和概括。通过点解析重新界定了弱信号概念;通过线解析区分了弱信号相似和相关概念;通过角解析刻画出弱信号的四种创生类型和五条演化路径;通过三角形解析提出用于弱信号量化测度的三角度量表达式。 结果 首先,确定了以感知域、问题域、意义构建和感知者四要素为基础的弱信号内涵表述。其次,明确了弱信号与突发事件、新兴议题、趋势/大趋势、伪信号、虚假信号等概念之间的不同,以及与情报信号、预警信号之间的关联性。第三,发现了弱信号创生和演化的本质在于意义构建下的感知域和问题域互动。最后,构建出由相离度、包含度、相交度和意义构建系数等内容组成的弱信号揭示度概念和表达式。

  • 川西亚高山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7-03-08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森林采伐和恢复是影响森林碳氮储量的重要因素。以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岷江冷杉原始林、粗枝云杉阔叶林、天然次生林和粗枝云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611.18、252.31、363.07 tC/hm2和239.06 tC/hm2;氮储量分别为16.44、12.11、15.48 tN/hm2和8.92 tN/hm2。恢复林分与原始林碳储量在土壤-植被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而氮储量未发生变化。岷江冷杉原始林以植被碳储量为主,恢复林分以土壤为主,氮储量均以土壤为主。乔木层碳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56.65%、17.63%、13.57%和22.05%,土壤层(0-80 cm)分别占32.03%、69.87%、76.20%和72.12%;土壤层氮储量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76.80%-92.58%。植物残体碳氮储量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4.40%-9.83%和2.94%-7.08%,林下植被所占比例最小。空间格局上,岷江冷杉原始林植被部分具有较高的碳储量,应进行保护。3种恢复林分具有较高的碳汇潜力,且地上/地下碳储量较低,表明其碳汇潜力尤其表现在地上部分。天然次生林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较高。

  • 岷江干旱河谷区典型灌木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18-04-14 合作期刊: 《生态学报》

    摘要: 以岷江干旱河谷区6种典型山地灌木[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羊蹄甲(Bauhinia faberi)、白刺花(Sorphora davidii)、锦鸡儿(Caragana arborescens)、三颗针(Berberis sargentiana)、黄栌(Cotinus szechuanensis)]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自然干旱胁迫对苗木叶片抗氧化保护酶活性、膜伤害程度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探讨植物应对土壤干旱逐渐加剧的生理生态适应机理。结果表明,植物不同抗氧化保护酶对干旱胁迫及随之而来的氧化胁迫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各灌木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呈先上升后下降,过氧化物酶在整个胁迫期间表现为逐渐升高,过氧化氢酶的升高则主要发生在胁迫的中后期,表明不同胁迫时期对植物体起主导作用的保护酶不同,三者表现为相互协调的作用方式。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各灌木的丙二醛呈缓慢增加趋势,细胞的膜脂过氧化作用逐渐加强,植物开始遭受一定程度的毒害。沙棘和羊蹄甲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随胁迫的增强呈现先升后降最终回到初始水平的特点,表明植物可以通过干旱锻炼获得一定的抗旱能力。白刺花和黄栌叶片的质膜相对透性在胁迫的0-4 d保持不变,从8 d开始大幅上升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胁迫初期植物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还很完整,生理活动仍能正常进行,但从中期开始细胞膜遭受严重破坏。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各灌木叶片的脯氨酸总体均呈增加趋势,表明干旱胁迫下植物通过积累脯氨酸以提高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主成分分析表明,6种灌木的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羊蹄甲、沙棘、锦鸡儿、黄栌、白刺花、三颗针。综合分析表明,干旱河谷区几种典型灌木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并积累渗透调节物质对干旱胁迫进行积极的反馈,以减弱逆境胁迫下活性氧的危害,提高细胞的渗透调节能力,减轻细胞遭受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