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宝塔区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与空间格局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1-07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地形是多种地理因子中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黄土高原区域土地利 用格局与资源配置深受地形因素的制约。为了给黄土高原地区未来土地利用、保护森林资源和经 济健康发展提供依据,需要分析地形变化对土地利用影响。以黄土高原地区中部的宝塔区为讨论 范围,采取 2017 年末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选用坡度、高程、土地利用综合度和地形指数多项影响因 子,全面剖析地形对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影响特征;在此探讨的结果下,利用分形理论探讨各土地 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结构特点。结果表明:(1)宝塔区不同地形各地类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 布差异,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是宝塔区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2)水域、建设用 地、耕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主要聚集在海拔<1 200 m、坡度<10°的范围内,林地和草地的优势分布集中在高程> 200 m、坡度>15°的区域内。(3)宝塔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指 数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较低的区域集中于 自然地貌区。(4)宝塔区各地类具备明显的分形特点,分维数处于 1.243 7~1.736 0 之间。宝塔区 土地利用受地形制约,各地类受地形影响变化明显,本研究以期优化黄土高原土地资源配置,加快 推进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 山东省植被NPP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区域生态系统植被生产力的分布规律及其变化对区域生态调控的作用,本文基于MOD17A3的年NPP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4年山东省植被NPP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其气候、人为等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4年,山东省植被NPP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值为442 g C · m-2 · a-1,年总量平均值为63.16 T g C。山东省植被NPP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异特征,其中年均NPP 300 ~ 400 g C · m-2 · a-1的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2.28%,分布于山东省西部的绝大部分区域。(2)山东省植被NPP年增加速率平均值为3.29 g C · m-2 · a-1,增加区域占山东省植被总面积的92.63%。其中,极显著增加区域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6.56%,主要分布在烟台市、青岛市、日照市、临沂市、潍坊市、东营市和滨州市;显著减少和极显著减少的区域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33%,零星分布在山东省东南部和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3)植被NPP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气候因素中降雨的影响最大,城市化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逐渐成为植被NPP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 毛乌素沙地不同的土壤粒度及有机质特征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0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在毛乌素沙地选择半固定沙丘地、留茬地、翻耕地及草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采集土壤表层(0~5 cm)和亚表层(5~10 cm)实验样品,测试并分析粒度和有机质的含量变化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留茬地、翻耕地和草地的优势粒级为粉粒(0.002~0.05 mm)。表层土壤粉粒含量草地(61.06%)>留茬地(53.09%)>翻耕地(48.28%);亚表层为草地(61.25%)>翻耕地(49.43%)>留茬地(48.42%)。半固定沙丘地的优势粒级为细砂(0.1~0.25 mm)。其表层含量52.69%,亚表层含量54.53%。② 土壤有机质含量,表层草地(18.75 g·kg-1)>翻耕地(12.53 g·kg-1)>留茬地(11.25 g·kg-1)>半固定沙丘地(8.13 g·kg-1);亚表层草地(13.36 g·kg-1)>留茬地(13.05 g·kg-1)>翻耕地(12.67 g·kg-1)>半固定沙丘地(7.73 g·kg-1)。③ 土壤粒度与有机质的相关性表现为留茬地、半固定沙丘地的有机质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翻耕地有机质与中砂、细砂呈正相关,反映了翻耕地土壤有机质不稳定且易受其他因素影响。

  • 山西省植被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4-0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科学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植被资源,解决水土流失、植被减少等生态问题,缓解生态压力。该文利用山西省2005~2015年MOD17A3H数据,综合气候、土地利用类型及高程等数据,利用ARCGIS、ENVI等软件,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揭示了山西省2005~2015年植被NPP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植被NPP对气候、人为等影响因素的响应特征。研究发现:2005~2015年,山西省植被NPP年平均值为326.5 g(C)·m-2·a-1,其中草地、耕地、灌丛和林地的NPP多年平均值依次为300.3 g(C)·m-2·a-1、353.6 g(C)·m-2·a-1、366.5 g(C)·m-2·a-1和390.1 g(C)·m-2·a-1;2005~2015年,山西省植被NPP总体波动增大、变化显著,极显著、显著增大区域面积比例达到56.33%,集中在山西省西部;植被NPP极显著、显著减小区域面积集中在山西省东南角,占比为2.22%;草地NPP变化速率最大,耕地大于灌丛,林地最小;山西省植被NPP平均值和降水平均值之间表现为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栅格单元值计算,全省17.01%的区域植被NPP与降水之间表现为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集中在山西省北部;全省3.66%的区域植被NPP与气温之间表现为显著或者极显著负相关,集中在山西省中部。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5年,山西省植被NPP总体呈好转趋势;不同植被对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的响应有所差异,草地、耕地生态结构稳定性较弱,NPP变化明显,灌丛和林地稳定性较强,NPP数值稳定;植被NPP与降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之间呈负相关,气候因子整体上促进植被NPP增大,人为因素整体上抑制植被NPP增大。

