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地球大数据支撑协同与权衡研究:进展与展望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共同发展的重要指南。当前,该议程的 17 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监测和评价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各SDGs 间相互作用,特别是 SDGs 间的协同和权衡关系的认知仍较有限。文章首先从全部目标关系的综合分析、典型多目标关系分析、单目标内子指标间的关系 3 个方面描述了当前 SDGs 协同与权衡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发现;并针对研究中的数据瓶颈问题,剖析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多目标协同和权衡的思路及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对地球大数据促进 SDGs 协同和权衡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地球大数据在提升 SDG 指标数据一致性、透明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改进前期基于专家知识或统计数据等方法的不足,为提升多目标协同和权衡研究的定量水平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最后,应对 SDGs 权衡的挑战,提出了完善地球大数据支撑 SDGs 协同与权衡的方法体系并构建模拟与预警平台、加强不同领域和主体的合作、强化技术创新推动等建议。

  • 地球大数据支撑联合国:气候变化与应对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气候变化正在成为未来几十年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如何准确监测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科学支持,成为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命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第 13 项——“气候行动: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SDG 13),就是要通过各国的实际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威胁,增强人类适应能力。然而,目前 SDG 13 相关指标都缺少空间数据和信息的支撑。地球大数据具有高度协同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减小研究和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能满足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研究对科学数据提出的迫切需求。文章围绕减缓气候相关灾害影响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两大主题,通过地球大数据平台,综合多源空间数据,研究获取灾害时空分布、碳收支变化趋势的方法;并依据该方法获取具有空间信息的数据集,以支撑 SDG 13 实现,为气候减灾和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 地球大数据支撑海洋可持续发展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安全,直接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和福祉。有效监测数据不足、科学决策信息缺失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14)的顺利实施。地球大数据具备宏观、动态、客观监测能力,可在支撑SDG 14实现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的支持下,基于地球大数据相关技术和方法,我国已有效开展了海洋缺失数据集生产、目标本地化模型构建等具体实践。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地球大数据共享,加强科技创新对 SDG 14 实现的驱动,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治理计划等建议。

  • 地球大数据助力均衡发展评估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受资源和环境等外界条件制约,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间权衡作用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这主要体现为 SDGs 间和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深入认识并努力降低这种不均衡性对于全面实现SDGs 至关重要。文章探讨了地球大数据如何助力SDGs 间及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评估,指出地球大数据能够为目前达成度较差的人类基本生活需求类和环境保护类 SDGs 提供更新更及时、空间分辨率更高的数据产品,从而深入认识不均衡性的表现和成因,明晰制约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为 SDGs 间或地区间的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 SDGs的全面实现。

  • 地球大数据助力“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实现:进展与挑战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是实现所有 17 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核心。然而,普遍存在的数据缺失问题导致目前SDG 11指标监测与评估工作的开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地球大数据作为科技创新和大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文章重点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6 个主题,包括城市住房、城市公共交通、城镇化、城市灾害、空气质量、开放公共空间,基于地球大数据技术,针对相应的多个具体指标,在中国尺度上开展进展监测和综合评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 SDG 11 实现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强科学技术在 SDG 11 实现中的杠杆作用、积极开展 SDG 11综合应用示范,以及加强国内外相关机构的科技合作等建议和举措。

  • “亚洲水塔”在高亚地区的社会经济作用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亚洲水塔”是高亚地区及其下游人类活动重要的水源,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阐述并列举了“亚洲水塔”在高亚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不仅给经济发展如地区农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因其产生的水资源在高亚干旱地区具有稀缺性,亦会带来潜在资源冲突。气候变化的影响会进一步带来不确定性,由此导致的“亚洲水塔”退化将从根本上改变高亚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应对和适应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路径应是当务之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高亚地区国家层面上优先关注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亚洲水塔”冰冻圈服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联系。

  • 地球大数据支持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数据与方法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地球大数据对于克服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中传统统计数据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凭借宏观、动态、多样的优势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提供新的动力。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城市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研究与评估实践的基础上,以 SDG 11(可持续城市与社区)为核心,兼顾其他 SDGs 中体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充分挖掘地球大数据完备、实时、稳健、客观等优势,选取 12 个适合运用地球大数据来进行评估的指标。其中,7 个直接指标从 SDG 11 具体标中抽取,依次为 SDG 11.1、SDG 11.2、SDG 11.3、SDG 11.6、SDG 11.7、SDG 11.a、SDG 11.b 等;另外 5 个关联指标为不包含在 SDG 11 中,但与城市可持续评估息息相关的代表性评价指标,分别为 SDG 6.3、SDG 7.2、SDG 8.1、SDG 9c、SDG 15.1 等。文章介绍这 12 个指标在城市可持续评估中可发挥的作用,以及评估的数据、指标与方法。最后,提出基于地球大数据进行可持续指标计算,实现了对多源信息的整合利用,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定量、实时、精细的城市可持续评价。

