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氯化两面针碱的提取分离、全合成及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分类: 农、林、牧、渔 >> 植物保护学 提交时间: 2018-06-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两面针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传统中药之一,以其为主药或辅以相关药材制成的制剂临床上可用于多种病症。现代研究结果表明,两面针药材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HIV 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且在心血管保护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功效。从根部提取分离到的氯化两面针碱是两面针植物多种生物活性的主要有效成分。体外实验已证实,氯化两面针碱及其结构类似的苯并菲啶生物碱能够抑制肝癌、肺癌、胃癌、肾癌、乳腺癌等多种类型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转移与入侵,作为新型的潜在抗癌药物的研究受到药物化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直接从植物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的方法不仅收率低、成本高,且氯化两面针碱存在水溶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因此更多的化学家致力于改造其结构以提高活性和利用度;研究高效经济的全合成方法来满足研究和生产的需求。该文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对氯化两面针碱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化合物的全合成路线及药理活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总结现在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做出展望,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两面针碱及衍生物活性改造,解析作用机制,开发基于此结构的创新药物分子等提供理论依据。

  • 一株李氏禾内生细菌去除Cr(VI)的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种铬超积累植物,该文对李氏禾内生菌及其除铬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添加Cr(VI) 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从李氏禾根部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较强Cr(VI)抗性的内生细菌G04,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采用摇瓶培养方法,以Cr(VI)去除率、总Cr的去除率以及菌体生物量为指标,考察了pH、温度、底物浓度、装液量、接种量、摇床转速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r(VI)去除率、总铬去除率和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菌株E. cloacae G04去除Cr(VI)的较优反应条件为初始pH 5.0、温度37 ℃、Cr(VI)浓度100 mg·L-1、装液量80 mL(250 mL三角瓶)、接种量15%、摇床转速120 r·min-1、反应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菌株E. cloacae G04对Cr(VI)和总铬的去除率分别为84%和8%。根据Cr(VI)去除率、总铬去除率的结果推测该菌株去除Cr(VI)的机制可能是以还原为主、吸附为辅。研究结果表明李氏禾内生细菌E. cloacae G04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既有可能直接用于土壤、水环境铬污染的修复,也有可能作为促植物修复铬污染的后备菌株,另外可为深入研究李氏禾的铬积累作用机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