  • 桂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12-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遗传信息库,对植被自然演替更新以及生态修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本文 选取恭城瑶族自治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三种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结构、 多样性及其对土壤养分特征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 共计监测到幼苗3 648 株,隶属于33 科51 属55 种,其中1、2 年生草本20 种,多年生草本21 种,藤本5 种、灌木3 种、乔木6 种;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三华李经济林(22 493 粒/m2)>青冈次 生林(1 033 粒/ m2)>金竹灌丛(793 粒/m2)。(2)土壤种子库植物生活型方面,三华李经济林主要分布一 年生恶性杂草,青冈次生林和金竹灌丛则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木本植物占比较少;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种 子库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总体较低,同时与地上群落物种组成也有着较低的相似性。(3)研究区域的土壤 元素存在高氮低磷的现象,其中磷元素成为金竹灌丛和青冈次生林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综合来看,恭城 县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具备一定乡土种质资源,但总体表现出较低的物种多样性,亟需在自然封育的基础 上人工引入乡土树种以加速植被正向演替,同时要注重养分管理特别是磷元素的调节。

  • 大西安地区时空演变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0-06-02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演变特征、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优化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在GIS和RS技术的支持下,对区域1996年、2006年、2016年3期LANDSAT TM ( OLI)遥感影像进行解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对大西安1996年以来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时空动态变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大西安近20 a来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林业用地面积总体减少,草地小幅增加,水域略有萎缩,各地类间相互转换频繁。(2)土地利用综合程度较高且不断加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均衡。(3)空间变化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建设用地、耕地、林业用地重心转移的速度呈现出先快后慢的阶段性特征。(4)综合相关文献,大西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为政策因素。论文从时空变化角度首次提出大西安地区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该结果可为大西安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土地优化提供科学基础。

  • 风蚀区137Cs与有机质剖面分布及其关系—以新疆准东地区为例

    分类: 环境科学技术及资源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8-09-03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通过对新疆准东地区沙地、裸地、戈壁、耕地和草地进行土样采集,分析了土壤137Cs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估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量并对其进行验证,同时探讨137Cs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非耕地土壤137Cs基本分布在地表15 cm以内,耕地土壤137Cs主要分布在犁耕层;非耕地137Cs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耕地呈现均匀分布;草地土壤有机质随土壤深度增加呈减少趋势,戈壁和裸地有机质含量变化不明显,耕地有机质含量呈均匀状态分布;各土地利用类型下137Cs含量总体表现为:草地>固定沙地>戈壁>耕地>裸地>半固定沙地,而有机质含量呈现为:草地和耕地>戈壁>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裸地。各样点利用137Cs示踪法估算土壤侵蚀速率之间的差异,137Cs示踪技术在风蚀地区测定的土壤风蚀并不可靠。准东土壤137Cs与有机质呈现为弱相关或不相关,在准东风蚀区用137Cs监测土壤有机质动态的效果并不明显。

  • 干旱区水电站建设运营生态环境影响遥感监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3-0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水力发电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然而水电站建设和运营周期长,其对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过程还不明确。尤其是干旱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当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往往难以修复。本文以我国干旱区典型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为例,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及陆地遥感产品,应用缓冲区分析、趋势性分析等方法,监测2000—2021年水电站周边生态环境并分析其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1年龙羊峡水电站周边土地利用的格局并未发生明显改变,草地面积相对占比轻微上升,其他类型土地利用占比轻微下降。(2)2000—2021年,龙羊峡水电站周边湿地面积显著增加。(3)龙羊峡水电站周边区域近20 a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高值区域面积占比增大。(4)水电站周边区域植被固碳能力提升,随着湿地面积增速放缓,植被生产力逐渐恢复。

  • 西安市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 其与关系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2-09-26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影响,以西安典型城市河流(灞河、浐河、沣河和黑河) 为研究对象,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法(RI)、污染负荷指数法(PLI)、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河流沉积物重 金属(Cr、Mn、Ni、Cu、Zn、Cd和As)的空间分布、环境风险以及来源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4条河流沉积物重金 属含量大小为:浐河>灞河>黑河>沣河;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岸小范围内林地与草地对于重金属富集作用更强;RI结 果表明,Cd对于污染贡献最大,4条河流均处于中等潜在生态风险;PLI结果表明,黑河H1样点受到污染程度最高, 为中度污染;RI与PLI评价均表明,浐河样点受污染占比最大,且集中在人造地占比与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的中下游; 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表明,大部分重金属来源于工业与农业生产排放以及交通污染等人类活动。为防止污染 进一步加深,应特别注意Cd污染的防治,特别是沣河中游与黑河中游