  • 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实践与展望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保障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及重要议题。粮食可持续生产作为实现粮食安全的基础,同时是应对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挑战的有效手段。当前,对粮食生产可持续性的监测与评估存在着数据鸿沟,而地球大数据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文章总结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研究的当前实践,包括对地观测技术在粮食生产系统各要素监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多源数据融合在粮食生产系统综合监测及粮食生产可持续性评估中的应用。在上述实践归纳的基础上,依循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四大杠杆框架,提出了地球大数据支撑粮食可持续生产的 2 个未来发展方向:多学科模型凝聚地球大数据推动知识发现支撑政府治理;技术创新集成地球大数据搭建产农户智慧生产决策体系。

  • 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进展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随着全球变化加剧,世界各地自然灾害的频发,国际社会为应对自然灾害进行了不懈努 力,历届世界减灾大会不断强调对应急管理全流程的研究,恢复重建作为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 得到广泛重视。积极开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有利于保障灾区恢复重建实施与区域可持续发 展。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研究时间较短,首先比较分析了国内外恢复重建的内涵,明确了恢复 重建后效评估的基本概念,并梳理了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在中国的发展演变。由于灾区恢复 重建内容复杂多样,本文结合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与关注时段,分别从项 目、要素与可持续性三个关键视角对后效评估的理论方法等展开评述,结果表明:(1)项目后效评 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起步较早,现有评估多集中于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工程 质量的评估,但缺乏对项目设计过程中社会居民参与度、公众满意度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的评 估。(2)要素后效评估在灾区恢复重建后效评估中涉及范围最广,具体包括社会、经济与环境等要 素,这些要素的评估受政策绩效影响较大,后期需要构建综合的评估体系以开展科学评估。(3)可 持续性后效评估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基础构建评估框架, 有利于促进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分析《仙台减轻灾害风险框架》中“重建的更好”(BBB)理 念,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巴黎协定》适应全球变化等诉求,结合当前灾区恢复重建 后效评估现状进行展望,以期为灾区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更为系统、综合的技术参考。

  • 人工智能在21世纪水与环境领域应用的问题及对策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水,是维系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半个世纪以来,因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加剧与气候变化等系列因素驱动,水安全已成为全球重要议题。其中,为所有人提供水和环境卫生并对其进行可持续管理,已被列为联合国面向2030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但是,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实施路径和解决方案依旧面临诸多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文章结合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的核心内涵与进程难点,分析和总结人工智能在水与环境领域的应用现状及效应,探讨利用人工智能落实水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待解决的核心关键问题,并对水与环境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 视野下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战略思考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食物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地缘冲突和世纪疫情交织的百年变局新挑战,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食物系统,对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国民营养、社会公平、生态平衡、市场有效及系统韧性至关重要。为此,文章深入剖析了我国食物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从供给端、需求端和保障层解构了食物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全生命周期、全球性和系统性视角构建了可持续食物系统的概念框架,从安全、营养、公平、绿色、经济和韧性 6 个维度阐明了其内涵,提出了中国可持续食物系统转型的实现路径,以期为确保新时代国家粮食和食物安全提供新的系统解决思路,也为全球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 基于的吉尔吉斯斯坦水 环境承载力评价

    分类: 地球科学 >> 水文学 提交时间: 2023-01-17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本研究借鉴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评估指标,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主成 分分析法分析20062020年吉尔吉斯斯坦水环境承载力变化趋势,通过向量模法确定了影响吉尔吉斯斯坦水环境 承载力的主要影响要素。结果表明:20062020年吉尔吉斯斯坦水环境承载力总体呈增强趋势。水环境和社会经 济子系统促进水环境承载力持续升高,而水生态和水资源子系统限制水环境承载力。人口密度、用水紧缺度、水体 面积、可再生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限制水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增加城镇化率、提升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 排放量和提高废水处理率是吉尔吉斯斯坦水环境承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 地球大数据促进联合国实现

    分类: 其他 >> 综合 提交时间: 2023-03-28 合作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摘要: 2015 年,联合国通过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其为各国全面转向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然而,数据缺失、发展不均衡、目标间关联且相互制约等问题对于 SDGs 落实造成制约,2020 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加剧了各国实现 SDGs 面临的挑战。文章重点介绍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可持续发展大数据信息平台系统、SDG 指标监测与评估等研究工作,并对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的科学定位、核心任务及研究内容等进行介绍。文章提出了需提升 SDGs 数据服务能力,加强 SDG 指标监测与评估科学研究,研发 SDGs 科学系列卫星,建设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智库,以及提供面向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和培训等发展建议。

  • 面向SDGs的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3-08-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西北干旱区是新疆重要的农牧资源交错带,研究该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对促进流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灰水足迹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计算2006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农业灰水足迹强度和农业灰水足迹效率,基于SDGs可持续发展框架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6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6.951010 m3(最高值)降至2017年的3.961010 m3(最低值),畜牧业灰水足迹在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中年均占比为91.3%,是流域农业灰水足迹的主要来源。喀什地区对流域农业灰水足迹贡献率最高。(2)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强度由2006年的4.48104 m3hm-2下降至2017年的1.68104 m3hm-2,下降幅度为62.5%。2012年后,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与克州农业面源污染下降幅度较为明显。(3)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由2006年的0.6元m-3上升为2019年4.03元m-3。2012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效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不发达地区数量有所下降。为此,推进农区农牧耦合发展,调整畜禽养殖结构,提高畜禽粪便的资源化是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改善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