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人体舒适度变化及其对 气象因子的响应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19-11-14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省96个国家气象站多年逐日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人体舒适度指数(CIHB),探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体冷热舒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陕西省1981—2016年舒适度和舒适日数均成北少南多,并且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变化特点,其中汉中等9站舒适日数多年平均大于200 d,榆林等7站舒适日数多年平均小于120 d;②各区域舒适频率呈现明显的单峰分布,陕北7—8月舒适等级频率较高,关中6-8月舒适等级频率较高,陕南6—9月舒适等级频率较高;③全省历年平均CIHB为45.7,舒适等级日数92.4 d, CIHB和舒适等级日数均在1998—1999年和2008—2009年出现2次峰值;④气温与舒适度指数的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高达0.960 5,平均风速与CHIB显著负相关,气温较高时相对湿度与舒适度指数显著正相关。

  • 陕西省霾天气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8-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对比选用14时实测值法利用1981—2016年全省96站14时相对湿度和能见度数据重建全省历史霾数据序列,分析区域内霾天气的特征及相关气象要素的特征,并探讨大范围持续霾天气过程对应的环流形势,研究霾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关中地区是我省霾天气的高发区,其次是陕南的汉中盆地,陕北出现最少。全省霾日数总体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2000年后增加显著。从季节变化来看全省及各区域均为冬季霾日数最多,秋季次之,夏季霾日数最少。各区域均在5~8 km能见度、60%~70%相对湿度、静小风时易出现霾天气,西安及关中全年和四季在偏东北风向时霾天气频率较大。冬季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较大,近地面风场辐合及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关中大气垂直扩散能力较弱,大气污染物发生堆积、累积效应易形成关中地区持续霾天气及严重大气污染。

  • 关中区域大气重污染年份气象条件分析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1-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关中区域环境污染监测数据和同时期气象数据,定义了区域重污染和区域污染天气过程,选择2017年为代表年,采用帕斯奎尔分类方法和国标法计算大气稳定度等级和混合层高度,着重分析了区域污染天气过程中稳定度等级等5个表征大气扩散能力的气象参数特征,建立了关中区域各强度污染天气气象条件概念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4—2018年关中区域年平均污染日为145.4 d,不同强度的污染日数均呈增加趋势,秋冬季是关中区域污染的多发季节,特别是当大气混合层高度≤300 m,稳定类频率60%,累积逆温厚度≥260 m,静小风频率≥55%和关中腹地出现风辐合区时,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易造成区域重污染天气。

  • 陕西省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大气科学 提交时间: 2018-10-23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以陕西省大气环境中SO2和PM10作为评估对象进行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采用烟云足迹分析法计算了陕西省2010—2013年环境容量系数A值和SO2、PM10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分布状况。结果表明,陕西省环境容量系数A值变化范围较大,2010—2013年全省年平均A值变化范围为1~5,陕北地区环境容量系数A值最大,其次为关中,陕南最小,2010—2013年关中地区西安、宝鸡和渭南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SO2环境承载力全省整体上2010—2013年变化范围为-148 578.04 km2~-189 149.59 km2,4年SO2承载力均无余额,其中渭南和西安SO2承载力严重不足且呈下降趋势; PM10环境承载力全省整体上2010—2013年变化范围为12 701.47 km2~44 511.02 km2,4 a PM10承载力均有余额,全省各市除渭南和铜川外4 a均有余额,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 陕西省高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定量化评估方法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20-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陕西省1961—2018年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陕西省高温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为加强高温事件快速评估,提出了单站高温过程综合强度指标算法,确定了单站高温过程综合强度等级划分阈值。结果表明:① 陕西省高温频次、强度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且关中中东部平原地区和陕南东部安康盆地是高温事件关键区域;高温天气出现时间跨度为4月上旬至10月中旬,6—8月高温最多,占全年的91.6%,其中7月下旬是全省高温频次最多的时段。②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高温呈明显频次增多、强度增强的特征;高温有出现时间趋早和结束时间趋晚的变化特征。③ 提出的单站高温天气过程综合强度指标计算方法,能够体现不同高温过程的差异和共性,能对高温过程综合强度进行合理排位,进而确定出高温过程强度等级划分阈值,通过检验和业务试用评估,其结果可信。

  • 镁合金表面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的性能

    分类: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综合) 提交时间: 2017-04-10 合作期刊: 《材料研究学报》

    摘要: 在 AZ31 镁合金表面制备有机/无机杂化涂层,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光学 显微镜、涂层测厚仪等手段对杂化涂层的表面形貌、耐蚀性、附着力及厚度进行表征,研究了有机/无机杂化溶 胶-凝胶体系的 pH 值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H 值对镁合金表面的杂化涂层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当 pH值为3~3.5时,可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出高平整度且少缺陷的涂层,厚度约为22 μm;当pH值为2.2~2.8时,涂 层变薄、表面起伏较大且有较多的孔洞。当 pH=3 时杂化涂层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最正的腐蚀电位,且腐蚀电 流密度最小(约为7.34×10-5 A/cm2),相对于空白镁合金试样的缓蚀效率约为99.7%。

  • 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3个品种柱花草与王草间的组合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研究3个品种柱花草与王草间的组合效应。将3个品种柱花草[热研2号、20号、21号柱花草]与热研4号王草分别以6个比例[0:100、10:90、20:80、40:60、50:50、100:0]组合,利用体外产气技术,分析不同比例的组合对产气量、产气参数、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氨态氮(NH3-N)和微生物蛋白(MCP)含量的影响,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值和综合组合效应值,进而筛选出各品种柱花草与王草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1)热研2号和20号柱花草与王草不同比例组合的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快速发酵部分产气量达到最大的组合比例分别为30:70和50:50。热研2号柱花草:王草、热研21号柱花草:王草分别为50:50、40:60时的IVDMD最高,与仅有王草差异显著(P<0.05)。热研2号柱花草:王草、热研20号柱花草:王草为30:70时MCP含量最高。NH3-N含量随着柱花草比例的递增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品种柱花草与王草组合均以30:70时最高。2)3个品种柱花草与王草的综合组合效应值均随着柱花草比例的增大而呈现单峰型增长趋势,其中热研2号柱花草:王草和热研20号柱花草:王草为30:70时最高,热研21号柱花草:王草为20:80时最高。综合得出,在王草中添加适宜比例的柱花草能够提高体外发酵的产气量、IVDMD和MCP含量,提高瘤胃微生物活力,产生正组合效应;热研2号、20号柱花草与王草均以30:70组合效果最佳,热研21号柱花草与王草20:80组合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