  • 太行山区植被NPP 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本文基于2000—2014 年MODIS NPP 数据, 结合同期土地利用变化、气温、降水和DEM 数据, 运用趋势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及分区统计法等方法, 研究了太行山区2000—2014 年植被NPP 时空变化特征, 分析了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对植被NPP 变化的影响, 为太行山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调控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 (1)太行山区植被NPP 多年平均值为284.0 g(C)·m2·a1, 耕地、林地和草地的NPP 均值分别为302.5 g(C)·m2·a1、258.1 g(C)·m2·a1、286.5 g(C)·m2·a1。(2)2000—2014 年太行山区植被NPP 整体呈上升趋势, 但大部分植被NPP 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 16.17%的植被NPP 显著或极显著升高, 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 0.88%的植被NPP 显著或极显著降低, 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3)不同植被类型NPP 变化速率为草地>耕地>林地。(4)基于区域平均计算, 太行山区植被NPP 与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像元计算, 植被NPP 与降水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23.82%, 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北段, 几乎没有显著负相关区; 植被NPP 与气温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区面积比例为8.42%, 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西侧, 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区面积比例为0.81%, 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最北端。(5)研究期内气候因子对植被NPP 的升高整体上表现为促进作用, 而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保护仍应以减少人为干扰为主。

  • 亚热带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差异及影响因素

    分类: 农、林、牧、渔 >> 农业基础学科 提交时间: 2017-11-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摘要: 准确揭示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对于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 究利用地处亚热带的福建省1982 年36 777 个和2008 年236 445 个耕地表层土壤调查样点属性建立的1∶25万耕地土壤数据库, 借助GIS 技术与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了26 年间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程度及其原因,为省域耕地土壤酸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1982—2008 年间福建省67.60%的耕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酸化, 其中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0.83%、18.26%和48.52%。就行政区域差异而言, 强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龙岩市, 占全省强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86.88%, 其次为泉州市, 占比为8.39%;中度酸化耕地主要分布在南平市、龙岩市和泉州市, 分别占全省中度酸化耕地总面积的29.88%、18.10%和16.94%, 弱度酸化耕地则遍布全省各县市区。从土壤类型差异来看, 潜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和酸性紫色土亚类的酸化面积比例较大, 分别占相应亚类总面积的82.87%、72.37%和69.20%; 但渗育和潴育水稻土亚类的酸化程度较为严重, 强度、中度和弱度酸化的渗育和潴育水稻土面积分别占全省耕地相应酸化程度总面积的98.94%、84.51%和87.36%。从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分析, 水田和水浇地的酸化面积比例较高, 分别占相应利用类型总面积的70.35%和60.78%。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分析表明, 1982—2008 年间酸雨、高温多雨气候及化肥大量施用是引起福建省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外因, 故严控工业含硫等酸性废气排放进而控制酸雨和合理调整施肥结构是减缓全省耕地土壤酸化的必要途径。

  • 伊犁河谷西部土地植被覆盖演化及驱动力分析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为了揭示伊犁河谷西部地区土地植被覆盖演化的驱动因素,选取2001—2016年16景卫星影像数据,基于“3S”技术,运用图像分类、叠加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植被覆盖时空演化规律,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探究了影响土地植被覆盖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1—2016年,裸地、草地、林地、耕地占总面积87%,占土地利用类型主导地位,构成区域土地利用基本格局,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冰川、沙地及水域面积持续减少;(2)研究区植被大面积稳定演进,低植被覆盖面积减少约1333 km2,高植被覆盖等级面积持续增加1020 km2,植被覆盖由中低等水平向较高和高植被覆盖等级转变;(3)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出研究区土地植被覆盖演化受自然和人类因素共同影响,降雨、气温、人口、GDP及高程为演化的主要因子,部分因子对土地植被变化的差异性显著,出现双因子协同增强现象;(4)气象要素是区域土地植被覆盖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为次要驱动因素。

  • 2005—2015年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球科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9-09-1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借助GIS技术和方法,对流域2005、2010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水质净化、碳储存、生物多样性、食品供给6项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并对不同地类的服务变化规律及生态系统功能分区进行探索与研究。结果表明:① 各服务类型在空间上表现出差异性规律: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碳储存在空间上呈现西南高东北低,高值沿河流及周围带状分布的空间格局;水质净化高值区分布较为零碎;武威、永昌和民勤盆地等地为食品供给服务的高值区。② 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和耕地是承担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的关键角色。③ 研究区划分为3项生态功能区,即祁连山生态保育区、流域绿洲生态功能区、荒漠生态功能区。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持,并为相关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 黄土区不同下砂质壤土地表CO2通量变化特征——以清凉寺沟流域为例

    分类: 地球科学 >> 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21-08-12 合作期刊: 《干旱区研究》

    摘要: 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系统对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清凉寺沟流域地表土壤CO2通量进行测量,探讨了CO2通量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CO2通量特征以及环境因子对CO2通量的影响,对于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地区地表土壤CO2通量的研究进行补充。结果表明:(1)CO2通量在生长季呈现单峰变化,于日出前后达单日最低值,在16:00—22:00达到单日最高值;在非生长季则呈现不规律变化。(2)农耕地的CO2通量相较于荒草地以及枣林地的CO2通量要低;不同季节的CO2通量关系为8月CO2通量最大,5月CO2通量次之,11月CO2通量最低。(3)地表土壤CO2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